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茶爲什麼要過退火期才能喝?

琪昌茶號


義芳君說茶 | 每日原創深度精彩茶說,告訴你一個真實茶世界!

當你去茶葉店向店老闆討要當年的武夷巖茶新茶喝時,一般情況下,店老闆拿出來的卻是去年的舊茶,甚或是更久之前的庫存茶。

這時候,雖話沒說出口,但心裡肯定犯嘀咕:難不成這店裡備貨太少了,還是店老闆有意欺騙我!

面對你的一臉狐疑,店老闆往往不緊不慢地泡著茶葉,請你品鑑,然後等你喝下杯中茶後,才在你的一絲絲猶疑中,不急不躁地給你解釋為什麼拿出來喝的不是新茶。

原來,這跟武夷巖茶的“退火期”有關。

何謂“退火期”呢?實際上,指的是新制的巖茶在經過焙火加工後,茶葉發生內化,品質趨於穩定的過程,短則一兩個月,長則一年多的都有。

這個主要取決於根據市場需求,焙火火功的輕重程度。

一般來說,剛焙完火不久的巖茶,火味還很重,會蓋過茶葉本來的香氣,沖泡後的滋味火味偏重,有幹喉表現,水質不夠圓滑,甚至苦澀感偏重。不常喝茶的,可能還會引起舌面起泡等上火現象。

所以,一般新制不久的巖茶,都是先裝箱保存,靜置一段時間後,讓焙火時的熱力慢慢消失,使茶葉內質趨於穩定後,再開箱起喝。

一般來說,火功越足,需要退火的時間就越長。輕火焙,一般一個季度左右就能開喝;中足火焙的話,一般要將近半年;高足火焙的話,則需要長達半年以上,甚至更久。

過了退火期後再開喝,這樣的好處顯而易見。茶葉原有的香氣顯現出來,滋味口感醇和,刺激性不強,更能在舌尖上品領到“巖骨花香”的魅力。

其實,大凡烏龍茶來說,一般也是不推薦喝剛採製完的新茶。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密封保存一兩個月左右,等茶葉內質趨於穩定了,再開喝,你會感覺口感滋味更加純正,甚至感覺品質比剛購買時更優質。

哈,偷偷告訴你哦。這點還是買茶的一個小竅門哦。許多人,包括有部分茶農甚至並沒有認識到這一點。

簡介 | 義芳君,國家級評茶師、原創茶文化自媒體人。一起聊品茶 | 聊文化 | 聊生活 | 聊健康。喜歡就關注,有用就分享,轉載請務必保留出處!

義芳君說茶


近來陸續有一些茶友在詢問今年巖茶的新茶何時上市,深覺一些茶友對巖茶的週期不太瞭解,故而此篇,單論巖茶的品飲週期。


清代周亮工的《閩茶曲》有云:

雨前雖好但嫌新,火氣未除莫接唇。

藏得深紅三倍價,家家賣弄隔年陳。

一語道破了真相--飲隔年茶。

至於為何如此,且聽子舟慢慢道來。


詩云:火氣未除莫接唇。大意便是“這個時候還有火氣,喝不得”,那什麼時候喝得?自然是等茶葉的火氣褪去了。


武夷巖茶的採製(粗製)時間,根據不同茶樹品種發芽時間的不同,大抵從陽曆的4月下旬持續到5月中旬。


粗製的工藝包括:走水、做青(搖青+發酵交替進行)、殺青、揉捻、烘乾。

那這個時候出來的茶,我們稱之為“毛茶”,是半成品,是帶了黃片(粗老葉子)跟茶梗的。

那黃片跟茶梗是需要挑選掉的。以前是用人工挑選,現在大多使用色選機挑選,成本較低,速度也快多了。


正常不很著急的人家,在茶葉粗製結束後,並不很著急拿去挑選的,因為在“烘乾”之後10天內左右,茶葉是比較脆的,這個時候如果拿去挑選,機器會更容易打碎茶葉,那就會完成茶葉制率降低,增加無謂的成本了。


此時喝這茶,青味甚重,風味不美。


在挑選之後,需要進行二次烘焙,我們稱之為“走水”,一般是用大型烘乾機烘焙的,也有極少數人使用碳焙走水,像我去年,所有的茶都是碳焙走水的,成本憑增一些,但是似乎也沒啥效果。


此時喝這茶,香氣高揚,奈嫌它湯感粗糙,滋味不美。


走水完的茶葉,有一個褪火還陽的過程,一般在一個月左右,之後便可以進行第一輪碳焙了。按照子舟接觸到的巖茶村的焙制工藝來論的話,這一輪仍是走水,並不吃火的。

此時喝這茶,香氣較高揚,湯感稍順,滋味略美。


第一輪碳焙之後,再過一個月左右,待茶葉褪火還陽之後,再進行第二輪碳焙,此時仍是走水,並不吃火,一般來說,第二輪碳火走水,就將茶葉的水走透了。


此時喝這茶,香氣較平穩,湯感稍順滑,滋味略醇美。


第二輪碳焙之後,又再過一個月左右,待茶葉褪火還陽之後,便進行第三輪碳焙了。這輪碳焙,便決定了茶葉的風格:根據設計,有的茶葉會吃火,有的茶葉仍是文火慢燉。

此時喝這茶,才是香氣平穩,湯感順滑,滋味醇美。

算一下,從茶葉粗製出來,到第三輪碳焙結束,需要經歷一百天的時間。而這還是按最順利的情況來算,一般的話,都是需要一百多天的。


而第三輪碳焙之後,茶葉會經歷兩個過程:褪火以及醇化。


正常來說,第三輪火的褪火時間需要約三個月。也就是說,約三個月,火氣才能褪盡。

而醇化的過程,更是緩慢。它是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的,是巖茶滋味醇美的原因。一般來說,週期在一年內左右,都能保持著第三輪碳焙所出現的風味。


而再往後,巖茶便開始陳化了,開啟了另外一個美妙風味之旅。所以,便有了“巖茶好喝,要喝隔年茶”的說法,一切皆為經驗使然。




玩轉文化生活知識,關注【東家APP】,更有有品、有趣、值得買的匠人美物等你挑選!


東家APP


這個問題主要分兩個方面來分析。

1.我們解釋一下巖茶焙火工藝。 巖茶的加工工藝,最後一道就是焙火。



從工藝上來說,具體分為三步:

第一步,毛火,也叫搶水焙,時間比較快,使茶葉失去水分到30%。

第二步,足火,在前階段,主要將茶葉失水至足幹 ,含水量5%。到這個階段,巖茶的焙火其實和其他茶類的乾燥起到了相同的作用,就是降低茶葉水分,利於長期保存。 但是巖茶還有很獨特的一步,叫做吃火。

吃火是在茶葉已經達到足幹之後,進行低溫長時間的烘焙。吃火是巖茶最重要工序,在長時間的文火慢燉中,不但去水保質,而且在這個過程中,茶多酚進一步緩慢的變化,提高了滋味的醇度,同時進一步揮發掉低沸點的香氣分子,形成熟化的香氣。

在長時間的燉火中,茶葉吸進了大量火氣,所以要經過一段時間的退火,將茶葉中的火退去後,才能夠還原出茶湯滋味的醇厚,以及熟化的茶香。



2. 退火的時間是多久?

根據焙火的程度,退火的時間會不同,一般,中火至少需要一個月,中足火需要兩個月,輕火需要兩週以上。

但是在南方,最佳飲用期通常是在退火後的,兩個月到五個月之間。 因為南方比較潮,在退火後的兩個月,火氣已經基本消失,這時候茶葉會開始,緩慢的吸收一些水分,在經過一段時間以後,這個水分太高就容易返青,輕微的返青,指含水量從3.4個點逐步增加,到7個點內,從質量角度來說,並不會變質,但是它是影響口感的。 因此建議,在購買茶葉後,首先要妥善的保存,而且儘可能的在半年的時間內飲用完。




當然,上面說的是南方沿海的城市,而如果是在北方,尤其是北京,比較乾燥,是不太容易返青。因為我是在南方城市,對北方城市的,返潮時間沒有做過實際的測試,也就沒有話語權了。


加茶說


關於這個話題,之前懂茶帝請教過武夷山天心村(巖茶村)的資深人士。其實,大部分巖茶口感最佳的時期都不是第一年,都需要一段時間退火後,茶葉才會變得更加芳香馥郁,滋味醇厚。

這是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巖茶的製作工藝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序——焙火,巖茶無一例外,都要經過這個過程,不管是輕火、中火、中足火,少則經過幾個小時,多則幾十個小時的文火慢焙。因此,巖茶剛製作完成時火氣都比較大,往往會部分掩蓋茶香,而且喝了還容易上火。


焙火明顯的茶要退火多久呢?主要看火功的高低和存儲條件。以巖茶為例,中低火功的茶一般存放一、兩個月後,碳火味就會明顯下降。中足火功的茶一般要過三、五個月後,碳火味才會明顯下降。足火、高火功的茶一般要放半年、甚至一年以上碳火味才會明顯下降。

有快速退火的辦法嗎?


但如果著急想要儘快喝到新茶,除了通過時間,還有什麼辦法可以退去茶葉的火氣嗎?特別是有些比較猴急的茶友,新茶下來,就恨不得立馬開湯沖泡。

其實最好的辦法是通過時間漸漸退火,茶葉經過一段時間的自然存放後,火氣就會減退。當然如果想要快速退火,也有辦法。


一位巖茶的老前輩曾經介紹過一個不錯方法,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下:將剛焙好的茶密封好,然後放到冰箱速凍幾小時後,再密封升到常溫,就可以快速退去火氣。


以上內容由懂茶帝(公眾號:hcyd321)提供,邀請專業人士為你答疑,歡迎關注我們哦!


懂茶帝


新茶剛剛吃過火的茶,都帶火氣。因為巖茶通過吃火去修掉一些茶的不足,比如苦澀感。

然後巖茶分

輕火

中火

高火

足火

這中間還有輕上中下,我們就不去細分。

火功高低 吃火多少 包裝方式 等等 都會影響退火時間。 高火茶的最後一道火 一年也退不去。 中低火茶的最後一道火大概在1-3個月會退淨。

如果巖茶沒退火喝,茶湯有明顯的火味,口感會偏幹,香氣醇厚度都不很明顯的表現出來


千年茶鎮


首先,來理解一下為什麼巖茶有退火這麼一說。因為巖茶在製作工程中,有一道工序是“焙火”,這也是巖茶獨有的特徵。剛焙完火的巖茶,喝起來會有一股炭火味,對於人體來說,也比較容易上火。就和吃剛油炸出鍋的東西是一個道理。所以這就出現了“退火”這麼一說。

那麼,為什麼要退火呢?上面用簡單通俗的表達來說了,就是像吃油炸的東西一樣,要等涼了才不會那麼上火。當然,巖茶退火的主要原因肯定不是因為這個。

剛焙火完的茶葉,沖泡之後,炭火味會掩蓋了原本茶葉的味道,比如肉桂的桂皮香、大紅袍的花香、果香等,而且口感也比較乾澀,不能充分將茶葉的醇、香表達出來。

所以,為了喝到最好的口感,最好的辦就是等退完火之後再喝。這樣的話,巖茶的口感才是最好的。

根據焙火的輕重程度,退火時間又有差別。一般來說,用輕火焙的茶葉,一般有1~3個月的退火期;中火焙的茶葉,一般有3~6個月的退貨期;而足火焙的茶葉,一般有6~12個月的退火期。

建議大家還是耐心等退火之後再喝巖茶,這樣的茶葉才是口感最佳,香味也都逐一顯現。

以上內容由【巖茶學社】提供,歡迎茶友們關注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