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里的家庭教育:父母如何帶著孩子取得「真經」?

妖魔鬼怪何所懼,八十一難只等閒。

唐僧西去如來地,取得真經歸家園。

《西遊記》裡誰最強?自然是齊天大聖孫悟空。然而神通廣大的美猴王,卻差一點折在一個小男孩手裡。

這個男孩就是牛魔王與鐵扇公主的兒子———紅孩兒。

《西游记》里的家庭教育:父母如何带着孩子取得“真经”?
《西游记》里的家庭教育:父母如何带着孩子取得“真经”?

我是天使小惡魔

“面如傅粉三分白,唇若塗朱一表才”。

紅孩兒生了一張天使臉。他形似哪吒,惹人憐愛,頗具迷惑性。一出場便騙得師徒四人團團轉,還把大聖當坐騎戲弄了一回,十分頑劣。

不僅長得漂亮,還聰明機智。

《西遊記》第四十一回:

孫悟空假扮牛魔王赴火雲洞搭救師傅,不想被紅孩兒看出破綻,三言兩語便逼得大聖現出了原形。

聰明之外又身懷絕技。鼻可噴煙,口能吐火,一把三味真火燒得大聖節節敗退,聚四海龍王之力都無法撲滅。

高顏值、高智商、有專長,小小年紀便獨擋一面,做了威風八面的“聖嬰大王”。用現在的話講,這就是開了掛的人生。

而其實,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為害一方的小魔頭。

他自恃神通,凌虐土地山神,折磨得他們“食不充口,衣不充身”;他嗜血成性,周圍的飛禽走獸被吃了個精光;他驕橫頑劣,目無尊長,常常口出狂言,連觀音菩薩都不放在眼裡。

天資如此聰穎,能力如此強大,完全具備做一個天神的資質,卻為何成了囂張跋扈的妖魔?

追本溯源,他有一對不稱職的父母。

《西游记》里的家庭教育:父母如何带着孩子取得“真经”?《西游记》里的家庭教育:父母如何带着孩子取得“真经”?

缺席的魔王父親

俗話說,“有其父必有其子”,父親是男孩的立體教科書。

牛魔王這個父親給兒子做出瞭如下示範:

其一,對朋友不義

牛魔王本是孫悟空做齊天大聖時的結義兄弟,但在孫悟空二調芭蕉時,卻變成八戒將芭蕉扇騙走,絲毫不講朋友情面,更沒有救百姓於水火的大義。

其二,對妻子不忠

牛魔王只是個白牛精,娶了得道的女仙羅剎女,生了粉團玉琢的紅孩兒,在魔頭裡面,算是最幸福的一個。可他卻移情別戀,拋下妻兒,投入了玉面狐狸的溫柔鄉。

有這樣少情寡義的父親做榜樣,紅孩兒想不做冷血殺生的“聖嬰大王”都難。

得了父親真傳的紅孩兒,在無情無義方面可謂青出於藍。

當孫悟空第一次見到紅孩兒時,笑容滿面上前套近乎:“我和你父牛魔王是結義兄弟”。

哪知話音未落紅孩兒舉槍便刺,並大罵:“潑猴頭!我與你有甚親情?哪個是你賢侄?你是哪裡人,我是哪裡人,怎麼得與我父親做兄弟?”

《西游记》里的家庭教育:父母如何带着孩子取得“真经”?

對待父親的朋友不信任,不尊重,還出言不遜,可以想見,牛魔王在兒子心中也沒什麼威信可言。

對父母沒有敬畏之心的孩子,對其他長輩也不會恭敬有禮。這樣的孩子,我們稱之為——

“熊孩子”。

不過牛魔王不會這麼想。在魔頭的三觀裡,霸道就是王道,野蠻就是自強,熊孩子比乖孩子更有出息。

《西游记》里的家庭教育:父母如何带着孩子取得“真经”?

自私的鐵扇公主

紅孩兒任性自私,不顧他人死活。這一點來自母親的示範。

母親羅剎女是個修煉有術的女仙,她不是妖魔,卻也沒多少慈悲可言。

火焰山綿延千里,令百姓苦不堪言,她本可用芭蕉扇讓火焰熄滅,普降甘霖以解萬民之苦。可她卻將火焰山當成了搖錢樹,不送厚禮不出洞。

自私貪利的母親,培養不出寬容有愛的孩子;沒有涵養的母親,兒子也不可能彬彬有禮。

羅剎女性格暴躁,顯然這種脾氣一分不差地傳給了兒子。同時,這種暴脾氣也可能是導致牛魔王移情玉面狐狸的原因之一。

丈夫另結新歡,鐵扇公主變成了一個憤怒的怨婦。

而被派往號山的紅孩兒,則成了個失去母親疼愛,沒有父親管束的野孩子。

心理學家史蒂夫•比達爾夫曾說,

男孩很小的時候,如果母親消失,他會發生可怕的轉變,在內心深處,他會關閉與母親有聯繫的方面,即溫柔可愛的一面,變得冷漠與拒絕。

小小年紀便離開父母的紅孩兒,喪失了兒童應有的可愛與溫柔,只剩了一張天使臉,著實令人心痛惋惜。

《西游记》里的家庭教育:父母如何带着孩子取得“真经”?《西游记》里的家庭教育:父母如何带着孩子取得“真经”?

縱子如殺子

紅孩兒的一切都是牛魔王夫婦所賜,但從倆夫妻視悟空如寇仇的態度來看,他們並不感激菩薩對兒子的度化。

可見兩人對兒子的表現是非常滿意的,自然也滿意自己的教育方式——徹底放養。

常說放養的男孩有出息,更自信更獨立。然而,無原則無干預的放養則可能讓男孩變得暴力野蠻。

心理學研究表明,男孩對運動、冒險、探險等更感興趣。因而他們頑皮好動,更易成為“破壞家”。如果不加合理的管束及引導,任由其天性發展,則可能成為事故不斷的“麻煩製造者”。

《西游记》里的家庭教育:父母如何带着孩子取得“真经”?

臺灣童星王欣逸,七歲出演《海豚灣戀人》,贏得不少觀眾的喜愛,成為青春偶像劇御用童星。然而21歲的他卻鋃鐺入獄,做了階下囚。

王欣逸的悲劇源於家庭的教育。他是個隔代教育的孩子,從小一直跟著奶奶長大。

奶奶去世後,父母對兒子萬分寵溺卻疏於管教,以至於十二歲便生出“視頻緋聞”,形象毀損,星路也走到了盡頭。

失去奶奶,無人管束,正值青春期的王欣逸變得非常叛逆。他抽菸逃學,並加入了黑道。21歲時因參與鬥毆重傷他人而入獄,成為影視圈第一個入獄的童星。

被父母放逐,自立門戶的紅孩兒,心中無愛,只有怒火。他玩劣不恭地用殘暴報復冰冷的世界,同時也把自己送上了不歸路。

當王欣逸被警察帶走時,他的父母傷心欲絕。而蓮花臺上的紅孩兒“穿通兩腿刀尖出,血流成汪皮肉開”的場景也著實令人心酸。

《西游记》里的家庭教育:父母如何带着孩子取得“真经”?

需要管束,也需要愛

紅孩兒一家,三人居三地,不誇張地說,紅孩兒就是一個留守兒童。他的暴力無情是正是家庭教育的必然產物。

家庭不合,父母離心,被放養的紅孩兒看似獲得了自由,其實也失去了愛的呵護與滋養。

生活中與紅孩兒一般境遇的留守兒童不在少數。這些沒有父母陪伴與指引的孩子,有的遭遇歧視和拐賣,有的則走向野蠻甚至犯罪。

據統計,近年來我國留守兒童犯罪率佔未成年人犯罪的70%,並呈上升趨勢。

每個孩子都是未成形的素胚。其行為和思想可以塑造,也可以更正,重要的是如何塑造,誰來更正。

天賦異稟的紅孩兒在牛魔王夫婦的手裡變成了囂張跋扈的惡魔,在菩薩手裡卻成為雙手合十的“善財童子”。

關於“善財童子”,很欣賞這樣的解釋——

“善”為“解心順理”,“財”為“積德無盡”。“慈悲智慧,戒行清淨”,稱為“童子”。由此可見觀音之用心良苦。

有慈悲與智慧的觀音菩薩度化教誨,紅孩兒終成正果。

在男孩成長過程中,的確需要一定程度的野蠻生長。然而放養不是放縱,我們儘可野蠻其體膚,但不可野蠻其品行。

規則和紀律是必須的,關愛與呵護也要有度。對於頑皮好動、自控力弱的男孩,更需要父母尊長做出正確的引導和示範。

畢竟,不是每個熊孩子都有機會遇到觀世音。

《西游记》里的家庭教育:父母如何带着孩子取得“真经”?
《西游记》里的家庭教育:父母如何带着孩子取得“真经”?

著名家庭問題專家史蒂夫·比達爾夫在《養育男孩》這本書中將男孩的發展分為幾個時間段:

其中6-13歲是男孩嘗試成為男人的時期,這個階段,母親應當鼓勵父親做這三件事。

01.陪孩子,質量大於數量。

央視原主持人樊登老師由於常年在外演講,陪伴孩子的時間非常少。他特別請教了專家。

專家說:陪伴重在質量,而不是時間。讓孩子與爸爸共同參與一件事是高質量的陪伴方式。

於是樊登老師想到一個方法,他把錄製節目的工作放在家裡,當他對著攝像頭講話時,兒子坐在一旁當觀眾,幫爸爸看倒計時,打手勢提醒爸爸剩餘時間。

這時父子倆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變成平等合作的夥伴,孩子得到尊重後,傾向於形成有能力,有價值感的自我意象。

02.分享經歷,激發孩子的同理心。

法國有一套經久不衰的繪本叫湯姆小兔成長記。湯姆是一隻淘氣的小兔子,經常犯各種各樣的錯誤。

有一次他在幼兒園故意踢倒了小朋友的積木,捱了老師的責罰。湯姆爸爸來接小湯姆。回家的路上,爸爸沒有一味指責孩子,而是和他分享自己小時候做錯事後受了爺爺懲罰的事情。

通過分享,小湯姆得到了同理,原來大家都一樣,不會因為犯錯而迷惑自卑,同時也從爸爸的故事中獲得榜樣的力量,犯了錯不會一直挨罰,重要的是勇敢地承擔責任。

03.讓男孩成長為男人。

德國畫家卜勞恩根據自己和兒子克里斯蒂安相處的經歷創作了著名的《父與子》,這部作品背後一定還有一個智慧的母親。

母親應該更懂得適時隱身,有意為父子倆創造親密無間的相處時光。以便使兒子有機會從父親身上學到如何成為一個真正的男人。

真正的愛,是要讓孩子主動去付出、自立自強,要有夢想、遠見、奉獻、勇敢。特別是男孩,更要有這樣的品質。

養育男孩兒,要敢於讓孩子去體驗、經歷、總結,這樣孩子就會變得有擔當、有責任。媽媽也要學會示弱、撒嬌,兒子的男子氣概就慢慢升起來了,會像男人一樣保護家人。

《西游记》里的家庭教育:父母如何带着孩子取得“真经”?

歡迎留言區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