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極具爭議的亂世人傑

史學界對曹操的評價十分多元化,有很多人說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玩弄權術,心懷不軌,是奸相。但也有很多人覺得他是一個大英雄,大忠臣,是在東漢末年那個亂世之中少有的能守住初心的人。有人說他貪殘虐烈,也有人說他精明強幹。那麼曹操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是真如多數人印象那般的大奸臣,還是一個心懷漢室的忠君之人?是治世之能臣?還是禍國之罪人?下面讓我們來走近曹操,簡單瞭解一下這個叱吒風雲的歷史人物。

曹操——極具爭議的亂世人傑

一.魏武帝曹操的生平

曹操是沛國譙縣人,譙縣即今天的安徽亳州。《三國志》中記載他年少的時候十分機靈,遇事懂得隨機應變,但放浪形骸,不務正業,所以人們並沒注意到他。但還是有人看出他並非等閒,梁國的橋玄和南陽的何顒就覺得他並非凡人,對他說天下要亂了,只有有著突出才能的人才能拯救,而那個人就是你了!說明他不但才能非凡,更是個可以安邦定國的人才。

在二十歲的時候,曹操舉孝廉當了洛陽北部尉,他當官的時候不畏豪強,只要犯罪了就依法處置,甚至連十常侍中蹇碩的叔父都被他殺了。朝中那些佞臣都很忌憚他,但卻又不能除掉他,便共同上奏遷他為頓丘令。

後來他因破黃巾有功,官拜東郡太守。他不願迎合權貴,便稱病回鄉。魏書記載他回鄉之後在城外建造房屋,每當春夏的時候就讀書學習,到了秋冬則外出打獵,以此來打發隱居時光。他不願因名利折節,又能在隱居之時注意文武兼修,顯然是胸中懷有大志。

曹操——極具爭議的亂世人傑

在他做了典軍校尉,正想建立功業之時,朝中卻發生了董卓之亂。董卓入京之後另立獻帝,獨攬大權,暴虐無道,曹操便逃出洛陽,回到家鄉招募義士,並且第一個提出討伐董卓。後來十八路諸侯推舉袁紹為盟主,聯合討董,董卓敗退遷都。他認為應當追擊董卓,但這個建議沒有被採納,他便離開聯軍獨自去追擊董卓,結果被董卓的大將徐榮打得大敗。

初平三年,曹操在兗州俘虜了三十萬黃巾殘兵,他將其中精銳收編,號"青州兵",勢力開始壯大起來。後來發生了李傕郭汜之亂,他率兵迎漢獻帝回洛陽,從此開始掌控大權。

接著他討張繡,滅呂布,誅袁術,破袁紹,北征烏丸,平定遼東,統一了北方,勢力變得空前強大。擊潰劉備之後,他想趁機吞併江東,但被孫劉兩家聯合在赤壁擊敗。後來他休養生息,在建安十六年時對關中用兵,用了七個月基本平定了涼州。次年,漢獻帝准許他"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建安十八年他東征孫權,無功而返。建安二十年與劉備大戰於漢中。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受封為魏王,真正做到了"位極人臣"。建安二十四年,襄樊戰爭爆發。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壽六十六歲。

曹操——極具爭議的亂世人傑

二.名為漢賊,實為漢臣

早先,大將軍竇武和太傅陳蕃想要誅滅宦官,但卻反而被害,曹操便上書靈帝說竇武等人都是正直的忠臣,但是卻被害了,說明朝中的奸臣實在太多了。他言辭懇切,說的話十分有道理,可惜卻沒有被漢靈帝採納。但曹操並沒有放棄,仍然多次上書,後來終於覺得漢室的朝政不可匡正,遂不復再言。由此便可看出,曹操當時還是想用正規的渠道即上奏天子來扶正漢室的,但由於漢室朝政已經十分黑暗,這才打消了念頭。

曹操在建安十五年十二月己亥日曾經發了一道令,後來被收錄進《魏武故事》,而裴松之將它引用來做了《三國志》的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第五十六回中將其刪減了一下,不過大意都是相同的。這道令中曹操提到自己在徵為都尉,遷典軍校尉之後便更加想要為國家剷除賊人,立下不世之功。死後便在墓道上立一塊大碑,上面寫著"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這便是他當時的志向。說明他一開始的抱負便是作為漢臣扶正漢室,在死後也會以身為漢臣為榮。

他在《己亥令》中還說若是國家沒有他的話,真不知道已經有多少人稱帝多少人稱王了。曹操此言不虛,在那個時代,人人都想當皇帝,人人也都有機會當皇帝,若不是有他在,恐怕當時的中國遍地都會是皇帝。他又說人們見他大權在握,又不信天命,便總詆譭他為"國賊",說他有心篡漢,他對此居然一直耿耿於懷。試問以曹操那樣的雄才和胸襟,會在乎人們的閒言碎語嗎?可是他卻十分在意,說明他心裡仍是將自己視為漢臣。

司馬光曾說過一段話來評價曹操,大意是他十分的暴虐強橫,眼裡沒有皇帝已經很久了,他不廢漢自立,並不是因為他不想,而是因為他在乎自己的名聲,這才壓抑住了自己的慾望。這段話看似有道理,但細細品味之後,我們卻更能從中領略到曹操對漢室的忠誠。自古成大事者不拘小節,若想稱帝,絕不會在意自己的名聲。劉備以漢室宗親身份,尚且在獻帝未被廢的時候就做了皇帝,曹操卻因為名聲能一直到死都不稱帝,足可以看出他對自己漢臣之名十分在意。當時的曹操完全具有篡漢自立為帝的能力,若他真有廢帝自立的心,斷然不會一直隱忍,到死都只是個魏王。

曹操——極具爭議的亂世人傑

三.世人對曹操的評價

胡適先生曾說過"歷史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一千七百多年以來,曹操的名聲確實因所處時代的不同而不斷變化。

從漢朝一直到北宋,人們對曹操的評價基本是肯定多於否定的,認為他對於平復亂世、維護國家安定、促進國家發展以及約束少數民族的貢獻都非常大,他那些負面的作法在他的貢獻面前可以說是無傷大雅,而且也算得是一個忠臣。但是到了南宋之後,受政治風氣、學術思潮和民間文學的影響,曹操的風評就變得很差了。到了明代,"擁劉貶曹"的《三國演義》問世之後,曹操的奸臣之名更是坐實了。清朝的時候,乾隆說他是個罪人,京劇臉譜也把他畫成象徵奸徒的白臉。

曹操——極具爭議的亂世人傑

到了近代,卻又有很多的學者為曹操"翻案",郭沫若認為說曹操壞話的習慣是從統治階級中傳下來的,他們為的是維護封建時代正統主義的歷史觀,而人們說他的壞話完全是長久以來受了統治階級的影響;著名的學者呂思勉先生稱曹操為"絕代的英雄",認為他具備了"公忠體國的文臣"和"捨生忘死的武士"的品格,並替其辯誣;魯迅也評價曹操"至少是個英雄"。

時至今日,我們已經無從得知曹操當時究竟是"畏名義而自抑"還是一直都堅持自己匡扶漢室的初心,評價曹操也不能單單稱他為"英雄"亦或是"奸臣"。古今中外但凡有非凡成就的大人物幾乎都是褒貶不一,譭譽參半的,我們不能因曹操的一些錯事而否定他的功績,也不能妄下判斷說他是忠或是奸。但不可否認的是,曹操是一個人傑,是幾千年中華歷史長河中一個重要的人物。

曹操——極具爭議的亂世人傑

參考文獻:

《三國志》

《三國史話》

《資治通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