朱元璋爲什麼要除掉已經是暮年的李善長?

愛歷史的雯雯


李善長生於公元1314年,濠州定遠人(安徽定遠人),李善長對於朱元璋,就像蕭何對於劉邦,所以李善長在明初功臣排名裡面位列第一。那我們來看看李善長對朱元璋都有哪些幫助吧。

李善長從小就喜歡讀書,而且是什麼樣的書都讀,富有智慧和謀略,還精通法家學說,而且很會預言一些事情,感覺就是再世諸葛亮的感覺。公元1353年,朱元璋平定滁州的時候,四十歲的李善長就拜見朱元璋,朱元璋以禮相待,讓他掌管文書書籍。

朱元璋問李善長:這亂世什麼時候才能平定呀?劉善長回答道:秦末的時候,漢高祖劉邦生性豁達,知人善任,又不亂殺人,只用了五年就完成帝業。而現在的情況與秦末的情況很像,只要您效仿漢高祖劉邦,那麼天下自然可以平定。

李善長其實不單單扮演蕭何的角色,同時也在扮演張良的角色,是朱元璋的重要謀臣,朱元璋重要的事務也都有李善長參與。朱元璋的名氣越來越大,來投奔的人也越來越多,李善長都能妥善的安排,如果有些人之間有矛盾,李善長又能及時的調解。

郭子興想從朱元璋身邊要走李善長,李善長很堅決的拒絕了,朱元璋越發器重李善長。朱元璋駐軍於和陽的時候,朱元璋率軍出戰,只有李善長帶著很少的兵留守,元軍知道之後,前來偷襲和陽,被李善長設伏打敗,可見李善長同樣擁有軍事能力。

朱元璋稱吳王的時候,任命李善長為右相國,朱元璋的所有公告,都是李善長起草的,每次朱元璋外出征戰的時候,都是李善長留守,李善長都做得十分之好。

洪武元年,朱元璋封李善長為宣國公,因為以左為大,所以讓李善長擔任左相國。洪武三年,朱元璋封李善長為左丞相,韓國公,俸祿四千石,世襲罔替,並且授予李善長免死鐵券,能免死兩次,他的兒子免死一次。

當時被封為公的還有魏國公徐達,常遇春的兒子鄭國公常茂(常遇春已死),曹國公李文忠,韓國公李善長,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李善長功勞第一。面對這樣的李善長,朱元璋不是劉備,他不會像劉備對待諸葛亮那樣,十分信任李善長,自然會除掉功勞第一,能力極強的李善長。


歷史簡單說


朱元璋除掉已經是暮年的李善長,是誅殺曾經的第一功臣,是消滅淮西勳貴集團的核心,這些理由諸位同行朋友也說了很多,談古論金也就是我和大家說說其中的一些暗線的問題。

《明史·李善長傳》這麼記載了李善長的結局:

於是御史交章劾善長。而善長奴盧仲謙等,亦告善長與惟庸通賂遺,交私語。獄具,
謂善長元勳國戚,知逆謀不發舉,狐疑觀望懷兩端,大逆不道。會有言星變,其佔當移大臣。遂並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餘人誅之。而吉安侯陸仲亨、延安侯唐勝宗、平涼侯費聚、南雄侯趙庸、滎陽侯鄭遇春、宜春侯黃彬、河南侯陸聚等,皆同時坐惟庸黨死,而已故營陽侯楊璟、濟寧侯顧時等追坐者又若干人。帝手詔條列其罪,傅著獄辭,為《昭示奸黨三錄》,佈告天下。

這裡提到的李善長那些罪行(上述第一段黑體字)下面再談,先說說

《昭示奸黨三錄》這本書,這本書在明末清初還能夠看到,後來就失傳了,但是錢謙益在任職翰林院和禮部時曾經在明朝的內閣親眼看過此書,還做了一些摘錄,記載在《初學集·卷一百一 ·太祖實錄辨證》中。

記載在此書中的和李善長案有關的供詞,招供人包括了李善長的妻子朱氏、妻子樊氏、李四(李善長弟弟李存義)妻範氏、李善長家奴盧仲謙、火者(受閹的僕役)來興、火者不花、太師(指李善長)儀仗戶孫本、儀仗戶周文通、儀仗戶趙豬狗、太師管田戶潘銘等等,從封建時代的立場,家奴婦女之口,將謀反大事說得彷彿家長裡短、婦姑勃谿,其可信度本來就不高,而舉其中三例更說明問題:

有一個供詞是洪武八年八月,胡惟庸派親戚對李善長說:

如今事都成了,有李四還在江那邊,取他爺兒五個回來,交付人與他領。

李存義與胡惟庸結為親家(李存義次子李佑是胡惟庸收為養女的侄女的丈夫,也可以算胡惟庸的女婿)是在洪武九年,八年八月的時候既未結姻,這些話根本無從說起。

還有一個供詞是洪武九年二月,胡惟庸

問梳頭待詔許貴:”我要使你和太師老官人說些話,你敢說麼?“許貴說:”我敢說。“丞相說:“我要和太師商量大逆的勾當。”

梳頭待詔就是理髮師,哪有叫理髮師傳話商量謀反大事的?

還有一個供詞是洪武八年三月間、胡惟庸來鳳陽解下自己的佩劍送給正在鳳陽督造宮殿的李善長,這把劍據說是回回國所出,叫做木樨花並鐵劍,不管什麼樣戰甲,能夠層層刺透——這句話也頗有暗示,但李善長又不是武林高手,尼瑪怎麼不說這就是倚天劍?

總之,《昭示奸黨三錄》中的供詞就是這麼無厘頭,所以李善長真正的罪名,主要還是朱元璋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此年干支為庚午)《庚午詔書》中提到的:

善長自招,一雲:尋思難答應。一雲:這事九族皆滅。一雲:我老了,你每等我死時自去做。皆徘徊顧望,一無堅決之語。

後人論李善長之冤,往往引解縉代筆的《虞部郎中王國用論韓國公冤事狀 》,這份奏章主要的邏輯有二:

第一,李善長人臣之分已到頂點,天下之富貴無以復加,自己謀反還有可能,幫助胡惟庸謀反於情於理根本不可能成立;

第二,天象告變,大臣當災,則殺人以應天象的做法不合正道。

第二點是對的,但第一點單純從邏輯上看並不對,李善長當時雖然已經地位高到不能更高,但是因為朱元璋的猜忌非常危險,與胡惟庸合作可以避免危險;李善長如果揭發會傷及自己的親屬,而含混過去可以暫時保全他們。

不過,談古論金也說了,這只是邏輯上的判斷,李善長之冤的本質,端在於其實連肇禍者胡惟庸,都並沒有確鑿的謀反證據,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所謂胡惟庸勾結李善長上下其手做一些小動作則或許有之,謀反的概率其實微乎其微。

關於李善長,值得探究的東西很多,舉個小例子,就是李善長之死,到底是自殺(《明實錄》、《皇明異典述》、《明史紀事本末》),還是被誅殺(《明史》),說到底說法都沒有統一。

錢謙益曾經期望:

千載而下,迴翔翻閱,必有反抉謫其罅漏,為善長訟冤者矣。

其實不待千載,現在我們基本上可以斷定胡惟庸、李善長的所謂“謀反”不存在,因為當我們將視野和史料的爬梳擴展到日本和北元的時候,所謂“通倭通虜”、如此那般,基本上都出於朱元璋的臆想和羅織。

談古論金,掰開揉碎歷史的人性和技術流呈現給您


談古論金


李善長,明朝開國功臣,朱元璋的半個老鄉,很早很早的時候,就跟隨朱元璋一起打天下。他聰明,有文化,口才好,文筆好,又有計謀,對朱元璋又很忠心。

後來朱元璋定鼎天下,大封功臣時,武將以徐達為第一,文官以李善長為第一。朱元璋說,假如我是漢高祖劉邦,那李善長就是蕭何,他雖然沒有領兵打仗的功勞,但是運籌帷幄之功甚大,誰也比不了。

所有人都知道,朱元璋這人刻薄寡恩,猜忌心非常重,心眼兒非常小,手段非常毒辣,為了鞏固自己的皇權,為了扼殺一切反叛於萌芽狀態,為了使他的子子孫孫都能坐穩江山,不惜殺掉任何一位有功之臣。

對於這一點,李善長看得很清楚,所以他激流勇退,在朱元璋剛剛當上皇帝的第四年,在老朱還沒有露出獠牙的時候,就主動請求退休,辭掉相位,回家養老去了。

他這麼識相,朱元璋當然喜歡,賜給他免死鐵劵,拍胸脯打包票,可以免除他兩次死罪,免除他兒子一次死罪,前提是,只要他們老李家不謀反。

那麼李善長後來謀反了沒有呢?當然沒有。他位極人臣,貴為公爵,與朱元璋成了兒女親家,一不缺名位,二不缺財富,完全沒有任何必要去冒著全家滅族的巨大風險跟已經坐穩江山的朱元璋對抗。

但朱元璋還是生造出一個謀反的罪名,把他殺了。那一年,他年近八十歲。

朱元璋殺李善長時,有兩個原因:

第一,怕他謀反。

洪武四年,李善長已經申請退休,在家養老,可是幾年以後,朱元璋由於實在缺少像李善長那麼既忠心又有才幹的輔佐之臣,又重新起用了他,讓他統領中書省,再次成為事實上的宰相。

這時候,朱元璋的疑心已經非常嚴重了,他見李善長威望尚在,治理國家的能力不減當年,心裡是既讚賞又害怕,害怕這樣強有力的臣子會威脅到自己的寶座。

是的,李善長已經老了,篡位的可能性極小,可是他的弟弟和兒子都還年輕啊!萬一李善長學曹操呢?自己不當皇帝,以後讓兒子來當呢?

我們現在看起來,朱元璋的皇位固若金湯,李善長有權而無兵,無論如何也謀不了反。可朱元璋身在局中,疑心又重,成天跟神經病似的,他就是這麼猜疑,沒辦法嘛!

第二,為了裁掉宰相,真正完成皇權獨裁的宏偉目標。

瞭解中國古代政治史的朋友都知道,從商周到元朝,歷朝歷代都有宰相。例如秦朝的相邦、漢朝的相國、隋朝的三省長官、唐朝的中書門下三品、北宋前期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北宋後期的尚書僕射和參知政事、元朝的左右丞相和中書令,本質上都是宰相,都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重臣,都是手握大權的二號人物或者三號人物。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的相臣權力極大,大到可以取代諸侯,自己稱王稱霸。魏晉南北朝時期,相臣的權力也很大,大到可以攜天子以令諸侯,或者與大將軍聯手謀反,廢立皇帝。

至少從唐朝開始,皇帝們就不斷打壓宰相的權力,擴大自己的權力。怎麼打壓呢?主要辦法就是搞“群相制度”,什麼中書令、尚書令,什麼同中書門下三品,什麼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什麼參知政事,什麼尚書左丞、尚書右丞,搞出一窩宰相。宰相一多,彼此就掐,有能力有計謀的皇帝用大宰相去制約小宰相,讓小宰相去斗大宰相,宋朝皇帝在這方面搞得就相當成功。

到了元朝,蒙古人坐天下,不懂中國的帝王心術,結果宰相就一頭獨大,偶爾會出現宰相說了算、皇帝說了不算的局面。

朱元璋嚴格吸取上述教訓,鐵了心要徹底剷除宰相制度,既不搞獨相,也不搞群相,他的終極目標是斬斷皇帝和百官之間的過渡環節,由皇帝直接統領百官。

為了這個終極目標,他一邊大肆迫害開國的武將,一邊不斷撤換手下的宰相。胡惟庸、汪廣洋、劉伯溫、李善長……這些宰相在朱元璋的挑撥下相互掐,相互殘害,殘害到只剩一個時,他再露出獠牙,一口吃掉。


有人說,胡惟庸是朱元璋統治時期的最後一個宰相,把胡惟庸殺掉以後,朱元璋明明白白警告百官,不許有任何人提議再設宰相。這樣一來,好像宰相已經消失了,其實不然。像李善長這種文官的元老,即使下野了,在百官心目中仍然是事實上的宰相。

那怎麼辦?殺了唄。於是李善長就被他殺了。


開周說宋


他的遭遇還是要放在一個大歷史背景下來看,中國2000年的皇權的權力之高、之強,放眼世界也是數一數二的,權力越大,責任越大,風險也越大,尤其是開一個新朝代,對於皇帝來說,功臣的作用已經用完了,可對功臣們來說,他們對皇帝還有很大的期待,當初一起馬上打天下,這回得了天下,他們總是也想要一份。

功臣是一種很不安定的存在,皇帝在吃蛋糕的時候,不僅不想分蛋糕,更不想讓你們看見我吃蛋糕,那如何眼不見為淨?最麻利的就是殺!比如劉邦和朱元璋,多爾袞對大清建立居功至偉,也被鞭了屍,趙匡胤還不錯,杯酒釋兵權。

而且,開國皇帝出身越高,一般當皇帝之前就已經是一朝大員,一般對功臣還算好,比如唐宋,而出身越低,殺功臣越厲害,這個就屬朱元璋,歷代正統王朝的開國皇帝中,出身最低,殺功臣最狠,他在文官和武將兩大系統裡各搞了一個胡惟庸案和藍玉案,全國官員連家屬先後株連被殺好幾萬,基本上把開國的功臣殺個徹底,許多功臣甚至被滿門抄斬連個子孫都沒留下來,這得有多狠?

李善長就是在胡惟庸案中慢慢被牽連進來的,而且是胡惟庸案發生十年之後,他就被莫名的捲了進去,具體細節也就那樣,反正要你死,你就得去死,到了1390年,可憐77歲的老頭滿門三族70餘口被斬,他的兒子李祺因為娶了臨安公主免死,但夫婦被流放到江浦,1403年李祺憂鬱而死,公主則到了1421年去世。

觀察朱元璋的功臣,最聰明也就劉伯溫了,主動隱退,該避嫌避嫌,最後得了善終,相對其他同僚的族誅遭遇,劉伯溫的結果真是不錯了。


雲中史記


明朝開國之初,有六個人被冊封為公爵:李善長、徐達、常遇春、李文忠、馮勝、鄧愈。這六個人當中,只有李善長沒有戰功,排名卻是第一。可見在朱元璋心目中,李善長是大明開國的頭號功臣。

在洪武三年即公元1370年的這次冊封中,李善長不僅被封為韓國公、年俸四千石,還得到了朱元璋賞賜的“丹書鐵券”一枚,民間俗稱“免死金牌”。

在這枚“丹書鐵券”中,朱元璋稱讚李善長,說他的功績甚至超過了漢朝的蕭何。這枚“丹書鐵券”裡還明確承諾“爾免二死,子免一死,以報爾勳”,也就是說李善長可以免死二次,他的兒子可以免死一次,以此作為對李善長功勳的回報。

可是皇帝朱元璋也不是傻子,李善長的“丹書鐵券”的“免死三次”也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便是:如果謀反,則不得免死,這是它的大前提。

洪武四年,李善長識相地辭去左丞相的高位,退休回鄉。儘管退休在家,李善長還是念念不忘朝中之事。比如洪武七年,其弟李存義被提升為太僕寺丞;洪武九年,其子李祺與臨安公主完婚,成為駙馬都尉。而這一切,都成為政敵日後攻擊他的口實。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以“擅權植黨”的罪名被處死。不少大臣乘機舉報,將李善長列入“胡黨”分子之列。朱元璋看在多年的交情上網開一面,只是罰俸一千四百石,以示懲戒。

洪武二十三年,事情有了戲劇性的轉折。這一年,胡惟庸已經死去十年,但他的罪名卻突然由“擅權植黨”升級為“通倭通虜”。“通倭通虜”即勾結日本和蒙古。於是,李善長也從一名“胡黨”分子,升級為胡惟庸“謀反”的幕後主使。前面說過,“丹書鐵券”中明確規定,謀反不在免死之列。而李善長被認定為胡惟庸“謀反”一案的幕後黑手,焉有免死之理?

果然,李善長一家很快便遭遇滅門之禍。77歲的李善長,連同李氏一族70多人,被統統處死。李祺一脈,因為其駙馬身份才得以保全下來。


麻辣一加一


我是餘雯雯,一個愛好歷史的女生,我來說說我的看法吧,不正確之處,望大家原諒並給我指正。

大家都知道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是何等的英雄霸氣,從一個乞丐走到了皇帝位置,從底層社會,一步一步的走到了人生的巔峰,當然,朱元璋的成就離不開他手下人的貢獻,武有常遇春,徐達等人,文有劉伯溫,李善長兩位智者。

這裡聊的是李善長,他是明朝的開國功臣之一,早起就跟隨了朱元璋,出生入死,可以比肩漢代的丞相蕭何,所以早期朱元璋對李善長也十分的其中,後來更是讓李善長當丞相,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啊,可是朱元璋這麼信任他為何還要在他暮年的時候殺死他呢?

我覺得第一點就是出於對太子朱標的考慮,太子宅心仁厚,當初朱元璋誅殺開國功臣時,太子就表達他的不滿,朱元璋直接對朱標說,功臣就像滿身的刺一樣,我拔乾淨了,皇位才能給你接下,才能保住江山,所以殺李善長很有可能是給朱標鋪路。還有當時李善長是淮西集團的老大,李善長在軍中的威望也很高,所以肯定朱元璋也處理他了。



還有就是李善長本身性格問題吧,李善長在任丞相期間,一旦有人得罪了他,他就輕則貶官,重則殺頭,有點囂張。他特把劉伯溫給逼走了,把大權盡入自己手中。李善長雖然退休了,但是影響力還在,無論是威望還是能力,李善長都是朱元璋顧忌的。


只能說伴君如伴虎,在那個時候,沒有風頭也不行,風頭太大更不行,這裡也歡迎大家留意,討論一下你覺得朱元璋殺死李善長的原因還有什麼?更加歡迎大家的關注,我是餘雯雯,一個愛歷史的女生。


愛歷史的雯雯


要想知道朱元璋為何這麼做,就要明白朱元璋是個什麼樣的人。

朱元璋布衣出身,卻成了開國皇帝,不管是作為政治家或者軍事家都是當之無愧的好手。

但作為皇帝,作為一把手,權力的誘惑總會引誘著他,讓他欲罷不能,所以自然更害怕他的皇位和朱家的江山。


查看一下當年跟著朱元璋的那幫兄弟,早死的還能給兒孫混個金飯碗,想享福的,不僅自己處境危險,極有可能會九族都有生命危險。

看過一個問題,說如果你是朱元璋手下大功臣,王朝成立後,怎麼自保?

有個回答很有意思,說只要抓緊時間死在洪武二十三年之前就行。

像常遇春,打仗死的。徐達,自然死亡,死在了朱元璋前面。像李文忠,只要死的夠早,也就沒他事了。

但是你如果想活到朱元璋死就很困難了,殺到後人都要提出,為什麼朱元璋不殺湯和(少數幾個活下來的)?明明應該問為啥殺功臣,朱元璋殺得多了,以至於讓我們要反過來問了。

所以李善長想比朱元璋活的久有點困難,明明年紀不小了,也還想多活幾年。


一開始朱元璋倒也沒有想殺他,自己身體還行,也不擔心功高震主或者危及後人。

但是李善長有點忘乎所以了,這其中的囂張太多了,就不一一列舉了。

按說朱元璋是什麼人,他應該很清楚,但是在權力和眾人追捧之間,李善長飄了。

他迷戀權勢,不知進退,以權謀私等等,導致全家上下都飄了。


你飄了就想上天,朱元璋可不答應,我是天子,你竟然還想上天,給我下地吧。

於是,悲劇發生了。

總的來說,一個是本來在朱元璋手下混就非常危險,第二個,李善長還不知進退,所以不死才怪了。


魔術掘史貓


要說李善長謀反,這肯定是冤枉他了;但是李善長在胡惟庸事件裡的表現,實在沒法讓朱元璋放心。

《明史》中記載說,李存義作為胡惟庸的女婿,被胡惟庸拉下水之後,胡惟庸一直想通過這層關係拉動李善長。李善長最開始還是非常堅定的,表示這種事絕對不能幹,是滅九族的大罪。但是後來聽得多了,也就無力於約束李存義了。而且李存義已經涉及進去,一旦事發不可能不牽連李善長;再加上李善長認為佯作不知就可以避禍,於是就有了那句著名的話——

“我死,汝等自為之。”

根據《昭示奸黨錄》的記載,李善長的原話是“你每(你們)等我死時,自去做”。也就是說李善長是知道李存義和胡惟庸勾結在一起的,但是他在其中報以一種佯作不知的態度,實則是想以這種方式自保避禍。可是在朱元璋眼裡,這樣的行為就成了縱容。

“獄具,謂善長元勳國戚,知逆謀不發舉,狐疑觀望,懷兩端,大逆不道。”

李善長自以為聰明的舉動,還是沒能讓自己逃過一劫。


直江信綱


朱元璋是為了廢除宰相製作鋪墊,不殺李善長,能夠接任宰相和影響宰相制廢立的因素仍然存在,而且說到底朱元璋廢除丞相制理由其實很不充分。所以李善長這些人必須殺。但是李善長有丹書鐵券,而且李善長的比其他功臣的丹書鐵券還特殊的,能免兩次死和子孫一次,所以只能給胡惟庸扣謀反的罪名。胡惟庸謀反簡直就是搞笑之說了,胡惟庸是文臣,他怎麼可能指揮得動軍隊?當時藍玉朱標都還活著,誰腦殘真跟他造反?就這樣朱元璋還怕不夠分量,明史裡還說了天象異變,就是老天要你死,丹書鐵券也保不住你。


素月墨羽YH


李善長是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也很有權謀,朱元璋一度非常器重他,但是此人權欲非常重,心胸非常狹窄,外表看似善良大度,內心卻是非常苛責,為人極為傲慢,善於排擠和打壓別人,只要有人冒犯了他的一點點權威就必然會出手整治,他也同樣排擠朱元璋很欣賞的名臣劉伯溫,逼得人家告老還鄉。他和朱元璋結成兒女親家後更加囂張跋扈,朱元璋生病十天沒有上朝,他和兒子就像沒事人一樣,不聞不問,不當回事。



另外,李善長在胡惟庸謀反案中的角色也不光彩。胡惟庸這個人也是一個權欲極重的人,這個人心機頗深,善於弄權操控,還會出手謀害別人,在歷史上不是一個光彩的角色。為了防止劉伯溫的歸來,他居然在探望劉伯溫的時候給他下毒,還要謀害開國將領徐達。對於下面拍馬屁的送禮的,胡惟庸一律收入囊中,凡是說自己不好的,一律打壓,不把奏摺上呈朱元璋,自己扣下。後來還動了謀反的心思,要取代朱元璋做皇帝。李善長和胡惟庸也是姻親關係,他知道胡惟庸謀反,雖然沒有參與,但是不把事情告訴朱元璋,而是站在一旁看好戲。胡惟庸被誅殺後幾年後,李善長的家奴去告發李善長和惟庸往來情況,朱元璋勃然大怒,最後將李家70多口人一併處死,當時李善長已經70多歲了。一世英名,悽慘結局。



李善長的最大問題還是沒有明白自己的身份和處境,沒有聰明地全身而退,而是執迷不悟,卷在了政治的漩渦裡,最後被強勢的朱元璋徹底剷除,但凡他有劉伯溫的百分之一智慧,就不至於落得如此悽慘的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