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修東
站在個人的角度,我支持火葬、花草葬、海葬等等一切迴歸自然、節約土地,死人給活人騰位置的喪葬方式。
但是我也會尊重那些堅持土葬的人,畢竟,現在的火葬已經不是理想中的那種形式了。至少我的家鄉目前是這樣,土葬和火葬的區別就是一個棺材裡裝著遺體,一個棺材裡裝著骨灰。火葬只是多了一道去火葬場的程序,談不上節約土地。倒是最近興起的放骨灰匣的墓園造價不菲,似乎成了一個新的賺錢生意。
客觀地說,現在還有很多祖墳都是修在山坡上的,沒有佔用良田,也談不上浪費土地,我們家的祖墳就在當地西山上的一片果園裡。果農很樂意自己多了一筆額外的收益,我們也放心果農會定期打掃墳塋周圍的雜草。
再說了,除了上一輩老人,我們這些年輕人對土葬已經沒有那麼執著了,我們更願意活在當下,人死如燈滅,死後怎樣處理其實沒什麼大意思。與其留著遺體被蟲蛀鼠咬、微生物分解,最終化作一堆白骨,還不如一把火塵歸塵土歸土。周總理等偉人都能選擇火葬,我們這些凡人還擔心什麼?
對於寸土寸金的大城市來講,推行火葬或者花草葬還是很有必要的。但是適當的規範喪葬產業的收費十分必要,這才是大眾最擔心的事情。
無論土葬還是火葬,都應該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最近火爆網絡的“搶棺砸棺”視頻就暴露出了急功近利的苗頭。宣傳推廣火葬,要有潤物無聲的情懷,要有日積月累潛移默化的毅力。 在中國傳統文化裡,“人死為大”、“入土為安”都是根深蒂固的思想,再加上地域不同,土地資源也不同,在很多地方很早就留下了祖墳,短時間內真談不上浪費土地。與其強制執行,倒不如從現在開始把精力多用在改變下一代的喪葬觀念上,減輕喪葬費用,到時候自然會有更多的人選擇火葬。
總的來說,推行火葬是大勢所趨,但也不可操之過急,應該有一個合理的過渡方式。
夜雨如書
99隨便語:火葬雖好,但土葬在民間有數千年的傳統,反封建迷信應當循序漸進,不能一刀切。
近日,江西各地正在推進“綠色殯改”,從某縣張貼的公告看,要在2018年9月1日零點起實施殯葬改革“零點行動”。
具體要求是,不管身份,不管地區,喪葬100%火葬,並且在8月31日前村民主動上繳家中棺木,主動有獎,逾期要罰。
第一,土葬確有不合理之處。
很多老人都講入土為安,但從現實來看,即便是古代的君王,選擇“土葬”之後,得到的結果也不是“安”,正相反,反正相當於成了別人的”小白鼠“。
比如說古代埃及法老。
我們都知道,埃及法老等同於皇帝,生前地位尊貴,所以他們才有能力,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修建壯觀的金字塔,作為自己的陵墓,希望自己死後多少年能夠得到重生。
重生當然不可能,法老們的屍體,也就是木乃伊,成了現代的考古對象,被切割,被檢測,被展覽,假如法老們早知道如此,絕不會選擇睡進金字塔!
再比如秦始皇。
偉大的君王派人造了無數兵馬俑,作為自己死後的護衛者,但可惜的是,這些兵馬俑不能護衛死後的君王,卻成了展覽品。
就連秦始皇本人,雖然煞費苦心,據說用水銀封閉了自己的陵墓,但可以想到,等科技發達到一定程度,秦始皇也逃不掉被人拉出來研究的命運。
所以,何必非要土葬呢?
第二,推行火葬是好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但不應急攻冒進。
火葬應當比土葬好。
1976年1月11日,偉大的周總理的遺體被火化,骨灰撒在祖國的大地上和江河裡。
1997年2月19日,鄧小平總書記去世,遺體經火化後,骨灰撒入大海。
所以,我們從老一代革命家的身上,就看到了關於火葬與土葬應當如何選擇,無論對於自己,或者對於社會,火葬無疑優於土葬。
但,有些農村老人思想轉變慢,應當耐心做說服工作,不能以”罰“代”勸“,畢竟,幾千年傳統在民間造成的影響力,不是一紙佈告就能改變。
結束語:要說土葬和火葬,我本人是堅決不會選擇土葬的,不想讓自己成為不知道N年後的科學研究對象,我沒有那麼高尚。
99隨便
最近#江西多地搶棺材#一事惹出了很大非議。
筆者認為土葬並不是迷信,而是人對死亡的一種認識和表達。
而一個人選擇何種方式將自己在這個世界上僅剩的東西留下,也是其應有的權利。
首先,我們要認識到一個問題,任何喪葬方式都不是迷信
出生是來到這個世界的一種方式,死亡是離開這個世界的方式。
很多人認為的迷信,其實是從科學角度來看待諸如此類的問題,但科學卻沒辦法解釋人因何出現,又如何離開。
如果那些大家熟知的科學理論,真正意義上解釋了生命,那麼人類現在已經擁有了近乎於完美的進化形態,以及能夠實現永生不死。
科學不是無所不能的,對於生命,其只是停留在猜測。
而土葬本就沒有任何迷信的說法,只是後人希望將先人留在這個世界上東西更長的保存下去。
反觀火葬,反倒有迷信的說法,印度教認為火葬是逝者靈魂超脫至飽滿,脫離現實世界而前往另一個世界的必要方式。
蒙古族的天葬“騰格里·奧如希拉嘎”,其會將逝者用裹屍布包好扔到荒郊野外,如若被野獸分食,意味著此人生前行善,靈魂已然超脫。如若沒有分食,則需要請喇嘛超度,以消解俗世的罪孽。
世界各地都有的木乃伊,是希望將逝者的肉身更完整的保留,以期其靈魂有朝一日能夠歸來。
樹葬,是將逝者的骨灰撒在樹下的土壤中,並在樹上課下逝者的姓名及生辰死旦,從此這棵樹就會變成他們的家人。
曾經有一個巴布亞新幾內亞的食人族,他們會分食已逝的親人,認為這樣可以繼承親人的智慧。
其實從這些喪葬方式來看,筆者並沒有認為任何一種方式是迷信的,因為這些都與逝者無關,而是為了給活著的人一個“交代”。
換句話說,喪葬方式,是活著的人,用了能夠讓自己心裡最好受的方式,來處理屍體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土葬不會給後世積累福澤,天葬也不會讓逝者魂歸故里,火葬更無法讓人的靈魂達到另一個世界,木乃伊當然也不會復活。
那科學為什麼要認為這種送葬方式是迷信的呢?
我們舉一個更貼近生活的例子,如果一個人每天吃飯前必須感恩上天賜予食物,這種心懷善念的食物,這種善念的表達,縱然是科學所認為的迷信又如何,招誰惹誰了?
喪葬也是這樣,逝者只是希望用形式來獲得一個美好的寄託,同時讓內心得到安慰與平復,哪管多花點錢,他們招誰惹誰了?
本來就要承受著親人失去的巨大痛苦,你們還要跳出來指責他們是迷信,招不招人煩?
另外,還有人說土葬是浪費土地的一種行為。
筆者認為並不是,如果採取有效的規劃,用土葬替代火葬,也只是將墓園擴大罷了,周圍同樣可以去搞綠化,因為用的本就是綠化的土地。
而且土葬使用的面積不一樣,所租賃土地的費用也會有差別,有人願意花錢佔更大的地方,這也是一種自由的市場調節,用不起地的自然就是火葬,再用不起就買骨灰龕或者靈骨塔。
不知道大家記不記得一件事兒,北京墓地最貴的時候,當時總體房價還沒漲,很多北京人跑到河北買房子放骨灰,一罈骨灰佔個七八十平的房子,豈不是更佔地方?
話說,房子多到可以放骨灰沒人管,地裡埋個人就這事兒那事兒的,都吃飽了撐的?
最後筆者想說,我們應當尊重任何形式的喪葬,不要動不動就拿資源說事兒,如果土葬浪費資源,火葬同樣浪費資源。把人燒了要用能源,排放二氧化碳影響環境,更重要的是,燒人還會產生有毒氣體,這些難道不都是問題嗎?
其實,喪葬形式只是活著的人一種寄託罷了,縱然不喜歡這種形式,也要尊重活著的人。如果真想節約資源,把屍體扔到海里最省事兒。
小言詹詹
這兩天,網上正在熱討江西的“綠色殯改”,有好事者戲稱“其他城市搶人”,“某地搶棺材”,鮮明的對比,不得不令人感慨。
可以在網上簡單搜索一下,2014年安徽安慶也發生過同樣的事情,據說有的老人為了趕在火葬的截止日期之前能睡到棺材,竟然採取極端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而且這還不是孤例。
土葬是千百年來的習俗,已經紮根在老人們的心中。記得小時候跟著爺爺奶奶睡覺,一次睡前他們在聊天,談到鄰村的一位老人去世,那時正在推行火化,奶奶說“火化太嚇人了,我以後不想這樣”,爺爺沒有吭聲。這件事我記憶猶新,可惜奶奶因為腦出血昏迷,去世前人事不懂,最後也未能逃脫火化的宿命。
有人說土葬是迷信,這個我不敢苟同,很多人總是習慣於扣帽子。如果說這是迷信,國家為什麼清明法定化為假日呢,大家為什麼又要掃墓呢?筆者所在的江蘇早就推行火化,但是傳統的葬禮儀式到今天仍然根深蒂固,並沒有因為什麼時代的進步就沒有了,該有的一樣都不少!
推行火葬的另一個理由就是節約土地,但是實際上呢,在筆者家鄉,人去世之後,除了火化外,其他仍跟以前一樣,把骨灰灑進衣服裡,然後根據經濟實力,買一口上好的棺材,仍舊起墳,埋葬到地裡。在我看來,火葬唯一的就是增加了火化的費用。
再來看看城市裡:
據報道,在全國30座主要城市的墓地價格排名中,上海排在第一位,高端墓地每塊近30萬元,全市均價每平方米超過6萬元;在北京,一些所謂“風水好”的墓地,價格多在每塊15萬元。
這麼高的價格,普通人買的起嗎?
打虎拍蠅
從功利主義角度來看,推行火葬比固守土葬具有諸多優點,火葬的消耗更低、節約土地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也能有效降低清明節山林發生火災的風險。
但是,火葬固然有諸多好處,完全顛覆傳統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為這世上不是任何問題都能用“權衡利弊”的功利主義思維解決。傳統習俗具有非常強大的慣性,土葬是鄉土人民延續多年的喪葬風俗,入土為安是他們根深蒂固的理念,如果想採取外力強行讓他們摒棄傳統,必然會引發激烈的衝突。
比如近日,江西省強推火葬,有的地方明確提出,全面完成棺木收繳,實現群眾家中無棺木存放,從業人員無棺木工匠,流通市場無棺木銷售。多地甚至出現了“搶棺砸棺”的場景:xxx進村入戶,強行將村民的棺材抬走,經挖掘機搗毀,棺材化為碎木。更有甚者,不僅活人的要搶,死人也不放過,“在江西弋陽,有老人已經下葬了,當地xx強行將墓掘開,把棺材撬出來,將屍體抬出火化”……
這種操之過急的激進手段必將會引發激烈對抗,結果一定會適得其反。任何改革都應當循序漸進,給舊的觀念留下一段過渡期逐漸被新的觀念所同化。推行火葬確實是利國利民的好事,但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採取溫和手段逐步推進,不能採用“打砸搶燒”等惡劣手段來實現目的。因為正如馬丁路德金所說:“手段代表了在形成之中的理想和進行之中的目的,人們無法通過邪惡的手段來達到美好的目的。因為手段是種子,目的是樹。”
冰焰
看了一下部分回答,幾乎都是支持火葬的。但我要提出不同的看法,和大家討論。
支持火葬的無非是考慮對於土地的佔用,而作為一個至今在農村生活的我來說,這種說法有待商榷。
自從有人類以來,地球上至今生活了有多少人,我沒有百度查找資料,政府改革殯葬方法,卻是近幾十年的事。那麼問題來了,幾千年的土葬歷史,應該有無數的荒丘,民無所耕,為什麼我們看到的墳塋卻只有那麼一點兒?還是近代的?上百年的少之又少。
在農村生活過的人都知道原因,對於常年沒有人祭奠的荒棄墳塋,隨著大自然的風吹雨淋和人為的原因,墳塋的封土越來越小最終化為平地,珍惜土地的附近農民會在上面種上莊稼,或和相鄰耕地連成一片,墳墓大多深埋,即使翻耕也傷及不到棺槨,自此耕地上再無墳丘的痕跡。
以上是我的淺薄認知,大家有不同看法的,歡迎討論。謝謝!
柳風76819245
其實對於這個問題並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只是人們的觀念和傳統的不同,以及是否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罷了。
千百年來由於老祖宗流傳下來的傳統都是土葬,但是土葬是因為那個時代科學不發達,人口也沒有現在的多,對於土地的開發和利用也是非常的充足的,所以那個時候土葬並沒有什麼。就像秦始皇一個人的墓葬就能夠佔幾千畝的土地一樣。雖然老百姓不能像秦始皇有這樣的排場,但是佔個一畝三分地入葬,在古時還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但是隨著我們社會的發展,科學的進步,人口的日益增多,現在不要說死人佔地,就連我們活人的地皮現在都不夠用,導致我們現在的房價不斷的攀升,還不是因為土地太少不夠造房子的原因。如果現在再有死人跟我們搶地皮,我們活人還活嗎?所以隨著時代的進步,在當今這個年代火葬當然要比土葬更加符合人們的生活需要,也更加符合社會的發展。所以現在國家大力提倡進行火葬。
況且現在火葬以後也並不是不把人的屍體進行保留,只不過這個屍體變成了骨灰,依然是可以給人們留有一定的墓地空間的,只不過這樣的墓地要比土葬埋個棺材省很多的地方,所以火葬這種方式並不會剝奪人們對於親人祭奠。
但是,有些人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仍然認為祖先留下來的傳統是入土為安,而火葬把人燒成灰是不吉利的,甚至有人說魂魄就灰飛煙滅了,其實這都是觀念傳統以及封建迷信在作祟。
其實人死如燈滅,土葬也好,火葬也罷,死者都是不知道的,都是活人自己在那瞎折騰。與其死後這樣來回來去的瞎折騰,還不如活著的時候讓自己讓親人快快樂樂的!
特別是對於有一些子女,老人活著的時候不孝順,死了的時候在那想著怎麼給老人買個大一點的棺材,怎麼給老人買個大一點的墓地,倒是很大方。我真的覺得,這樣的老人死後真的能夠安寧嗎?真的覺得子女孝順自己嗎?其實都是瞎掰!
任律師工作室
我一直不太認同將土葬看成是一種封建迷信,這和封建迷信沒有關係,它只是一種傳統上的認知觀念而已,老百姓在長期的歷史過程當中,形成了一些既定的難以更改的觀念,它和生活上保留的一些傳統觀念是一樣的。比如就麵食而言,有的地方喜歡做成麵條,有的地方喜歡蒸成饅頭,有的地方還喜歡烙大餅,吃麵條的你能說吃饅頭的是封建迷信嗎?
一種社會現象和形態,是因時因地因人而異的,我們不能搞一刀切,搞一個模式。它需要一種觀念的不斷滲入,需要理念的不斷更改,而不是你說推倒就推倒的。
元芳生活在青島,上世紀80年代之前基本都是土葬,但在經過數十年的變化之後,現在已經全部實現了火葬,而且火葬觀念深入民心,如果誰現在再去土葬那倒感覺是一件怪事了。當年也是經歷過了思想觀念的劇烈碰撞,才一步步的形成了現在的火葬風俗。傳統觀念本身就是一種民族文化,更改和傳承少則需要一代,多則需要幾代甚至是幾十代人的努力。
另外,對於火葬比土葬節約成本一說我也不同意。現在的喪葬成本高並非高在火葬或者土葬上,而是高在依附於祭奠這件事上的其它開支。比如,吹拉彈唱扎戲臺、人情往來、吃喝拉撒抽、殯葬器材、服裝等等這些才是最大的開支,不管是土葬還是火葬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
我們節約殯葬成本的目標不要放在是土葬還是火葬上,而是應該放在提倡杜絕這種勞民傷財的陋習上才對。
所以說,土葬和火葬並非封建迷信之爭,而是一種觀念的改變,它需要時間去消化傳統思維,包括現在鋪張浪費的殯葬傳統,都將慢慢被淘汰,我們需要作的是推廣和提倡,而不是強制性的要求。
元芳有看法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然規律,去世確實是不幸的。
中國人的傳統講究的就是“入土為安”,因此人去世之後,親屬朋友都是把他們儘快安葬。這樣不但使去世的人得到安寧,親戚朋友也得到了安寧。
千百年來,大多數人去世之後都是實行的土葬。但是隨著耕地越來越少,死人與活人爭地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國家就提倡火葬。這種形式想開了也是一種安葬的儀式,實際上與土葬沒有什麼兩樣,都是安頓去世人的一種方式。並沒有磨滅人民的精神寄託,反而節約了資源,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一舉多得。
但是有些地方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有一少部分人不明白,對火葬進行抵制。我們當地的農村就有一些現象,人死了怕被火葬,都是密閉消息,連葬禮也不舉行,在半夜裡偷偷的拉出去把人埋掉。
更有甚者,有些人明明把去世的人火化後,又買棺材重新土葬。這樣就失去了火葬的意義,但是由於鑽政策在空子,所以有關部門也奈何不了他們。
人死如燈滅,實際上火葬與土葬是沒有什麼區別的。只是人們的觀念不同罷了,只要加大宣傳力度,慢慢地扭轉人的思想觀念,那麼人們對於火葬也會接受的。
但是這需要一個過程,更需要全社會人的一起努力。加油!
法重情深
土葬對於很多地方來說根深蒂固,而這種傳統一直在延續,近年來相關規定人去世後火葬,二者一時之間形成了衝突,傳統與現實的衝擊造成了很多的事情,其實國家規定火葬已然成了政策,當然對於這種規定在一些農村是接受不了的,一直以來農村人講求的是入土為安,而火葬被認為是對逝者的一種不尊重,其實筆者認為火葬也挺好的,土葬是某些環境汙染物的已知來源,是不爭的事實。其中的防腐液裡的汞、砷和甲醛都會汙染地下水。而靈柩本身也是另一種已知汙染來源。其他汙染問題還有,死亡或埋葬前(如放射治療)進入人體的放射性同位素;這些屍體的腐爛都可能造成環境汙染。 然而,另一種環境的關注是,傳統的土葬佔用了大量的空間。在傳統的土葬,屍體會被放在一個不同材料製成的靈柩中。在美國,靈柩在下葬前往往更會先放進一個混凝土製的箱或襯墊裡。個別來看,可能用不到很多地方,但結合其他的墓穴來看,它可以造成嚴重的空間問題。
其實不管是火葬還是土葬,都各有利弊,這是傳統與現實的一場辯駁,火葬已然成了一種趨勢,只要在政策允許的條件下,可以按照各地風俗習慣來選擇殯葬。
土葬主要存在於一些偏遠山區,而一些城市來說,土葬也是不現實的,只能選擇火葬,只要在允許的範圍之內,那麼就可以根據自身的條件來選擇殯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