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要除掉已经是暮年的李善长?

爱历史的雯雯


李善长生于公元1314年,濠州定远人(安徽定远人),李善长对于朱元璋,就像萧何对于刘邦,所以李善长在明初功臣排名里面位列第一。那我们来看看李善长对朱元璋都有哪些帮助吧。

李善长从小就喜欢读书,而且是什么样的书都读,富有智慧和谋略,还精通法家学说,而且很会预言一些事情,感觉就是再世诸葛亮的感觉。公元1353年,朱元璋平定滁州的时候,四十岁的李善长就拜见朱元璋,朱元璋以礼相待,让他掌管文书书籍。

朱元璋问李善长:这乱世什么时候才能平定呀?刘善长回答道:秦末的时候,汉高祖刘邦生性豁达,知人善任,又不乱杀人,只用了五年就完成帝业。而现在的情况与秦末的情况很像,只要您效仿汉高祖刘邦,那么天下自然可以平定。

李善长其实不单单扮演萧何的角色,同时也在扮演张良的角色,是朱元璋的重要谋臣,朱元璋重要的事务也都有李善长参与。朱元璋的名气越来越大,来投奔的人也越来越多,李善长都能妥善的安排,如果有些人之间有矛盾,李善长又能及时的调解。

郭子兴想从朱元璋身边要走李善长,李善长很坚决的拒绝了,朱元璋越发器重李善长。朱元璋驻军于和阳的时候,朱元璋率军出战,只有李善长带着很少的兵留守,元军知道之后,前来偷袭和阳,被李善长设伏打败,可见李善长同样拥有军事能力。

朱元璋称吴王的时候,任命李善长为右相国,朱元璋的所有公告,都是李善长起草的,每次朱元璋外出征战的时候,都是李善长留守,李善长都做得十分之好。

洪武元年,朱元璋封李善长为宣国公,因为以左为大,所以让李善长担任左相国。洪武三年,朱元璋封李善长为左丞相,韩国公,俸禄四千石,世袭罔替,并且授予李善长免死铁券,能免死两次,他的儿子免死一次。

当时被封为公的还有魏国公徐达,常遇春的儿子郑国公常茂(常遇春已死),曹国公李文忠,韩国公李善长,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李善长功劳第一。面对这样的李善长,朱元璋不是刘备,他不会像刘备对待诸葛亮那样,十分信任李善长,自然会除掉功劳第一,能力极强的李善长。


历史简单说


朱元璋除掉已经是暮年的李善长,是诛杀曾经的第一功臣,是消灭淮西勋贵集团的核心,这些理由诸位同行朋友也说了很多,谈古论金也就是我和大家说说其中的一些暗线的问题。

《明史·李善长传》这么记载了李善长的结局:

于是御史交章劾善长。而善长奴卢仲谦等,亦告善长与惟庸通赂遗,交私语。狱具,
谓善长元勋国戚,知逆谋不发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会有言星变,其占当移大臣。遂并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诛之。而吉安侯陆仲亨、延安侯唐胜宗、平凉侯费聚、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宜春侯黄彬、河南侯陆聚等,皆同时坐惟庸党死,而已故营阳侯杨璟、济宁侯顾时等追坐者又若干人。帝手诏条列其罪,傅著狱辞,为《昭示奸党三录》,布告天下。

这里提到的李善长那些罪行(上述第一段黑体字)下面再谈,先说说

《昭示奸党三录》这本书,这本书在明末清初还能够看到,后来就失传了,但是钱谦益在任职翰林院和礼部时曾经在明朝的内阁亲眼看过此书,还做了一些摘录,记载在《初学集·卷一百一 ·太祖实录辨证》中。

记载在此书中的和李善长案有关的供词,招供人包括了李善长的妻子朱氏、妻子樊氏、李四(李善长弟弟李存义)妻范氏、李善长家奴卢仲谦、火者(受阉的仆役)来兴、火者不花、太师(指李善长)仪仗户孙本、仪仗户周文通、仪仗户赵猪狗、太师管田户潘铭等等,从封建时代的立场,家奴妇女之口,将谋反大事说得仿佛家长里短、妇姑勃谿,其可信度本来就不高,而举其中三例更说明问题:

有一个供词是洪武八年八月,胡惟庸派亲戚对李善长说:

如今事都成了,有李四还在江那边,取他爷儿五个回来,交付人与他领。

李存义与胡惟庸结为亲家(李存义次子李佑是胡惟庸收为养女的侄女的丈夫,也可以算胡惟庸的女婿)是在洪武九年,八年八月的时候既未结姻,这些话根本无从说起。

还有一个供词是洪武九年二月,胡惟庸

问梳头待诏许贵:”我要使你和太师老官人说些话,你敢说么?“许贵说:”我敢说。“丞相说:“我要和太师商量大逆的勾当。”

梳头待诏就是理发师,哪有叫理发师传话商量谋反大事的?

还有一个供词是洪武八年三月间、胡惟庸来凤阳解下自己的佩剑送给正在凤阳督造宫殿的李善长,这把剑据说是回回国所出,叫做木樨花并铁剑,不管什么样战甲,能够层层刺透——这句话也颇有暗示,但李善长又不是武林高手,尼玛怎么不说这就是倚天剑?

总之,《昭示奸党三录》中的供词就是这么无厘头,所以李善长真正的罪名,主要还是朱元璋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此年干支为庚午)《庚午诏书》中提到的:

善长自招,一云:寻思难答应。一云:这事九族皆灭。一云:我老了,你每等我死时自去做。皆徘徊顾望,一无坚决之语。

后人论李善长之冤,往往引解缙代笔的《虞部郎中王国用论韩国公冤事状 》,这份奏章主要的逻辑有二:

第一,李善长人臣之分已到顶点,天下之富贵无以复加,自己谋反还有可能,帮助胡惟庸谋反于情于理根本不可能成立;

第二,天象告变,大臣当灾,则杀人以应天象的做法不合正道。

第二点是对的,但第一点单纯从逻辑上看并不对,李善长当时虽然已经地位高到不能更高,但是因为朱元璋的猜忌非常危险,与胡惟庸合作可以避免危险;李善长如果揭发会伤及自己的亲属,而含混过去可以暂时保全他们。

不过,谈古论金也说了,这只是逻辑上的判断,李善长之冤的本质,端在于其实连肇祸者胡惟庸,都并没有确凿的谋反证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谓胡惟庸勾结李善长上下其手做一些小动作则或许有之,谋反的概率其实微乎其微。

关于李善长,值得探究的东西很多,举个小例子,就是李善长之死,到底是自杀(《明实录》、《皇明异典述》、《明史纪事本末》),还是被诛杀(《明史》),说到底说法都没有统一。

钱谦益曾经期望:

千载而下,回翔翻阅,必有反抉谪其罅漏,为善长讼冤者矣。

其实不待千载,现在我们基本上可以断定胡惟庸、李善长的所谓“谋反”不存在,因为当我们将视野和史料的爬梳扩展到日本和北元的时候,所谓“通倭通虏”、如此那般,基本上都出于朱元璋的臆想和罗织。

谈古论金,掰开揉碎历史的人性和技术流呈现给您


谈古论金


李善长,明朝开国功臣,朱元璋的半个老乡,很早很早的时候,就跟随朱元璋一起打天下。他聪明,有文化,口才好,文笔好,又有计谋,对朱元璋又很忠心。

后来朱元璋定鼎天下,大封功臣时,武将以徐达为第一,文官以李善长为第一。朱元璋说,假如我是汉高祖刘邦,那李善长就是萧何,他虽然没有领兵打仗的功劳,但是运筹帷幄之功甚大,谁也比不了。

所有人都知道,朱元璋这人刻薄寡恩,猜忌心非常重,心眼儿非常小,手段非常毒辣,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为了扼杀一切反叛于萌芽状态,为了使他的子子孙孙都能坐稳江山,不惜杀掉任何一位有功之臣。

对于这一点,李善长看得很清楚,所以他激流勇退,在朱元璋刚刚当上皇帝的第四年,在老朱还没有露出獠牙的时候,就主动请求退休,辞掉相位,回家养老去了。

他这么识相,朱元璋当然喜欢,赐给他免死铁劵,拍胸脯打包票,可以免除他两次死罪,免除他儿子一次死罪,前提是,只要他们老李家不谋反。

那么李善长后来谋反了没有呢?当然没有。他位极人臣,贵为公爵,与朱元璋成了儿女亲家,一不缺名位,二不缺财富,完全没有任何必要去冒着全家灭族的巨大风险跟已经坐稳江山的朱元璋对抗。

但朱元璋还是生造出一个谋反的罪名,把他杀了。那一年,他年近八十岁。

朱元璋杀李善长时,有两个原因:

第一,怕他谋反。

洪武四年,李善长已经申请退休,在家养老,可是几年以后,朱元璋由于实在缺少像李善长那么既忠心又有才干的辅佐之臣,又重新起用了他,让他统领中书省,再次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这时候,朱元璋的疑心已经非常严重了,他见李善长威望尚在,治理国家的能力不减当年,心里是既赞赏又害怕,害怕这样强有力的臣子会威胁到自己的宝座。

是的,李善长已经老了,篡位的可能性极小,可是他的弟弟和儿子都还年轻啊!万一李善长学曹操呢?自己不当皇帝,以后让儿子来当呢?

我们现在看起来,朱元璋的皇位固若金汤,李善长有权而无兵,无论如何也谋不了反。可朱元璋身在局中,疑心又重,成天跟神经病似的,他就是这么猜疑,没办法嘛!

第二,为了裁掉宰相,真正完成皇权独裁的宏伟目标。

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史的朋友都知道,从商周到元朝,历朝历代都有宰相。例如秦朝的相邦、汉朝的相国、隋朝的三省长官、唐朝的中书门下三品、北宋前期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北宋后期的尚书仆射和参知政事、元朝的左右丞相和中书令,本质上都是宰相,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臣,都是手握大权的二号人物或者三号人物。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相臣权力极大,大到可以取代诸侯,自己称王称霸。魏晋南北朝时期,相臣的权力也很大,大到可以携天子以令诸侯,或者与大将军联手谋反,废立皇帝。

至少从唐朝开始,皇帝们就不断打压宰相的权力,扩大自己的权力。怎么打压呢?主要办法就是搞“群相制度”,什么中书令、尚书令,什么同中书门下三品,什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什么参知政事,什么尚书左丞、尚书右丞,搞出一窝宰相。宰相一多,彼此就掐,有能力有计谋的皇帝用大宰相去制约小宰相,让小宰相去斗大宰相,宋朝皇帝在这方面搞得就相当成功。

到了元朝,蒙古人坐天下,不懂中国的帝王心术,结果宰相就一头独大,偶尔会出现宰相说了算、皇帝说了不算的局面。

朱元璋严格吸取上述教训,铁了心要彻底铲除宰相制度,既不搞独相,也不搞群相,他的终极目标是斩断皇帝和百官之间的过渡环节,由皇帝直接统领百官。

为了这个终极目标,他一边大肆迫害开国的武将,一边不断撤换手下的宰相。胡惟庸、汪广洋、刘伯温、李善长……这些宰相在朱元璋的挑拨下相互掐,相互残害,残害到只剩一个时,他再露出獠牙,一口吃掉。


有人说,胡惟庸是朱元璋统治时期的最后一个宰相,把胡惟庸杀掉以后,朱元璋明明白白警告百官,不许有任何人提议再设宰相。这样一来,好像宰相已经消失了,其实不然。像李善长这种文官的元老,即使下野了,在百官心目中仍然是事实上的宰相。

那怎么办?杀了呗。于是李善长就被他杀了。


开周说宋


他的遭遇还是要放在一个大历史背景下来看,中国2000年的皇权的权力之高、之强,放眼世界也是数一数二的,权力越大,责任越大,风险也越大,尤其是开一个新朝代,对于皇帝来说,功臣的作用已经用完了,可对功臣们来说,他们对皇帝还有很大的期待,当初一起马上打天下,这回得了天下,他们总是也想要一份。

功臣是一种很不安定的存在,皇帝在吃蛋糕的时候,不仅不想分蛋糕,更不想让你们看见我吃蛋糕,那如何眼不见为净?最麻利的就是杀!比如刘邦和朱元璋,多尔衮对大清建立居功至伟,也被鞭了尸,赵匡胤还不错,杯酒释兵权。

而且,开国皇帝出身越高,一般当皇帝之前就已经是一朝大员,一般对功臣还算好,比如唐宋,而出身越低,杀功臣越厉害,这个就属朱元璋,历代正统王朝的开国皇帝中,出身最低,杀功臣最狠,他在文官和武将两大系统里各搞了一个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全国官员连家属先后株连被杀好几万,基本上把开国的功臣杀个彻底,许多功臣甚至被满门抄斩连个子孙都没留下来,这得有多狠?

李善长就是在胡惟庸案中慢慢被牵连进来的,而且是胡惟庸案发生十年之后,他就被莫名的卷了进去,具体细节也就那样,反正要你死,你就得去死,到了1390年,可怜77岁的老头满门三族70余口被斩,他的儿子李祺因为娶了临安公主免死,但夫妇被流放到江浦,1403年李祺忧郁而死,公主则到了1421年去世。

观察朱元璋的功臣,最聪明也就刘伯温了,主动隐退,该避嫌避嫌,最后得了善终,相对其他同僚的族诛遭遇,刘伯温的结果真是不错了。


云中史记


明朝开国之初,有六个人被册封为公爵:李善长、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胜、邓愈。这六个人当中,只有李善长没有战功,排名却是第一。可见在朱元璋心目中,李善长是大明开国的头号功臣。

在洪武三年即公元1370年的这次册封中,李善长不仅被封为韩国公、年俸四千石,还得到了朱元璋赏赐的“丹书铁券”一枚,民间俗称“免死金牌”。

在这枚“丹书铁券”中,朱元璋称赞李善长,说他的功绩甚至超过了汉朝的萧何。这枚“丹书铁券”里还明确承诺“尔免二死,子免一死,以报尔勋”,也就是说李善长可以免死二次,他的儿子可以免死一次,以此作为对李善长功勋的回报。

可是皇帝朱元璋也不是傻子,李善长的“丹书铁券”的“免死三次”也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便是:如果谋反,则不得免死,这是它的大前提。

洪武四年,李善长识相地辞去左丞相的高位,退休回乡。尽管退休在家,李善长还是念念不忘朝中之事。比如洪武七年,其弟李存义被提升为太仆寺丞;洪武九年,其子李祺与临安公主完婚,成为驸马都尉。而这一切,都成为政敌日后攻击他的口实。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以“擅权植党”的罪名被处死。不少大臣乘机举报,将李善长列入“胡党”分子之列。朱元璋看在多年的交情上网开一面,只是罚俸一千四百石,以示惩戒。

洪武二十三年,事情有了戏剧性的转折。这一年,胡惟庸已经死去十年,但他的罪名却突然由“擅权植党”升级为“通倭通虏”。“通倭通虏”即勾结日本和蒙古。于是,李善长也从一名“胡党”分子,升级为胡惟庸“谋反”的幕后主使。前面说过,“丹书铁券”中明确规定,谋反不在免死之列。而李善长被认定为胡惟庸“谋反”一案的幕后黑手,焉有免死之理?

果然,李善长一家很快便遭遇灭门之祸。77岁的李善长,连同李氏一族70多人,被统统处死。李祺一脉,因为其驸马身份才得以保全下来。


麻辣一加一


我是余雯雯,一个爱好历史的女生,我来说说我的看法吧,不正确之处,望大家原谅并给我指正。

大家都知道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何等的英雄霸气,从一个乞丐走到了皇帝位置,从底层社会,一步一步的走到了人生的巅峰,当然,朱元璋的成就离不开他手下人的贡献,武有常遇春,徐达等人,文有刘伯温,李善长两位智者。

这里聊的是李善长,他是明朝的开国功臣之一,早起就跟随了朱元璋,出生入死,可以比肩汉代的丞相萧何,所以早期朱元璋对李善长也十分的其中,后来更是让李善长当丞相,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啊,可是朱元璋这么信任他为何还要在他暮年的时候杀死他呢?

我觉得第一点就是出于对太子朱标的考虑,太子宅心仁厚,当初朱元璋诛杀开国功臣时,太子就表达他的不满,朱元璋直接对朱标说,功臣就像满身的刺一样,我拔干净了,皇位才能给你接下,才能保住江山,所以杀李善长很有可能是给朱标铺路。还有当时李善长是淮西集团的老大,李善长在军中的威望也很高,所以肯定朱元璋也处理他了。



还有就是李善长本身性格问题吧,李善长在任丞相期间,一旦有人得罪了他,他就轻则贬官,重则杀头,有点嚣张。他特把刘伯温给逼走了,把大权尽入自己手中。李善长虽然退休了,但是影响力还在,无论是威望还是能力,李善长都是朱元璋顾忌的。


只能说伴君如伴虎,在那个时候,没有风头也不行,风头太大更不行,这里也欢迎大家留意,讨论一下你觉得朱元璋杀死李善长的原因还有什么?更加欢迎大家的关注,我是余雯雯,一个爱历史的女生。


爱历史的雯雯


要想知道朱元璋为何这么做,就要明白朱元璋是个什么样的人。

朱元璋布衣出身,却成了开国皇帝,不管是作为政治家或者军事家都是当之无愧的好手。

但作为皇帝,作为一把手,权力的诱惑总会引诱着他,让他欲罢不能,所以自然更害怕他的皇位和朱家的江山。


查看一下当年跟着朱元璋的那帮兄弟,早死的还能给儿孙混个金饭碗,想享福的,不仅自己处境危险,极有可能会九族都有生命危险。

看过一个问题,说如果你是朱元璋手下大功臣,王朝成立后,怎么自保?

有个回答很有意思,说只要抓紧时间死在洪武二十三年之前就行。

像常遇春,打仗死的。徐达,自然死亡,死在了朱元璋前面。像李文忠,只要死的够早,也就没他事了。

但是你如果想活到朱元璋死就很困难了,杀到后人都要提出,为什么朱元璋不杀汤和(少数几个活下来的)?明明应该问为啥杀功臣,朱元璋杀得多了,以至于让我们要反过来问了。

所以李善长想比朱元璋活的久有点困难,明明年纪不小了,也还想多活几年。


一开始朱元璋倒也没有想杀他,自己身体还行,也不担心功高震主或者危及后人。

但是李善长有点忘乎所以了,这其中的嚣张太多了,就不一一列举了。

按说朱元璋是什么人,他应该很清楚,但是在权力和众人追捧之间,李善长飘了。

他迷恋权势,不知进退,以权谋私等等,导致全家上下都飘了。


你飘了就想上天,朱元璋可不答应,我是天子,你竟然还想上天,给我下地吧。

于是,悲剧发生了。

总的来说,一个是本来在朱元璋手下混就非常危险,第二个,李善长还不知进退,所以不死才怪了。


魔术掘史猫


要说李善长谋反,这肯定是冤枉他了;但是李善长在胡惟庸事件里的表现,实在没法让朱元璋放心。

《明史》中记载说,李存义作为胡惟庸的女婿,被胡惟庸拉下水之后,胡惟庸一直想通过这层关系拉动李善长。李善长最开始还是非常坚定的,表示这种事绝对不能干,是灭九族的大罪。但是后来听得多了,也就无力于约束李存义了。而且李存义已经涉及进去,一旦事发不可能不牵连李善长;再加上李善长认为佯作不知就可以避祸,于是就有了那句著名的话——

“我死,汝等自为之。”

根据《昭示奸党录》的记载,李善长的原话是“你每(你们)等我死时,自去做”。也就是说李善长是知道李存义和胡惟庸勾结在一起的,但是他在其中报以一种佯作不知的态度,实则是想以这种方式自保避祸。可是在朱元璋眼里,这样的行为就成了纵容。

“狱具,谓善长元勋国戚,知逆谋不发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

李善长自以为聪明的举动,还是没能让自己逃过一劫。


直江信纲


朱元璋是为了废除宰相制作铺垫,不杀李善长,能够接任宰相和影响宰相制废立的因素仍然存在,而且说到底朱元璋废除丞相制理由其实很不充分。所以李善长这些人必须杀。但是李善长有丹书铁券,而且李善长的比其他功臣的丹书铁券还特殊的,能免两次死和子孙一次,所以只能给胡惟庸扣谋反的罪名。胡惟庸谋反简直就是搞笑之说了,胡惟庸是文臣,他怎么可能指挥得动军队?当时蓝玉朱标都还活着,谁脑残真跟他造反?就这样朱元璋还怕不够分量,明史里还说了天象异变,就是老天要你死,丹书铁券也保不住你。


素月墨羽YH


李善长是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也很有权谋,朱元璋一度非常器重他,但是此人权欲非常重,心胸非常狭窄,外表看似善良大度,内心却是非常苛责,为人极为傲慢,善于排挤和打压别人,只要有人冒犯了他的一点点权威就必然会出手整治,他也同样排挤朱元璋很欣赏的名臣刘伯温,逼得人家告老还乡。他和朱元璋结成儿女亲家后更加嚣张跋扈,朱元璋生病十天没有上朝,他和儿子就像没事人一样,不闻不问,不当回事。



另外,李善长在胡惟庸谋反案中的角色也不光彩。胡惟庸这个人也是一个权欲极重的人,这个人心机颇深,善于弄权操控,还会出手谋害别人,在历史上不是一个光彩的角色。为了防止刘伯温的归来,他居然在探望刘伯温的时候给他下毒,还要谋害开国将领徐达。对于下面拍马屁的送礼的,胡惟庸一律收入囊中,凡是说自己不好的,一律打压,不把奏折上呈朱元璋,自己扣下。后来还动了谋反的心思,要取代朱元璋做皇帝。李善长和胡惟庸也是姻亲关系,他知道胡惟庸谋反,虽然没有参与,但是不把事情告诉朱元璋,而是站在一旁看好戏。胡惟庸被诛杀后几年后,李善长的家奴去告发李善长和惟庸往来情况,朱元璋勃然大怒,最后将李家70多口人一并处死,当时李善长已经70多岁了。一世英名,凄惨结局。



李善长的最大问题还是没有明白自己的身份和处境,没有聪明地全身而退,而是执迷不悟,卷在了政治的漩涡里,最后被强势的朱元璋彻底铲除,但凡他有刘伯温的百分之一智慧,就不至于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