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的日本海军和陆军为什么互相看对方不顺眼?

第一军情


日本海军和陆军的矛盾渊源很深,明治维新之后就已经萌生了,天皇一度也无法调解。

在二战时,海军和陆军不能一致行动,分歧众多,谈几点看法吧:

第一,战略上的对立,1936年,参谋本部战争指导科科长石原莞尔代表陆军部制定了《国防国策大纲》,主张北进,以全部力量击垮苏联,与陆军相反,海军制定了《国策要纲》,主张北守南进,但是最后的广田内阁谁都不敢得罪,制定了《帝国外交方针》,主张南北并进,把美国和苏联列为同等目标。 第二,但是随着张鼓峰、诺门坎战役中的失败,陆军同意暂缓北进,现行实施南进,但就在此时,德国在欧洲战场初期取得了大胜,北进主张又开始兴奋起来。

1941年7月,日军实行全国总动员,准备实施北进,这是海军又反对起来了,其后,德军在苏联遭到重创,陆军的北进开始无限期推迟,南进开始成为了国策,所以,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 第三,在侵华战争的脚步问题上,双方也有分歧,例如陆军主张先控制华北,打持久,海军则主张速战速决,重点进攻上海,在对待青岛的问题上,陆军想让青岛陆军管辖,青岛是日军华北的重要补给基地,而海军则主张把青岛改为海军港口和基地,设立华北海军部。

第四,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对于下一步作战计划,双方又发生了对立,陆军主张应以中国地区为重点,总体上实施防守,保住既得利益,海军则主张在太平洋与美军决战才是重中之重,主张进攻夏威夷和澳大利亚。

第五,中途岛战役失败后,海军颜面尽失,隐瞒战况,把责任推卸给陆军,说他们派出协调作战兵力太少。而且,战争后期,双方互相隐瞒战报。 最后,海军放弃了之前能够确保太平洋岛屿万无一失的豪言壮语,不得不求助陆军,陆军对此很鄙视。

双方还有对军费的争夺,很难想象,陆军抛开海军自己建造航母,自己建造潜艇,自己为岛屿上的守军运输物资弹药,这样的海陆配合,日本能不败吗?特约作者.一碗凉粉。


历史传讯社


在侵华战争中,都是日本海军惹祸,日本陆军一直都在擦屁股。二战日本失败的原因,有一部份原因是陆海军长期掐架,矛盾的尖锐导致战争方向、策略的失误。日本海军挑起了淞沪会战,而日本海军陆战队无法取胜,只好将”麻烦"甩给日本陆军大规模增兵华东作战,最终陷入中国全民族的汪洋大海。

过了几年日本海军又偷袭美国珍珠港,美国参战让日本军事压力骤增,逼迫日本不断将侵华日军调往太平洋战场,导致侵华日本陆军仅占总兵力的15%,且战斗力较弱,日本在中国战场只能处于守势,根本无法再发动大的会战,最后只能一个据点被八路军、新四军拨掉,并最终在美国的核威下投降。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海军和陆军特意做成零件不通用,认真严谨到连螺丝螺母都不通用,可见其矛盾分化。


贞观防务


熟悉二战历史的人都知道,日本的海军和陆军矛盾很多,互相看对方不顺眼,这种矛盾造成很多时候这两个军事单位之间不协调,还出现过陆军造军舰,海军弄坦克的事情。

虽然这两个单位同属一个国家,但双方有着解不开的梁子。在日本幕府时期,日本的长州藩和萨摩藩天天都在打仗,一日不打就手痒得慌,谁都不想让对方有好日子过。后来这两个军阀部队全部归属了日本“天皇”旗下,长州藩成长为日本陆军,萨摩藩成长为日本海军。在甲午海战中,双方的矛盾还没有明显显现,可在日俄战争中,两者矛盾彻底暴露了出来。当时攻打旅顺时候,日本海军没有给予日本陆军炮火支援,导致一仗下来死了4万多人。因为当时日本海军击落了俄国海军之后就直接撤了,根本不管陆军死活。后来面对日本陆军质疑时候,海军就狡辩说,我是来打海军的,陆军跟我没关系。此战为双方埋下了矛盾爆发的导火索。

以至于日本海军航母上的飞机刚一起飞,航母被美军击沉后,日本海军飞机要求停靠陆军机场,却遭到了直接拒绝,甚至发出狠话,如果飞到自己上空就要击落。而且日本陆军在装备和训练水平上远不如日本海军,因为甲午海战和日俄战争中日本海军起了大作用,事后所获得的建设军费要比日本陆军多的多。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双方的思想和战略方针不一样。日本陆军师从德国陆军,日本海军师从英美海军,这导致日本陆军希望跟德国结盟,而海军希望跟英美结盟,但由于日军大本营中陆军大臣占据的比例比较多,才造成了后来的日德结盟。(欢迎关注第一军情,若有其他问题,请军迷朋友们在评论区留言。)


第一军情


长萨土肥,日本四强藩,是日本倒幕运动之中。日本天皇最坚定的支持着,在这其中,长州藩,萨摩藩可以说是力量之中的中坚。

长州藩,当时是日本天皇,尤其是日本的明治天皇最信任的一支力量,很多政界大佬军方大佬都是出自这个藩,日本历史上兵力最多的一场战役,关原合战里面,长州藩,当时的藩主,就是一种任西军的主帅,后来战败,被德川家康封在了长洲这个地方,后来明治天皇发布倒幕运动,当时的长州藩主要是负责近卫师团的组建,也就是保护天皇的部队,所以,随着日本军方的改革,当时长州藩逐渐演变成为旧日本陆军的主体和主导者。

萨摩藩,这支势力主管的是海军,同样,它的历史也是可以追溯的,例如,当时丰成秀吉入侵朝鲜的时候,他手里最精锐的舰队就是萨摩舰队,而明治天皇发布倒幕运动之后,萨摩藩有重新操刀老本行,组建起来旧日本海军。

这两支势力一开始的时候就互相看着不顺眼,在日本幕府时期的时候,两支势力就经常大打出手 后来虽然都一起同心协力帮助日本天皇恢复了自己的势力,但是二者却都看对方不顺眼,都认为自己才是日本天皇最得力的助手。或者说,再倒幕运动中拥有最大的战功,因此双方就一直互掐。

此时此刻,日本进入了军队的改革时期。当时的日本缺钱缺资源,呵呵,难有足够的资金,同时维持其两只军队的共同发展,陆军方面需要购办新的大炮新的火器,而海军方面需要购入新的铁甲舰。此时此刻,双方为了争资源,可以说在朝堂之上吵成一片。

但是很快一件事情,把二者之间的争吵,给搁置了下来,这就是中日甲午战争,当时的维新大佬,也就是伊藤博文,实在是无奈,只能够选择设立一个联合指挥部把日本天皇还有一大堆的维新大佬们,一起搬到了这个指挥部里面,然后使得陆军和海军共同协作,一起打赢了这场战争,此时此刻,拿到了中国方面的赔款之后,日本的军队可以说的到了一种质的飞跃,不缺钱了,这个时候,明治当时的脑子里面可以稍微清净一下,但是接下来日俄战争,又出岔子了。

当时日本陆军方面为了消灭龟缩在旅顺军港里面的俄罗斯舰队。付出了数万人的代价才拿下了203高地,然后利用日本陆军的重炮把龟缩在港内的军队一举见面,但是日本陆军认为这次舰队应该是有你海军来消灭的,为什么我们为这件事情付出这么大代价,海军方面坚持认为说一阵支舰队,已经到了港口里面了,就应该归你们陆军管。

接着对马海战里面,日本海军一举歼灭了增援过来的前沙皇俄国的波罗地海舰队,东乡平八郎被分为了日本军神,但是在日俄战争,尤其是旅顺战役里面,乃木希典也被封为了日本陆军军神,一支军队有两个军神可以说在世界历史上来讲是很难想象的到的,放映证了日本陆军和海军之间那种激烈的矛盾,双方都认为,日俄战争都是因为自己的功劳才赢下来的。至于说其他人的帮忙,这一点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双方一直这种明争暗斗,到了明治天皇死了以后到了维新大佬死了以后。

这个时候没人出来管他们了,此时此刻,二者之间互相争权夺利,就已经摆上了台面。

海军的技术与陆军的技术都迎来了质的飞跃与发展,双方都在争夺一项资源,那就是钢铁,航空母舰站点前坦克这都需要大量的钢铁,但是想象下,日本陆军的豆丁坦克,在想象一下当时日本联合舰队的那个大型的战略舰和航空母舰,你就知道在这项议题上面日本的政治部更加倾向于谁?

但是此时此刻,日本方面仍然还是单方面作战,比如说中国战场上是日本陆军单独作战,然后在太平洋战场上是日本联合舰队单独做成双方还互相搭不上界。此时此刻矛盾还没有真正展开。直到瓜岛战役

瓜岛上面一开始是日本海军将它占领,日本海军觉得这个地方不错,因此派遣了工程兵在上面修建机场,但是这个举动没有通知日本陆军,然后美国人就一只小部队就把瓜岛给占领了,新修建出来的机场,日本人自己都还没使用的,直接便宜了美国人。

日本陆军觉得这件事情海军得完全背锅,然后声称自己可以拿下瓜岛,因此派了一个将军带领着1000多个士兵直接上去了,结果形成了添油战术。

实际上,陆军与海军之间的争吵,很正常。世界上各个国家都有相同的情况,你比方说在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国人最把太平洋上的舰队一分为二,一半儿归海军管,一半归陆军管,就是为了防止出现海军与陆军之前的争吵,但是在莱特湾大海战里面也出了岔子,海军的舰队为了追击日本的航空母舰完全把防御的重任给丢下了,导致归属在美国陆军管辖的登陆部队的侧翼完全暴露给了日本联合舰队海军的主力,美国海军上将哈尔西在接到电报面前明明确确写着,全世界都想知道,美国海军跑哪去了?

但是及时的防止两支部队进行争吵,使得两支部队能够同心协力,尤其是在现代这种海陆空空地一体的协同作战,里面对各军种之间的配合要求极高的战争里面,两支军队之间的协作,显得尤为重要。

日本的明治天皇一开始肯定是看到这种矛盾的,不过他更看到的是两支部队为了能够得到更多的功劳而不断地积极进取,不断地创造优势,他也万万没想到,本来是自己的一片好心,到最后演变成了无法收拾的后果。


漩涡鸣人yy


二战时时期日本海军和陆军之间的关系确实是相当奇葩,彼此看对方都不顺眼。以至于日本的陆军要自己建造航母,日本的海军要自己建造坦克!

日本海军和陆军之间的矛盾可谓是积怨已久,可以追溯到倒幕运动时期。

1853年,美国的军舰轰开了日本的国门,逼迫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史称黑船事件。黑船事件直接导致了倒幕运动的爆发,从而促成了明治维新。



倒幕运动的主力军则是萨摩藩和长州藩这两个“大名藩属”。在倒幕运动的初期,萨摩藩和长州藩倒是并肩作战,关系还不错。但是随后,随着倒幕运动的进行,双方的主张发生了激烈的碰撞。

长州藩主张以武力直接推翻幕府,属于热血革命派;而萨摩藩则是主张以更加温和的方式实现权力的更迭,属于保守改良派。

倒幕成功之后,日本的明治天皇亲政。因为萨摩藩和长州藩在倒幕运动中都出了不少力,所以在新的政权中,长州藩和萨摩藩的元老们都控制了一些日本军政主要部门。最终形成了以长州藩控制了日本海军,萨摩藩控制了日本陆军的局面。

因为倒幕运动结下的梁子,导致了日本海军与日本陆军之间的关系相当恶劣,一直在争夺主导权。特别是在甲午海战中,日本海军击败了看似强大的清政府的北洋海军,让日本海军在陆军的争斗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于是,在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中,不服气的日本陆军拒绝了海军的火力支援,宁愿使用人海战术。而在1939年日本和苏联爆发的诺门坎战役中,日本陆军大败,日本海军竟然高兴放起了烟花。


在后来的太平洋战争中,日本海军被美国人打得节节败退,不得已请求日本陆军的帮助,结果日本陆军竟然用飞机举行阅兵,也不及时去支援。

同样,日军在战略上,海军还陆军也发生了分歧。海军主张南下东南亚,而陆军则是主张北上西伯利亚。最终,诺门坎战役的失败,让日本陆军失去了话语权!

当然,日本海军和陆军之间的矛盾,本质上还是资源之争。日本是个岛国,资源有限,所以才会发动侵略战争,谁能获得主导权,谁就能占用更多思源!

无独有偶,同为法西斯的德国在二战时期也有同样的情况,空军与陆军海军之间的纷争不断,同为陆军的党卫军看国防军不顺眼。


小镇月明


陆海军之间的矛盾根源在于日本天皇、内阁与军部间的对立!!

早在明治维新后,日本出台了《大日本帝国》宪法,其中规定陆海军直属于天皇领导,但是天皇对于国政的影响则十分有限,国政全权由内阁领导。这就形成了统帅部与内阁形成平行并列的关系,却扩大了军人的活动空间。

这就造成在策划对外战争的时候,内阁往往被人为的排斥在核心决策层以外。日俄战争前后,内阁成员多数有足以与军方要员匹敌的军方背景,加上明治天皇统御全局的能力,让内阁与军方相对平衡。到了大正天皇时期,这一制度缺陷开始暴露。

由于明治维新的进一步深化,社会分工日益明显,专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从而导致了文武人员之间出现越来越深的隔阂。加上狂热的军国主义风气兴起,有威望的文官越来越少,内阁影响力进一步淡化,军方势力则如日中天,逐渐形成了军队拥有国家的极端态势。

面对潜在的危险,大正天皇时期的内阁首相原敬和陆军大臣田中义一曾发起体制改革。然而由于军方激进派势力的阻挠和破坏,落下个改革失败、首相被刺的结果。

同时这个失败让代表日本高层的内阁和军部更加对立,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国家战略的缺位与混乱,军略、政略的分裂迅速蔓延到军略内部,最直接的体现就是陆海军的对立,同时也形成了内部军政、军令系统之间盘根错节、互相掣肘的局面。

一战以后,围绕国家战略的制定,陆海军之间爆发了激烈的竞争。最典型的就是对预算的争取,双方完全从己方的考虑出发,丝毫不顾及国家战略,最终发展成葬送日本帝国的恶性竞争。

陆军始终坚持以侵略苏联和中国的战争为帝国拓展生存空间为目标、发展能够进行大规模陆战的大陆军。海军则以美国、英国为假想敌,为帝国争取资源为目标、发展能够进行大规模海战的海军。发展方向完全是两个相反的方向!!

平心而论,站在日本帝国的立场上,二者同等重要,但是由于日本天皇和内阁缺乏战略头脑,在国家战略的制定上,缺乏对资源分配和外交军事行动的统筹协调的能力,为了不得罪陆军部和海军部,发出了“确保在帝国东亚大陆统治地位的同时向南方海洋发展!”活脱脱的一个和稀泥战略!一下子把中国、苏联、美国、英国直接或间接的列入假想敌,造成了四面树敌、多线作战的这一兵家大忌!国家战略这一重大课题就因为陆海军之间的恶性竞争而被荒废!

不仅如此,陆海军的竞争还表现在双方平时互不沟通、封锁消息、争夺资源,到了战时才互相协商,这种病急乱投医、临时抱佛脚的做法导致日本同时又失去了统一的军事战略。同时更因为这些不良风气的盛行,让军种内部各兵种也纷纷效仿,以下犯上的事情时有发生。

就这样,日本帝国在国家战略缺位、军种战略分化的情况下上在二战中演了一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闹剧后走向了灭亡!


20世纪战史大揭秘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

其实,日本帝国时代陆军与海军之争早在“日俄战争”期间就有了,主要矛盾还是这次战争中到底是陆军“贡献大”还是海军“贡献大”!陆海军都有所谓的“战神”,陆军是乃木须典、海军就是东乡平八郎。陆军认为攻占旅顺要塞乃至后来奉天大战,都是打败沙俄的主要因素,你海军能上岸歼敌吗?而海军认为,没有“联合舰队”封堵旅顺港和在“对马海战”击败俄国远东舰队和增援而来的波罗的海舰队,补给线被俄舰队切断,陆军没了后勤“吃屎”吗?

到了二战期间,不但邀功并且为了资源分配,陆海军也出现了极大的矛盾!二战初期,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淞沪会战……都是“帝国陆军浴血奋战”的结果!与海军没多大关系……这个时候由于陆军将领占据了“帝国大本营”的要职,山本五十六孤掌难鸣还受了极大的排挤,陆军派占了上风!但是“诺门坎战役”蝗军一败涂地,帝国内部出现了到底是继续北上还是南下的问题争执,后来南下派占了上风……偷袭珍珠港以后,日本帝国海军派占了上风,总之随着战争持续进行,陆海军哪一派“打的好”,哪一派就暂时上了上风,但是两军在资源分配上的矛盾几乎到了不可弥合的地步!二战是大规模机械化战争,而日本是资源匮乏的国家,上面那个图表可以看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1945年日本投降日本钢铁的产量,哪一个军种都需要钢铁,而日本从七七事变到投降这段时间,生产最基本的子弹才29亿发!可见日本的钢铁缺乏和军工生产力的低下,而海军建造一艘军舰的的钢铁消费量甚至超过了一个“旅团”的钢铁用量……资源争夺的问题还涉及到了其他战略物质……甚至陆海军征兵员额分配的问题也搞的不愉快!


总之,日本军国主义时代的陆海军之争就是 对外侵略当中谁主谁次的问题、战争资源分配的问题,这些鸡争鹅斗都随着日本军国主义的战败而被一起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皇家橡树1972


事实上,各国不同兵种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着,美军就出现过不少这样的例子,很多时候得要参谋长联席会议来进行协调,有时候甚至国防部长和总统都要来处理。不过,二战的日本,陆海军之间的矛盾可谓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行为简直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



陆海军都需要某种武器的时候,明明是同一种东西,但是却要分开不同的房间制造,以表明这个是陆军,那个是海军的。而且很多武器零件很多不能够通用,陆军需要进行海运,但是海军不配合,所以最后陆军自己建立了海上运输部队。海军需要陆战装备,但是陆军不给,海军就自己花钱费力制造了坦克,装甲车之类的。陆海军的飞机操作方式也不一样,导致各自的飞行员不能开对方的飞机,陆军还有计划要造潜艇和航母,陆军武器的螺丝往左拧,海军的往右拧,如此之多的古怪情况,数不胜数。



究其原因,是明治维新时期就传下来的长州藩和萨摩藩之间的矛盾,由于历史原因,双方各自控制了陆军和海军,当时就有长洲的陆军,萨摩的海军的说法。双方在倒幕的时候就互相不和,后来这种矛盾一直延续下来。二二六兵变,陆军叛军就杀了内阁中海军出身的不少将领,首相也差点被杀。再就是,陆军最早学德国,所以热衷于和德国结盟。而海军学英国,对德国不怎么感冒。



在战争中,陆军和海军也互相扯皮,以至于陆军有个说法是百分之八十的精力用来和海军作战,陆军最大的敌人是海军。海军也不时拆陆军的台,双方互不信任,无法精诚合作。


平安读史


我是兵说,我来回答!

在第二次大战的时候,日本出现过海军造坦克,陆军造舰艇的笑话,这便是它们不和的最好体现。日本当时没有空军,如果有的话,估计陆军,空军和海军闹腾的会更欢。或许二战还可以提前结束。那么双方为什么互相看对方不顺眼呢?主要由以下原因导致:

第一,历史问题由来已久。二战时期日本海军的前身为长州藩,陆军前身为萨摩藩。在历史上,两者矛盾纠纷不断,经常爆发战争,打的难解难分。有时候长州藩占据上风,有时候又是萨摩藩占据主导。历史上就存在着矛盾,到了二战的时候,矛盾更加激化,双方互相看都不顺眼。

第二,有限的资源之争。二战时期,日本本土是缺乏钢铁资源的,进口的资源又有限。海军要造舰艇需要钢铁,陆军要造坦克也需要钢铁。这点有限的资源,陆军和海军常常争的头破血流。日本的北上和南下战略,就是陆军和海军为了争夺资源。

第三,海军觉得比陆军高人一等。在二战时期,日本海军很多人都是留洋欧美国家,海军的待遇也比陆军好,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海军官兵有点自大,看不起陆军,觉得它们都是泥腿子出身,自己才是最优秀。陆军也看不上海军,觉得他们喜欢吹牛皮。说到底,其实日本海军和陆军都是一路货色。


兵说


算是长州藩与萨摩藩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吧,再者就是陆军认为海军属于少爷兵,没什么实力,海军自认出过国,留过洋,是高人一等,自然看不起“泥腿子”出身的陆军,嘛,以上都属于姑妄言之,众位权当听个笑话,别当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