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明朝對後金的兩場大捷,都發生在魏忠賢得勢時期?

說起魏忠賢,很多人都知道他是明朝的大奸臣,排除異己,獨斷專權,而且手段非常殘忍,很多同僚都死在他手上,以至於當時人稱“九千歲”,說白了就離皇帝差了那麼一點點。由於當時的天啟皇帝喜歡幹木匠活,對於朝政荒疏,以致當時社會上流傳一句話“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

為何明朝對後金的兩場大捷,都發生在魏忠賢得勢時期?

然而我們翻開歷史書發現了一個奇特的現象,那就是魏忠賢真正獨斷專行的時候是從1624年開始的,而他是在1627年死的,也就是魏忠賢真正的得勢僅僅三年多時間。而我們同時發現,明朝在1626年取得了寧遠大捷,1627年又對後金取得了寧錦大捷,這也是明朝對後金的戰役中僅有的兩場大捷。

為何明朝對後金的兩場大捷,都發生在魏忠賢得勢時期?

這就很奇怪了,按說當時皇帝不理朝政,魏忠賢又是個迫害異己的大奸臣,為何偏偏此時明朝對後金取得了兩場大捷呢?而且我們也知道,魏忠賢死前明朝內部也沒有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而是魏忠賢死後兩年爆發的,這又是為何?

為何明朝對後金的兩場大捷,都發生在魏忠賢得勢時期?

其實知道明朝滅亡那段歷史的人都知道,明朝之所以滅亡有一個原因就是沒錢,長期的兩線作戰讓明朝沒有錢維持下去了。而魏忠賢就有一個本事能弄到錢,那就是收稅,而且收的是被東林黨廢除的工商稅和海稅,主要徵稅地區在富庶的江南地區,而沒有給農民加賦稅,甚至還在各地遭遇天災時免除賦稅,撥款賑災。遼東戰場要錢有錢,要兵有兵,修城池擴軍備,這才讓袁崇煥能夠放開手腳與後金大戰,而不用考慮孤立無援的問題,也才有了兩場大捷。

為何明朝對後金的兩場大捷,都發生在魏忠賢得勢時期?

然而反觀明朝後期的祖大壽等人之所以投降,就是因為被圍後無人救援,而更深層次的原因就是明朝沒錢,沒有軍餉自然沒人打仗,就這樣遼東戰士依然守了很久,最後被迫投降。明朝沒錢主要是東林黨人不向江南富庶的地方徵稅,反而向內地農民加重稅賦,導致農民起義,自然更加沒有稅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