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可直接稱帝,爲何最終卻只做魏王?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四百年大漢王朝即將傾覆,皇帝位即將易主。一時間群雄並起,是英雄都想要在這亂世佔據一席之地。

曹操可直接稱帝,為何最終卻只做魏王?

曹操,字孟德,挾天子以令諸侯,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居高臨下,盛氣凌人。曹操小名阿瞞,出生於官宦之家,從小就聰明伶俐,能言善辯,善權謀,喜愛雲遊四海,結識天下英雄豪傑。曹操20歲就被舉“孝廉”,在洛陽為官,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曹操可直接稱帝,為何最終卻只做魏王?

當時,四世三公出身名門的袁紹為了對抗外戚專權,便將國賊董卓引入首都,董卓率領20萬西涼大軍頃刻間到達首都洛陽,不費吹灰之力便控制了皇城,並廢帝另立,讓漢獻帝劉協即位,此時劉協已是董卓的儡,從此大漢他說了算。後來董卓與手下大將也就是他的義子呂布因貂蟬的歸屬上產生分析,氣憤難平的呂布斬殺董卓。

曹操可直接稱帝,為何最終卻只做魏王?

曹操可直接稱帝,為何最終卻只做魏王?

由於董卓已死,大漢因此陷入一片混亂,年幼的漢獻帝顛沛流離,幾度易手,毫無存在感,但幸運的是皇帝的身份可以確保他不死。董卓專權之後,曹操便返回家中,“散家財,合義兵”開啟對抗董卓保衛漢室的新徵程。

曹操可直接稱帝,為何最終卻只做魏王?

很快曹操便小有成就,成為亂世中的一代梟雄。公園196年,顛沛流離的漢獻帝終於不用再易主了,因為他將迎來人生中實力最大的一個人-曹操,曹操將漢獻帝接入許昌,從此擺脫束縛,“挾天子以令諸侯”。

曹操可直接稱帝,為何最終卻只做魏王?

最終曹操南征北戰,依靠其出色的軍事才能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最終在赤壁之戰之後與孫權劉備三分天下,也算是完成了自己的人生目標,成為大漢王朝的丞相,甚至最終被封為魏王。

曹操可直接稱帝,為何最終卻只做魏王?

為何曹操最終並沒有廢掉漢獻帝,自己登基做皇帝?反而到死仍然以丞相自居?

原因如下:

一、曹操本人比較務實,這種人不看重虛名,只在乎是否有利益。從曹操對於官員的任用上可以窺測一二,曹操用人唯才,只要你有學識有能力,他不在乎你出身是否貧賤;也不管你是否是士族門第。看中實際作用讓曹操在用人上擁有很高的自由度。

曹操可直接稱帝,為何最終卻只做魏王?

對於曹操來說,皇帝的位置風險極高,不如退居幕後,把皇帝當做提線木偶,自己在背後操縱一切,發號施令。既可以掌握國家命脈,對國家法令的修正以及官員的升降任命權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甚至好人曹操來做,壞人漢獻帝來做,兩全其美,何樂而不為之。倘若廢帝自立,反而讓天下征討自己變得名正言順,站在道德和民心的制高點討伐自己,到時候得不償失,可能落得竹籃打水一場空的局面。務實的人看重實際利益,不在乎虛名。

曹操可直接稱帝,為何最終卻只做魏王?

二、曹操從小接受孔孟之道,心中難免不受影響,無法擺脫三綱五常以及禮義廉恥的束縛。因此曹操剛開始便是打著替天行道的大旗,挾天子以令諸侯。如今以官至丞相,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此時再去推翻自己‘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口號,曹操明顯下不來臺,如若以丞相自居,反而能標榜“忠君愛國,輔佐皇帝”的形象,不會揹負千古罵名,甚至可以青史留名,因此說曹操絕不會廢帝另立。

曹操可直接稱帝,為何最終卻只做魏王?

喜歡的話記得加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