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的日本海軍和陸軍爲什麼互相看對方不順眼?

第一軍情


日本海軍和陸軍的矛盾淵源很深,明治維新之後就已經萌生了,天皇一度也無法調解。

在二戰時,海軍和陸軍不能一致行動,分歧眾多,談幾點看法吧:

第一,戰略上的對立,1936年,參謀本部戰爭指導科科長石原莞爾代表陸軍部制定了《國防國策大綱》,主張北進,以全部力量擊垮蘇聯,與陸軍相反,海軍制定了《國策要綱》,主張北守南進,但是最後的廣田內閣誰都不敢得罪,制定了《帝國外交方針》,主張南北並進,把美國和蘇聯列為同等目標。 第二,但是隨著張鼓峰、諾門坎戰役中的失敗,陸軍同意暫緩北進,現行實施南進,但就在此時,德國在歐洲戰場初期取得了大勝,北進主張又開始興奮起來。

1941年7月,日軍實行全國總動員,準備實施北進,這是海軍又反對起來了,其後,德軍在蘇聯遭到重創,陸軍的北進開始無限期推遲,南進開始成為了國策,所以,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 第三,在侵華戰爭的腳步問題上,雙方也有分歧,例如陸軍主張先控制華北,打持久,海軍則主張速戰速決,重點進攻上海,在對待青島的問題上,陸軍想讓青島陸軍管轄,青島是日軍華北的重要補給基地,而海軍則主張把青島改為海軍港口和基地,設立華北海軍部。

第四,日本偷襲珍珠港後,對於下一步作戰計劃,雙方又發生了對立,陸軍主張應以中國地區為重點,總體上實施防守,保住既得利益,海軍則主張在太平洋與美軍決戰才是重中之重,主張進攻夏威夷和澳大利亞。

第五,中途島戰役失敗後,海軍顏面盡失,隱瞞戰況,把責任推卸給陸軍,說他們派出協調作戰兵力太少。而且,戰爭後期,雙方互相隱瞞戰報。 最後,海軍放棄了之前能夠確保太平洋島嶼萬無一失的豪言壯語,不得不求助陸軍,陸軍對此很鄙視。

雙方還有對軍費的爭奪,很難想象,陸軍拋開海軍自己建造航母,自己建造潛艇,自己為島嶼上的守軍運輸物資彈藥,這樣的海陸配合,日本能不敗嗎?特約作者.一碗涼粉。


歷史傳訊社


在侵華戰爭中,都是日本海軍惹禍,日本陸軍一直都在擦屁股。二戰日本失敗的原因,有一部份原因是陸海軍長期掐架,矛盾的尖銳導致戰爭方向、策略的失誤。日本海軍挑起了淞滬會戰,而日本海軍陸戰隊無法取勝,只好將”麻煩"甩給日本陸軍大規模增兵華東作戰,最終陷入中國全民族的汪洋大海。

過了幾年日本海軍又偷襲美國珍珠港,美國參戰讓日本軍事壓力驟增,逼迫日本不斷將侵華日軍調往太平洋戰場,導致侵華日本陸軍僅佔總兵力的15%,且戰鬥力較弱,日本在中國戰場只能處於守勢,根本無法再發動大的會戰,最後只能一個據點被八路軍、新四軍撥掉,並最終在美國的核威下投降。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海軍和陸軍特意做成零件不通用,認真嚴謹到連螺絲螺母都不通用,可見其矛盾分化。


貞觀防務


熟悉二戰歷史的人都知道,日本的海軍和陸軍矛盾很多,互相看對方不順眼,這種矛盾造成很多時候這兩個軍事單位之間不協調,還出現過陸軍造軍艦,海軍弄坦克的事情。

雖然這兩個單位同屬一個國家,但雙方有著解不開的樑子。在日本幕府時期,日本的長州藩和薩摩藩天天都在打仗,一日不打就手癢得慌,誰都不想讓對方有好日子過。後來這兩個軍閥部隊全部歸屬了日本“天皇”旗下,長州藩成長為日本陸軍,薩摩藩成長為日本海軍。在甲午海戰中,雙方的矛盾還沒有明顯顯現,可在日俄戰爭中,兩者矛盾徹底暴露了出來。當時攻打旅順時候,日本海軍沒有給予日本陸軍炮火支援,導致一仗下來死了4萬多人。因為當時日本海軍擊落了俄國海軍之後就直接撤了,根本不管陸軍死活。後來面對日本陸軍質疑時候,海軍就狡辯說,我是來打海軍的,陸軍跟我沒關係。此戰為雙方埋下了矛盾爆發的導火索。

以至於日本海軍航母上的飛機剛一起飛,航母被美軍擊沉後,日本海軍飛機要求停靠陸軍機場,卻遭到了直接拒絕,甚至發出狠話,如果飛到自己上空就要擊落。而且日本陸軍在裝備和訓練水平上遠不如日本海軍,因為甲午海戰和日俄戰爭中日本海軍起了大作用,事後所獲得的建設軍費要比日本陸軍多的多。另外還有一個原因是,雙方的思想和戰略方針不一樣。日本陸軍師從德國陸軍,日本海軍師從英美海軍,這導致日本陸軍希望跟德國結盟,而海軍希望跟英美結盟,但由於日軍大本營中陸軍大臣佔據的比例比較多,才造成了後來的日德結盟。(歡迎關注第一軍情,若有其他問題,請軍迷朋友們在評論區留言。)


第一軍情


長薩土肥,日本四強藩,是日本倒幕運動之中。日本天皇最堅定的支持著,在這其中,長州藩,薩摩藩可以說是力量之中的中堅。

長州藩,當時是日本天皇,尤其是日本的明治天皇最信任的一支力量,很多政界大佬軍方大佬都是出自這個藩,日本歷史上兵力最多的一場戰役,關原合戰裡面,長州藩,當時的藩主,就是一種任西軍的主帥,後來戰敗,被德川家康封在了長洲這個地方,後來明治天皇發佈倒幕運動,當時的長州藩主要是負責近衛師團的組建,也就是保護天皇的部隊,所以,隨著日本軍方的改革,當時長州藩逐漸演變成為舊日本陸軍的主體和主導者。

薩摩藩,這支勢力主管的是海軍,同樣,它的歷史也是可以追溯的,例如,當時豐成秀吉入侵朝鮮的時候,他手裡最精銳的艦隊就是薩摩艦隊,而明治天皇發佈倒幕運動之後,薩摩藩有重新操刀老本行,組建起來舊日本海軍。

這兩支勢力一開始的時候就互相看著不順眼,在日本幕府時期的時候,兩支勢力就經常大打出手 後來雖然都一起同心協力幫助日本天皇恢復了自己的勢力,但是二者卻都看對方不順眼,都認為自己才是日本天皇最得力的助手。或者說,再倒幕運動中擁有最大的戰功,因此雙方就一直互掐。

此時此刻,日本進入了軍隊的改革時期。當時的日本缺錢缺資源,呵呵,難有足夠的資金,同時維持其兩隻軍隊的共同發展,陸軍方面需要購辦新的大炮新的火器,而海軍方面需要購入新的鐵甲艦。此時此刻,雙方為了爭資源,可以說在朝堂之上吵成一片。

但是很快一件事情,把二者之間的爭吵,給擱置了下來,這就是中日甲午戰爭,當時的維新大佬,也就是伊藤博文,實在是無奈,只能夠選擇設立一個聯合指揮部把日本天皇還有一大堆的維新大佬們,一起搬到了這個指揮部裡面,然後使得陸軍和海軍共同協作,一起打贏了這場戰爭,此時此刻,拿到了中國方面的賠款之後,日本的軍隊可以說的到了一種質的飛躍,不缺錢了,這個時候,明治當時的腦子裡面可以稍微清淨一下,但是接下來日俄戰爭,又出岔子了。

當時日本陸軍方面為了消滅龜縮在旅順軍港裡面的俄羅斯艦隊。付出了數萬人的代價才拿下了203高地,然後利用日本陸軍的重炮把龜縮在港內的軍隊一舉見面,但是日本陸軍認為這次艦隊應該是有你海軍來消滅的,為什麼我們為這件事情付出這麼大代價,海軍方面堅持認為說一陣支艦隊,已經到了港口裡面了,就應該歸你們陸軍管。

接著對馬海戰裡面,日本海軍一舉殲滅了增援過來的前沙皇俄國的波羅地海艦隊,東鄉平八郎被分為了日本軍神,但是在日俄戰爭,尤其是旅順戰役裡面,乃木希典也被封為了日本陸軍軍神,一支軍隊有兩個軍神可以說在世界歷史上來講是很難想象的到的,放映證了日本陸軍和海軍之間那種激烈的矛盾,雙方都認為,日俄戰爭都是因為自己的功勞才贏下來的。至於說其他人的幫忙,這一點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雙方一直這種明爭暗鬥,到了明治天皇死了以後到了維新大佬死了以後。

這個時候沒人出來管他們了,此時此刻,二者之間互相爭權奪利,就已經擺上了檯面。

海軍的技術與陸軍的技術都迎來了質的飛躍與發展,雙方都在爭奪一項資源,那就是鋼鐵,航空母艦站點前坦克這都需要大量的鋼鐵,但是想象下,日本陸軍的豆丁坦克,在想象一下當時日本聯合艦隊的那個大型的戰略艦和航空母艦,你就知道在這項議題上面日本的政治部更加傾向於誰?

但是此時此刻,日本方面仍然還是單方面作戰,比如說中國戰場上是日本陸軍單獨作戰,然後在太平洋戰場上是日本聯合艦隊單獨做成雙方還互相搭不上界。此時此刻矛盾還沒有真正展開。直到瓜島戰役

瓜島上面一開始是日本海軍將它佔領,日本海軍覺得這個地方不錯,因此派遣了工程兵在上面修建機場,但是這個舉動沒有通知日本陸軍,然後美國人就一隻小部隊就把瓜島給佔領了,新修建出來的機場,日本人自己都還沒使用的,直接便宜了美國人。

日本陸軍覺得這件事情海軍得完全背鍋,然後聲稱自己可以拿下瓜島,因此派了一個將軍帶領著1000多個士兵直接上去了,結果形成了添油戰術。

實際上,陸軍與海軍之間的爭吵,很正常。世界上各個國家都有相同的情況,你比方說在太平洋戰爭期間,美國人最把太平洋上的艦隊一分為二,一半兒歸海軍管,一半歸陸軍管,就是為了防止出現海軍與陸軍之前的爭吵,但是在萊特灣大海戰裡面也出了岔子,海軍的艦隊為了追擊日本的航空母艦完全把防禦的重任給丟下了,導致歸屬在美國陸軍管轄的登陸部隊的側翼完全暴露給了日本聯合艦隊海軍的主力,美國海軍上將哈爾西在接到電報面前明明確確寫著,全世界都想知道,美國海軍跑哪去了?

但是及時的防止兩支部隊進行爭吵,使得兩支部隊能夠同心協力,尤其是在現代這種海陸空空地一體的協同作戰,裡面對各軍種之間的配合要求極高的戰爭裡面,兩支軍隊之間的協作,顯得尤為重要。

日本的明治天皇一開始肯定是看到這種矛盾的,不過他更看到的是兩支部隊為了能夠得到更多的功勞而不斷地積極進取,不斷地創造優勢,他也萬萬沒想到,本來是自己的一片好心,到最後演變成了無法收拾的後果。


漩渦鳴人yy


二戰時時期日本海軍和陸軍之間的關係確實是相當奇葩,彼此看對方都不順眼。以至於日本的陸軍要自己建造航母,日本的海軍要自己建造坦克!

日本海軍和陸軍之間的矛盾可謂是積怨已久,可以追溯到倒幕運動時期。

1853年,美國的軍艦轟開了日本的國門,逼迫德川幕府統治下的日本簽訂了不平等條約,史稱黑船事件。黑船事件直接導致了倒幕運動的爆發,從而促成了明治維新。



倒幕運動的主力軍則是薩摩藩和長州藩這兩個“大名藩屬”。在倒幕運動的初期,薩摩藩和長州藩倒是並肩作戰,關係還不錯。但是隨後,隨著倒幕運動的進行,雙方的主張發生了激烈的碰撞。

長州藩主張以武力直接推翻幕府,屬於熱血革命派;而薩摩藩則是主張以更加溫和的方式實現權力的更迭,屬於保守改良派。

倒幕成功之後,日本的明治天皇親政。因為薩摩藩和長州藩在倒幕運動中都出了不少力,所以在新的政權中,長州藩和薩摩藩的元老們都控制了一些日本軍政主要部門。最終形成了以長州藩控制了日本海軍,薩摩藩控制了日本陸軍的局面。

因為倒幕運動結下的樑子,導致了日本海軍與日本陸軍之間的關係相當惡劣,一直在爭奪主導權。特別是在甲午海戰中,日本海軍擊敗了看似強大的清政府的北洋海軍,讓日本海軍在陸軍的爭鬥中佔據了主導地位。

於是,在1904年爆發的日俄戰爭中,不服氣的日本陸軍拒絕了海軍的火力支援,寧願使用人海戰術。而在1939年日本和蘇聯爆發的諾門坎戰役中,日本陸軍大敗,日本海軍竟然高興放起了煙花。


在後來的太平洋戰爭中,日本海軍被美國人打得節節敗退,不得已請求日本陸軍的幫助,結果日本陸軍竟然用飛機舉行閱兵,也不及時去支援。

同樣,日軍在戰略上,海軍還陸軍也發生了分歧。海軍主張南下東南亞,而陸軍則是主張北上西伯利亞。最終,諾門坎戰役的失敗,讓日本陸軍失去了話語權!

當然,日本海軍和陸軍之間的矛盾,本質上還是資源之爭。日本是個島國,資源有限,所以才會發動侵略戰爭,誰能獲得主導權,誰就能佔用更多思源!

無獨有偶,同為法西斯的德國在二戰時期也有同樣的情況,空軍與陸軍海軍之間的紛爭不斷,同為陸軍的黨衛軍看國防軍不順眼。


小鎮月明


陸海軍之間的矛盾根源在於日本天皇、內閣與軍部間的對立!!

早在明治維新後,日本出臺了《大日本帝國》憲法,其中規定陸海軍直屬於天皇領導,但是天皇對於國政的影響則十分有限,國政全權由內閣領導。這就形成了統帥部與內閣形成平行並列的關係,卻擴大了軍人的活動空間。

這就造成在策劃對外戰爭的時候,內閣往往被人為的排斥在核心決策層以外。日俄戰爭前後,內閣成員多數有足以與軍方要員匹敵的軍方背景,加上明治天皇統御全局的能力,讓內閣與軍方相對平衡。到了大正天皇時期,這一制度缺陷開始暴露。

由於明治維新的進一步深化,社會分工日益明顯,專業化程度也越來越高,從而導致了文武人員之間出現越來越深的隔閡。加上狂熱的軍國主義風氣興起,有威望的文官越來越少,內閣影響力進一步淡化,軍方勢力則如日中天,逐漸形成了軍隊擁有國家的極端態勢。

面對潛在的危險,大正天皇時期的內閣首相原敬和陸軍大臣田中義一曾發起體制改革。然而由於軍方激進派勢力的阻撓和破壞,落下個改革失敗、首相被刺的結果。

同時這個失敗讓代表日本高層的內閣和軍部更加對立,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導致國家戰略的缺位與混亂,軍略、政略的分裂迅速蔓延到軍略內部,最直接的體現就是陸海軍的對立,同時也形成了內部軍政、軍令系統之間盤根錯節、互相掣肘的局面。

一戰以後,圍繞國家戰略的制定,陸海軍之間爆發了激烈的競爭。最典型的就是對預算的爭取,雙方完全從己方的考慮出發,絲毫不顧及國家戰略,最終發展成葬送日本帝國的惡性競爭。

陸軍始終堅持以侵略蘇聯和中國的戰爭為帝國拓展生存空間為目標、發展能夠進行大規模陸戰的大陸軍。海軍則以美國、英國為假想敵,為帝國爭取資源為目標、發展能夠進行大規模海戰的海軍。發展方向完全是兩個相反的方向!!

平心而論,站在日本帝國的立場上,二者同等重要,但是由於日本天皇和內閣缺乏戰略頭腦,在國家戰略的制定上,缺乏對資源分配和外交軍事行動的統籌協調的能力,為了不得罪陸軍部和海軍部,發出了“確保在帝國東亞大陸統治地位的同時向南方海洋發展!”活脫脫的一個和稀泥戰略!一下子把中國、蘇聯、美國、英國直接或間接的列入假想敵,造成了四面樹敵、多線作戰的這一兵家大忌!國家戰略這一重大課題就因為陸海軍之間的惡性競爭而被荒廢!

不僅如此,陸海軍的競爭還表現在雙方平時互不溝通、封鎖消息、爭奪資源,到了戰時才互相協商,這種病急亂投醫、臨時抱佛腳的做法導致日本同時又失去了統一的軍事戰略。同時更因為這些不良風氣的盛行,讓軍種內部各兵種也紛紛效仿,以下犯上的事情時有發生。

就這樣,日本帝國在國家戰略缺位、軍種戰略分化的情況下上在二戰中演了一出“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鬧劇後走向了滅亡!


20世紀戰史大揭秘



這個問題挺有意思的😂。

其實,日本帝國時代陸軍與海軍之爭早在“日俄戰爭”期間就有了,主要矛盾還是這次戰爭中到底是陸軍“貢獻大”還是海軍“貢獻大”!陸海軍都有所謂的“戰神”,陸軍是乃木須典、海軍就是東鄉平八郎。陸軍認為攻佔旅順要塞乃至後來奉天大戰,都是打敗沙俄的主要因素,你海軍能上岸殲敵嗎?而海軍認為,沒有“聯合艦隊”封堵旅順港和在“對馬海戰”擊敗俄國遠東艦隊和增援而來的波羅的海艦隊,補給線被俄艦隊切斷,陸軍沒了後勤“吃屎”嗎?

到了二戰期間,不但邀功並且為了資源分配,陸海軍也出現了極大的矛盾!二戰初期,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八一三淞滬會戰……都是“帝國陸軍浴血奮戰”的結果!與海軍沒多大關係……這個時候由於陸軍將領佔據了“帝國大本營”的要職,山本五十六孤掌難鳴還受了極大的排擠,陸軍派佔了上風!但是“諾門坎戰役”蝗軍一敗塗地,帝國內部出現了到底是繼續北上還是南下的問題爭執,後來南下派佔了上風……偷襲珍珠港以後,日本帝國海軍派佔了上風,總之隨著戰爭持續進行,陸海軍哪一派“打的好”,哪一派就暫時上了上風,但是兩軍在資源分配上的矛盾幾乎到了不可彌合的地步!二戰是大規模機械化戰爭,而日本是資源匱乏的國家,上面那個圖表可以看到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1945年日本投降日本鋼鐵的產量,哪一個軍種都需要鋼鐵,而日本從七七事變到投降這段時間,生產最基本的子彈才29億發!可見日本的鋼鐵缺乏和軍工生產力的低下,而海軍建造一艘軍艦的的鋼鐵消費量甚至超過了一個“旅團”的鋼鐵用量……資源爭奪的問題還涉及到了其他戰略物質……甚至陸海軍徵兵員額分配的問題也搞的不愉快!


總之,日本軍國主義時代的陸海軍之爭就是 對外侵略當中誰主誰次的問題、戰爭資源分配的問題,這些雞爭鵝鬥都隨著日本軍國主義的戰敗而被一起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


皇家橡樹1972


事實上,各國不同兵種之間的矛盾一直存在著,美軍就出現過不少這樣的例子,很多時候得要參謀長聯席會議來進行協調,有時候甚至國防部長和總統都要來處理。不過,二戰的日本,陸海軍之間的矛盾可謂是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其行為簡直到了令人瞠目結舌的地步。



陸海軍都需要某種武器的時候,明明是同一種東西,但是卻要分開不同的房間製造,以表明這個是陸軍,那個是海軍的。而且很多武器零件很多不能夠通用,陸軍需要進行海運,但是海軍不配合,所以最後陸軍自己建立了海上運輸部隊。海軍需要陸戰裝備,但是陸軍不給,海軍就自己花錢費力製造了坦克,裝甲車之類的。陸海軍的飛機操作方式也不一樣,導致各自的飛行員不能開對方的飛機,陸軍還有計劃要造潛艇和航母,陸軍武器的螺絲往左擰,海軍的往右擰,如此之多的古怪情況,數不勝數。



究其原因,是明治維新時期就傳下來的長州藩和薩摩藩之間的矛盾,由於歷史原因,雙方各自控制了陸軍和海軍,當時就有長洲的陸軍,薩摩的海軍的說法。雙方在倒幕的時候就互相不和,後來這種矛盾一直延續下來。二二六兵變,陸軍叛軍就殺了內閣中海軍出身的不少將領,首相也差點被殺。再就是,陸軍最早學德國,所以熱衷於和德國結盟。而海軍學英國,對德國不怎麼感冒。



在戰爭中,陸軍和海軍也互相扯皮,以至於陸軍有個說法是百分之八十的精力用來和海軍作戰,陸軍最大的敵人是海軍。海軍也不時拆陸軍的臺,雙方互不信任,無法精誠合作。


平安讀史


我是兵說,我來回答!

在第二次大戰的時候,日本出現過海軍造坦克,陸軍造艦艇的笑話,這便是它們不和的最好體現。日本當時沒有空軍,如果有的話,估計陸軍,空軍和海軍鬧騰的會更歡。或許二戰還可以提前結束。那麼雙方為什麼互相看對方不順眼呢?主要由以下原因導致:

第一,歷史問題由來已久。二戰時期日本海軍的前身為長州藩,陸軍前身為薩摩藩。在歷史上,兩者矛盾糾紛不斷,經常爆發戰爭,打的難解難分。有時候長州藩佔據上風,有時候又是薩摩藩佔據主導。歷史上就存在著矛盾,到了二戰的時候,矛盾更加激化,雙方互相看都不順眼。

第二,有限的資源之爭。二戰時期,日本本土是缺乏鋼鐵資源的,進口的資源又有限。海軍要造艦艇需要鋼鐵,陸軍要造坦克也需要鋼鐵。這點有限的資源,陸軍和海軍常常爭的頭破血流。日本的北上和南下戰略,就是陸軍和海軍為了爭奪資源。

第三,海軍覺得比陸軍高人一等。在二戰時期,日本海軍很多人都是留洋歐美國家,海軍的待遇也比陸軍好,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海軍官兵有點自大,看不起陸軍,覺得它們都是泥腿子出身,自己才是最優秀。陸軍也看不上海軍,覺得他們喜歡吹牛皮。說到底,其實日本海軍和陸軍都是一路貨色。


兵說


算是長州藩與薩摩藩之間的歷史遺留問題吧,再者就是陸軍認為海軍屬於少爺兵,沒什麼實力,海軍自認出過國,留過洋,是高人一等,自然看不起“泥腿子”出身的陸軍,嘛,以上都屬於姑妄言之,眾位權當聽個笑話,別當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