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萊鎮產業扶貧助47戶貧困戶成功「摘帽」

蓬莱镇产业扶贫助47户贫困户成功“摘帽”

蓬莱镇产业扶贫助47户贫困户成功“摘帽”

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產業扶貧是關鍵。蓬萊鎮結合該鎮的資源優勢,引導貧困戶充分利用產業幫扶資金,積極發展種植、養殖業,並採取“龍頭企業+貧困戶”的模式進行幫扶,把“輸血”扶貧轉化為“造血”扶貧,助推貧困戶早日脫貧致富。

發展種植業助貧困戶增收

蓬萊鎮群合村委會鳳池二村民小組何瑞良為蓬萊鎮2017年新增貧困戶。他家是全鎮126戶利用產業幫扶資金髮展種植業的其中一戶。

何瑞良一家七口人,2017年3月,他利用產業幫扶資金2.8萬元在自家土地上新種植胡椒210株和購買黃牛兩頭;2017年6月,在三級幫扶人員的幫助下,他向蓬萊鎮農信社申請貼息貸款3萬元種植甘蔗和購買黃牛,不久甘蔗出售收入近2萬元;2018年4月,他利用產業幫扶資金購買化肥和有機肥投入胡椒管理,目前胡椒長勢喜人,再過兩年即可收穫、增加收入。與此同時,他家的黃牛已發展至5頭,牛糞可當有機肥,小牛出售也可增加收入。

“如果沒有黨委政府幫扶,我根本沒有本錢發展生產,孩子也許不能繼續讀書,全家人不可能這麼快住上新房。還有,去年7月鎮政府安排我老婆當村級保潔員,每月還有500元收入呢。”何瑞良滿懷感激地說。

據何瑞良介紹,他家貧困的主要原因是因學致貧。自從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後,他的兒女上學有了保障,全家人各項醫療保險不用自己掏錢,老父親住院報銷達90%以上並有老人生活補助。特別是政府撥付5.6萬元給他家進行危房改造,2018年春節前讓他們住上了新房子,這是他做夢也想不到的。

擴大養殖業助貧困戶脫貧

蓬萊村委會黃典園村民小組貧困戶黃文壯每天主要忙兩件事——管理自家的檳榔和放牛放羊。上午忙檳榔地裡的活,下午放牛放羊,成了他每天必做的“功課”。

黃文壯家共有5口人,為蓬萊鎮2016年脫貧戶。2016年,他利用生產幫扶資金建成了35平方米的豬圈及購買19頭豬仔飼養。當年黃文壯分兩批出售肉豬18頭,共獲利2.2萬元。2017年1月,黃文壯花費2800元購買了10頭小豬,7個月後出售獲利1.1萬元。他又利用2017年生產幫扶資金4000元及自籌部分資金購買了1頭母黃牛、6只黑山羊。目前,黃牛已發展至2頭,黑山羊發展至13只。他打算壯大養牛養羊業,用牛、羊糞當檳榔肥或出售,增加家裡的收入。

“現在家裡的檳榔有200多株掛果,有10多頭(只)牛羊,老婆在蓬萊圩一茶店裡打工,月工資2000多元,孩子上小學、初中都有教育幫扶資金扶持,生活水平比以前提高了許多,這得感謝黨委政府的幫扶啊!”黃文壯無比高興地說。

像黃文壯這樣從事養殖業的的貧困戶該鎮共有47戶,他們養豬、牛、羊、雞等畜禽,加上種植熱帶經濟作物,有些貧困戶已摘掉了窮帽子。

創新模式助貧困戶致富

“我鎮積極創新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模式,發揮農業傳統優勢,全力培育‘一村一品、一戶一業’產業扶貧格局,大力發展胡椒、檳榔等特色種植業,黃牛、羊等畜牧養殖業。同時,重視發揮基層黨組織和農村黨員的骨幹帶動作用,採取‘支部+黨員+貧困戶’黨建新模式,以及常態化開展實用技術推廣服務,讓貧困戶產業更好地實現增值,帶動群眾脫貧致富。”蓬萊鎮分管扶貧工作負責人說。

該鎮大力推行“公司+農戶+市場”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以產業幫扶為推手,以海南傳味文昌雞產業股份有限公司進駐該鎮為契機,大力推廣“龍頭企業+貧困戶”模式,實施“三帶全覆蓋”產業幫扶,讓符合養殖條件的農戶及貧困戶從事養殖番鴨產業,增加經濟收入、脫貧致富。

“在扶貧攻堅工作中,我們將繼續加大支持貧困戶發展產業和發揮貧困戶的主體作用,引導他們轉變觀念,克服消極的思想情緒和‘等、靠、要’的惰性心理,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對有勞動能力、有意願發展生產的貧困戶實施精準扶貧,幫助貧困戶迅速脫貧,保證貧困戶未來有穩定的收入。”蓬萊鎮委書記吳小洪對記者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