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五環外″市場的拼多多究竟是「蜜糖」還是「毒藥」?

​​針對“五環外”市場的拼多多徹底火了,三年上市逼近300億美金市值,成交額​逼近2000億GMV的亮眼數據讓電商市場的老大哥阿里巴巴和京東都開始留意這個來勢洶洶的“後起之秀”。但與此同時,平臺上充斥的大量山寨甚至假貨也讓其捲入輿論漩渦之中,而創始人黃崢提出的“五環外”概念更是引發一片爭議,

這對於消費者來說到底是一顆“蜜糖”還是一劑“毒藥”?

從創業到成功上市,阿里用了8年(1999-2007),京東用了10年(2004-2014),而拼多多隻用了三年,如此彪悍的發展速度讓同期諸多競爭對手望塵莫及。從拼多多額招股書中我們可以看到,拼多多目前的活躍用戶人群已達到2.94億,活躍賣家超過百萬,而每年的訂單量達到43億之多。

針對″五環外″市場的拼多多究竟是“蜜糖”還是“毒藥”?

​但如果我們細究一下訂單均價就會發現其同京東和阿里的區別。拼多多訂單均價為:46.2元,而京東和阿里分別是:385.87元(京東2018一季度數據)和113.64元(阿里巴巴2017雙十一當天數據)。拼多多走的“低價消費路線”在數據端體現的淋漓盡致,而“五環外”與“五環內”的差距也顯而易見,雖然這樣的說法並不科學,但卻忠實的反映出了我國不同地區消費者的消費差距。

中國收入差距大是個不爭的事實,而拼多多的成功正是依靠龐大的低收入群體。你覺得花幾十塊錢買個遊戲皮膚不叫事,但這很可能是他們一星期的伙食費。根據官方數據報道,位於貴州省黔東南山區臺江縣的農村居民每年的可支配收入僅為6819元,平均一個月僅為568.25元。

針對″五環外″市場的拼多多究竟是“蜜糖”還是“毒藥”?

​也許有人說這是個例,那麼我們可以看看全國的數據。從2016年的《中國統計年鑑》中可以看出,年均可支配收入(既稅後工資)不足24000元(月均2000)的人群佔了我國居民的60%。換位思考下,如果你一個月的收入不到2000元,你會買什麼樣的產品?當看到朋友圈“免費”的“大牌”產品分享鏈接的時候你不會心動麼?

2016年是拼多多剛剛起步的時候,因此這樣的商業模式自然會快速吸引大量的消費者,而這些被飽受詬病的山寨貨也滿足了這些消費者的需求,從網上的買家評論中我們可以一探究竟。

針對″五環外″市場的拼多多究竟是“蜜糖”還是“毒藥”?

​請注意看商品的周圍環境,簡陋的環境足以說明購買者的收入狀態。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在很多人看來一文不值的垃圾產品會有如此高的銷量。對於低收入人群來說,淘寶上的很多商品都是他們難以企及的“高檔貨”,因此看似大牌的山寨貨對他們自然充滿吸引力。

不過僅僅只是因為追求便宜而買廉價貨或山寨貨算不上嚴重問題,就跟很多人買仿真A貨一樣,真正可怕的是被那些無良奸商給忽悠了。由於低收入人群普遍的特點就是學歷和文化程度低,因此他們中的很多人並不知道三星和創維的英文怎麼拼寫,也不知道城市的套路到底有多深。

電器、衣服之類的商品還好,而那些假冒偽劣的食品、藥品才是最可怕的,就像此前爆出的奶粉事件。

針對″五環外″市場的拼多多究竟是“蜜糖”還是“毒藥”?

食品、藥品由於直接關乎人命,因此容不得一點馬虎,但在拼多多的平臺上卻充斥著大量的假藥和偽劣食品,完全把消費者的人身安全當兒戲。如果拼多多再這麼野蠻成長下去,爆發群體安全問題只是個時間問題。

而從保護知識產權方面講,雖然早年中國在相關方面確實無法同發達國家媲美。但隨著加入WTO及經濟的快速發展,重視知識版權保護早已被寫入國策,這兩年更是越發嚴格。美團點評CEO王興為拼多多開脫時說的"一堆人質疑拼多多卻不質疑淘寶是如何起家的,這已經說明我們這個社會是多麼健忘"這句話放到現在並不合適。這就像過去用環境換經濟,現在難道還能這麼幹嗎?

也許拼多多未來也會同淘寶一樣慢慢洗白,但問題是現在並沒有留給拼多多太多轉型的時間。隨著像創維、鄭淵潔這樣的知識產權所有者開始像拼多多發起訴訟,拼多多的擦邊球之路將很快到頭。而那些假冒偽劣產品也終將失去生存的土壤。

可以便宜,可以質量差點,但請遵守法律,不要把毒藥當蜜糖來坑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