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里的家庭教育:父母如何带着孩子取得“真经”?

妖魔鬼怪何所惧,八十一难只等闲。

唐僧西去如来地,取得真经归家园。

《西游记》里谁最强?自然是齐天大圣孙悟空。然而神通广大的美猴王,却差一点折在一个小男孩手里。

这个男孩就是牛魔王与铁扇公主的儿子———红孩儿。

《西游记》里的家庭教育:父母如何带着孩子取得“真经”?
《西游记》里的家庭教育:父母如何带着孩子取得“真经”?

我是天使小恶魔

“面如傅粉三分白,唇若涂朱一表才”。

红孩儿生了一张天使脸。他形似哪吒,惹人怜爱,颇具迷惑性。一出场便骗得师徒四人团团转,还把大圣当坐骑戏弄了一回,十分顽劣。

不仅长得漂亮,还聪明机智。

《西游记》第四十一回:

孙悟空假扮牛魔王赴火云洞搭救师傅,不想被红孩儿看出破绽,三言两语便逼得大圣现出了原形。

聪明之外又身怀绝技。鼻可喷烟,口能吐火,一把三味真火烧得大圣节节败退,聚四海龙王之力都无法扑灭。

高颜值、高智商、有专长,小小年纪便独挡一面,做了威风八面的“圣婴大王”。用现在的话讲,这就是开了挂的人生。

而其实,他是一个不折不扣,为害一方的小魔头。

他自恃神通,凌虐土地山神,折磨得他们“食不充口,衣不充身”;他嗜血成性,周围的飞禽走兽被吃了个精光;他骄横顽劣,目无尊长,常常口出狂言,连观音菩萨都不放在眼里。

天资如此聪颖,能力如此强大,完全具备做一个天神的资质,却为何成了嚣张跋扈的妖魔?

追本溯源,他有一对不称职的父母。

《西游记》里的家庭教育:父母如何带着孩子取得“真经”?《西游记》里的家庭教育:父母如何带着孩子取得“真经”?

缺席的魔王父亲

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父亲是男孩的立体教科书。

牛魔王这个父亲给儿子做出了如下示范:

其一,对朋友不义

牛魔王本是孙悟空做齐天大圣时的结义兄弟,但在孙悟空二调芭蕉时,却变成八戒将芭蕉扇骗走,丝毫不讲朋友情面,更没有救百姓于水火的大义。

其二,对妻子不忠

牛魔王只是个白牛精,娶了得道的女仙罗刹女,生了粉团玉琢的红孩儿,在魔头里面,算是最幸福的一个。可他却移情别恋,抛下妻儿,投入了玉面狐狸的温柔乡。

有这样少情寡义的父亲做榜样,红孩儿想不做冷血杀生的“圣婴大王”都难。

得了父亲真传的红孩儿,在无情无义方面可谓青出于蓝。

当孙悟空第一次见到红孩儿时,笑容满面上前套近乎:“我和你父牛魔王是结义兄弟”。

哪知话音未落红孩儿举枪便刺,并大骂:“泼猴头!我与你有甚亲情?哪个是你贤侄?你是哪里人,我是哪里人,怎么得与我父亲做兄弟?”

《西游记》里的家庭教育:父母如何带着孩子取得“真经”?

对待父亲的朋友不信任,不尊重,还出言不逊,可以想见,牛魔王在儿子心中也没什么威信可言。

对父母没有敬畏之心的孩子,对其他长辈也不会恭敬有礼。这样的孩子,我们称之为——

“熊孩子”。

不过牛魔王不会这么想。在魔头的三观里,霸道就是王道,野蛮就是自强,熊孩子比乖孩子更有出息。

《西游记》里的家庭教育:父母如何带着孩子取得“真经”?

自私的铁扇公主

红孩儿任性自私,不顾他人死活。这一点来自母亲的示范。

母亲罗刹女是个修炼有术的女仙,她不是妖魔,却也没多少慈悲可言。

火焰山绵延千里,令百姓苦不堪言,她本可用芭蕉扇让火焰熄灭,普降甘霖以解万民之苦。可她却将火焰山当成了摇钱树,不送厚礼不出洞。

自私贪利的母亲,培养不出宽容有爱的孩子;没有涵养的母亲,儿子也不可能彬彬有礼。

罗刹女性格暴躁,显然这种脾气一分不差地传给了儿子。同时,这种暴脾气也可能是导致牛魔王移情玉面狐狸的原因之一。

丈夫另结新欢,铁扇公主变成了一个愤怒的怨妇。

而被派往号山的红孩儿,则成了个失去母亲疼爱,没有父亲管束的野孩子。

心理学家史蒂夫•比达尔夫曾说,

男孩很小的时候,如果母亲消失,他会发生可怕的转变,在内心深处,他会关闭与母亲有联系的方面,即温柔可爱的一面,变得冷漠与拒绝。

小小年纪便离开父母的红孩儿,丧失了儿童应有的可爱与温柔,只剩了一张天使脸,着实令人心痛惋惜。

《西游记》里的家庭教育:父母如何带着孩子取得“真经”?《西游记》里的家庭教育:父母如何带着孩子取得“真经”?

纵子如杀子

红孩儿的一切都是牛魔王夫妇所赐,但从俩夫妻视悟空如寇仇的态度来看,他们并不感激菩萨对儿子的度化。

可见两人对儿子的表现是非常满意的,自然也满意自己的教育方式——彻底放养。

常说放养的男孩有出息,更自信更独立。然而,无原则无干预的放养则可能让男孩变得暴力野蛮。

心理学研究表明,男孩对运动、冒险、探险等更感兴趣。因而他们顽皮好动,更易成为“破坏家”。如果不加合理的管束及引导,任由其天性发展,则可能成为事故不断的“麻烦制造者”。

《西游记》里的家庭教育:父母如何带着孩子取得“真经”?

台湾童星王欣逸,七岁出演《海豚湾恋人》,赢得不少观众的喜爱,成为青春偶像剧御用童星。然而21岁的他却锒铛入狱,做了阶下囚。

王欣逸的悲剧源于家庭的教育。他是个隔代教育的孩子,从小一直跟着奶奶长大。

奶奶去世后,父母对儿子万分宠溺却疏于管教,以至于十二岁便生出“视频绯闻”,形象毁损,星路也走到了尽头。

失去奶奶,无人管束,正值青春期的王欣逸变得非常叛逆。他抽烟逃学,并加入了黑道。21岁时因参与斗殴重伤他人而入狱,成为影视圈第一个入狱的童星。

被父母放逐,自立门户的红孩儿,心中无爱,只有怒火。他玩劣不恭地用残暴报复冰冷的世界,同时也把自己送上了不归路。

当王欣逸被警察带走时,他的父母伤心欲绝。而莲花台上的红孩儿“穿通两腿刀尖出,血流成汪皮肉开”的场景也着实令人心酸。

《西游记》里的家庭教育:父母如何带着孩子取得“真经”?

需要管束,也需要爱

红孩儿一家,三人居三地,不夸张地说,红孩儿就是一个留守儿童。他的暴力无情是正是家庭教育的必然产物。

家庭不合,父母离心,被放养的红孩儿看似获得了自由,其实也失去了爱的呵护与滋养。

生活中与红孩儿一般境遇的留守儿童不在少数。这些没有父母陪伴与指引的孩子,有的遭遇歧视和拐卖,有的则走向野蛮甚至犯罪。

据统计,近年来我国留守儿童犯罪率占未成年人犯罪的70%,并呈上升趋势。

每个孩子都是未成形的素胚。其行为和思想可以塑造,也可以更正,重要的是如何塑造,谁来更正。

天赋异禀的红孩儿在牛魔王夫妇的手里变成了嚣张跋扈的恶魔,在菩萨手里却成为双手合十的“善财童子”。

关于“善财童子”,很欣赏这样的解释——

“善”为“解心顺理”,“财”为“积德无尽”。“慈悲智慧,戒行清净”,称为“童子”。由此可见观音之用心良苦。

有慈悲与智慧的观音菩萨度化教诲,红孩儿终成正果。

在男孩成长过程中,的确需要一定程度的野蛮生长。然而放养不是放纵,我们尽可野蛮其体肤,但不可野蛮其品行。

规则和纪律是必须的,关爱与呵护也要有度。对于顽皮好动、自控力弱的男孩,更需要父母尊长做出正确的引导和示范。

毕竟,不是每个熊孩子都有机会遇到观世音。

《西游记》里的家庭教育:父母如何带着孩子取得“真经”?
《西游记》里的家庭教育:父母如何带着孩子取得“真经”?

著名家庭问题专家史蒂夫·比达尔夫在《养育男孩》这本书中将男孩的发展分为几个时间段:

其中6-13岁是男孩尝试成为男人的时期,这个阶段,母亲应当鼓励父亲做这三件事。

01.陪孩子,质量大于数量。

央视原主持人樊登老师由于常年在外演讲,陪伴孩子的时间非常少。他特别请教了专家。

专家说:陪伴重在质量,而不是时间。让孩子与爸爸共同参与一件事是高质量的陪伴方式。

于是樊登老师想到一个方法,他把录制节目的工作放在家里,当他对着摄像头讲话时,儿子坐在一旁当观众,帮爸爸看倒计时,打手势提醒爸爸剩余时间。

这时父子俩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变成平等合作的伙伴,孩子得到尊重后,倾向于形成有能力,有价值感的自我意象。

02.分享经历,激发孩子的同理心。

法国有一套经久不衰的绘本叫汤姆小兔成长记。汤姆是一只淘气的小兔子,经常犯各种各样的错误。

有一次他在幼儿园故意踢倒了小朋友的积木,挨了老师的责罚。汤姆爸爸来接小汤姆。回家的路上,爸爸没有一味指责孩子,而是和他分享自己小时候做错事后受了爷爷惩罚的事情。

通过分享,小汤姆得到了同理,原来大家都一样,不会因为犯错而迷惑自卑,同时也从爸爸的故事中获得榜样的力量,犯了错不会一直挨罚,重要的是勇敢地承担责任。

03.让男孩成长为男人。

德国画家卜劳恩根据自己和儿子克里斯蒂安相处的经历创作了著名的《父与子》,这部作品背后一定还有一个智慧的母亲。

母亲应该更懂得适时隐身,有意为父子俩创造亲密无间的相处时光。以便使儿子有机会从父亲身上学到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

真正的爱,是要让孩子主动去付出、自立自强,要有梦想、远见、奉献、勇敢。特别是男孩,更要有这样的品质。

养育男孩儿,要敢于让孩子去体验、经历、总结,这样孩子就会变得有担当、有责任。妈妈也要学会示弱、撒娇,儿子的男子气概就慢慢升起来了,会像男人一样保护家人。

《西游记》里的家庭教育:父母如何带着孩子取得“真经”?

欢迎留言区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