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勞動節,看那些隱姓埋名的國之棟樑!

五一勞動節,看那些隱姓埋名的國之棟樑!

有的人一輩子活得喧囂浮躁,

他們死去的時候一片靜悄悄;

有點人一輩子埋頭苦幹,

在晚年、甚至是臨死的一刻,

人們才覺得地動山搖。


林俊德 【核物理泰斗 用自己身體做實驗

臨死前的幾個小時,核物理泰斗林俊德院士還是拼命在電腦前整理文件。

醫生叫他休息,他回答:坐著休息。

五一勞動節,看那些隱姓埋名的國之棟樑!

“坐著比躺著好啊,我不能躺下,躺下了,就起不來了。”

五一勞動節,看那些隱姓埋名的國之棟樑!

本來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應該給家人告個別。

但他連給自己的兩個孫子寫點什麼都沒時間,反而要把放在電腦裡的、關於國家核心利益的技術文件整理出來,交給學生。

還有學生的畢業論文,要抓緊時間改,不能耽誤學生畢業。

最後他顫顫巍巍跟女兒說:“C盤我做完了!”

五一勞動節,看那些隱姓埋名的國之棟樑!

幾個小時以後,林俊德永遠閉上了眼睛。

從1964年到1996年,中國總共進行了45次核試驗,林院士全部帶頭參加,每一次都能把世界震撼得地動山搖。

而他生命中最後的幾個小時,直接拿自己的身體做實驗,看能夠撐到什麼時候。

敢在自己身上做實驗的人,實驗結果一定與日月同光。


李小文 【遙感測量世界級泰斗,精神的強大超脫一切物質需求】

遙感測量世界級泰斗、布衣院士李小文,連演講出場都很有俠客風。

五一勞動節,看那些隱姓埋名的國之棟樑!

當然最著名的還不是這個,而是翹著二郎腿、穿著黑布鞋坐在臺上做報告的那一個陣勢:

五一勞動節,看那些隱姓埋名的國之棟樑!

讀碩士期間他就做出了院士級別的工作。雖然功力深厚,但更讓人稱道的是他的瀟灑:“自己從來沒用功念過書,從來沒努力爭取過什麼,從來沒有過多高的覺悟和志向……”

不爭,故天下不能與之爭。

這大概是風清揚、令狐沖這個境界的人。布衣布鞋走天涯,一天一斤二窩頭,臨死以前,他還叫人帶根菸給他。

做人猶如做科研:只有隨性,才能盡興,才能成大業。


南仁東 【天文學家,讓中國人開眼看宇宙】

2017年,天文學家南仁東先生永遠閉上了雙眼,卻為中國永遠打開了“天眼”。

五一勞動節,看那些隱姓埋名的國之棟樑!

五一勞動節,看那些隱姓埋名的國之棟樑!

南仁東先生主持修建、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天文望遠鏡建成投入使用。

天眼很美,從來沒有人想過望遠鏡可以做的那麼大、而且還可以實時變換形狀,這需要極高的想象力。

然而南先生做到了。

他喜歡畫畫,喜歡美,在日本畫過一幅油畫《富士山》,現在還掛在日本國立天文臺。

他說:如果哪一天他不行了,他就躲得遠遠的,不讓人們看見他。那是因為他不想破壞自己有尊嚴的形象。

沒有想象力的人成不了氣候,不注重美感的人做不好科學。


吳文俊 【數學大師 數學機械化開創人】

數學大師吳文俊先生,生前一直被認為是中國數學界的英雄。

因為他的“吳方法”和“吳消元法”在世界上都是第一流的成就。

五一勞動節,看那些隱姓埋名的國之棟樑!

但他不希望別人叫他“英雄”。他說:

“作出成績,就被大家捧成英雄,這個現象不是好事情,甚至可以說是壞事情。這說明我們的科研還在一個相對落後的階段。

有個吳文俊,那能說明什麼?

要是在這一個領域,發現有十個八個研究人員的工作都非常好,無法判定誰是英雄,那才說明我們發展了、進步了。”

他從來不在乎自己是什麼狗屁英雄,忘掉這個身份,自己才能攀上更高峰:

上世紀70年代,本來他已經在拓撲學功成名就,還當了院士,偏偏看到了計算機很喜歡,居然以花甲之年從頭開始學習,後來從無到有一步一步發展出了“數學機械化”,整個世界都為之傾倒。

在科學上,英雄還是狗熊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保持好奇心,處處發現新風景。


黃旭華 【核潛艇專家,母親眼中死而復生的‘頑童’】

核潛艇專家黃旭華院士沒有死。

但他年輕的時候曾經音訊全無三十年,母親曾經苦等他等出了一頭白髮,才發現兒子還活著。

五一勞動節,看那些隱姓埋名的國之棟樑!

他是為國家造核潛艇去了。

美蘇英法四個國家有潛艇,但絕對不會把技術公開給中國。

黃旭華院士就靠一堆過期文獻、從國外帶回來的兩艘潛艇玩具,用的最多的工具是尺子和算盤,硬是造出了中國自己的核潛艇!

家裡地震,他沒有回家;女兒重病,他沒有回家;父親去世,他沒有回家;二哥去世,他也沒有回家。

母親三十年不知道兒子在幹嘛,1987年偶爾在雜誌上看到關於自己兒子的報道,才喊著眼淚對全家人說:“三哥(黃旭華)的事,大家要諒解。”

有的人眼裡的世界,只有自己的小家;而有的人眼裡的家,自始至終是自己的國家。


高伯龍 【激光陀螺,打什麼都準就靠它】

2017年,高伯龍院士去世。他的偉大貢獻是激光陀螺,能夠讓我們的導彈打擊定位精準,相當於給我國的武器裝備增加了“眼睛”。

俄羅斯打擊敘利亞的“伊斯蘭國”、美國打擊伊拉克的“沙漠之狐”行動,激光陀螺技術都大放異彩。而這項技術最厲害的國家之一,是中國。

中國激光陀螺的領軍人物,就是高伯龍院士。

五一勞動節,看那些隱姓埋名的國之棟樑!

高院士原本學理論物理,但組織把他安排去做應用物理、造武器,他沒有任何怨言。

沒有實驗場地,他將廢棄食堂改造成實驗室;沒有軟件,他自己變成;沒有錢沒設備,他自己造出來。

他的信念,始終只有一句話:

“我始終認為,我想幹成的一件事一定能幹成,只不過是時間問題。”

想幹什麼就去幹。人有了目標,能把一百年的壽命活出五百年的質量。


張彌曼 【古生物學家,研究亙古不變的話題:從哪裡來?】

2018年的“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頒發給了已經82歲的古生物學家張彌曼。

五一勞動節,看那些隱姓埋名的國之棟樑!

張先生的工作,大家不好懂。但只要舉出一個例子,大家就知道她厲害在哪裡:

大慶油田開採的時候,專家們認為含油層是在距今1.5億年的早白堊紀。但是張彌曼根據地層中的化石樣本,推斷出含油層最豐富的應該是在距今1億年左右的晚白堊紀時代。

90年代的時候,大慶油田的三位研究人員通過其他研究方向,證實了張先生的觀點才是對的。

難怪國際同行這樣評價她:

“她從來不亂說話,從不會越出證據說話。但關鍵時候,她敢說話,因此,當她說什麼的時候,你就信了。”

真實,自有千鈞之力。不僅做科研如此,做其他事業也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