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鏡頭救命,兩年爲百餘家庭籌款四千萬,最怕聽到孩子不幸


自媒體遍地開花的時代,相同話題裡如何快速找準受眾敏感點?幾個小時為患兒籌得百萬善款,新聞+公益該怎麼做?2018年7月29日,中國著名攝影家、自媒體乙圖創始人吳芳亮相中國黃山書會,與國內著名主持人吳薇和安徽師範大學新聞學教授朱曉凱暢談“兩年全平臺閱讀過32億”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圖為乙圖分享會合影留念。

創辦於2016年的乙圖,是國內著名的攝影類賬號,在國內眾多內容平臺新榜排名位列前三甲,並曾獲多家平臺年度優秀賬號,兩年內平臺閱讀過32億。圖為分享會現場。

互聯網的快速崛起,為用戶提供了短平快的信息接收模式,作為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轉型的代表,吳芳雖然沒能趕上自媒體發展的最好階段,但他用精準的定位和公益的標籤,抓住了自媒體光芒下的餘溫,讓乙圖迅速成為既接地氣又“高尚”的公眾號。圖為現場座無虛席。

談及做公眾號初衷,吳芳說:“隨著互聯網的誕生,傳統媒體的版面在不斷減少,用戶的閱讀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轉戰自媒體成了大勢所趨。”最難得的是,這兩年來,乙圖立足內容+公益,為140多個家庭籌集了4000多萬善款。圖為乙圖曾經關注過的一對母子,如今已經手術後回家康復。

2012年到2014年是公眾號的拔尖期,無數個公眾號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想在各自領域佔得一席之地,越來越多的媒體人試圖通過這種途徑講故事,說心得。而對於“百花齊放”的現象,吳芳在分享會上也給其他媒體人送上了最寶貴的經驗,他表示:“自媒體是傳播介質,內容才是王道,只有講好故事,才能贏得受眾認可,才能成為大浪淘沙下的精品”。圖為一些粉絲從深圳、南京、上海以及安徽各地市遠道而來。


作為一個公眾號,《乙圖》成功的獲取到了最寶貴的粉絲和流量,作為一個公益的發源地,《乙圖》也用募集到的善款向我們傳遞了自媒體的力量和責任。從2016年底創辦至今,《乙圖》共講述了146個重病家庭的故事,成功為貧困家庭募捐救命款項4000餘萬,全網閱讀量已超過32億。圖為分享會上著名主持人吳薇。

在所有平臺不惜一切為流量買單的大環境下,在信息極度膨脹的大背景下,《乙圖》是如何精準找到定位?又是如何獲取到受眾給予的流量和信任?對此,吳芳結合了推動國家醫藥改革的電影《我不是藥神》說道:“這部電影之所以引起全國轟動,不是因為表現方式很奇特,也不是因為演員很大牌,而是它通過近似真實的故事反映了中國社會最現實的問題,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圖為吳芳在分享。

而《乙圖》恰恰也是通過新聞的視角,用鏡頭和文字講述困難家庭的故事”。在談到第一次通過自媒體為患有細胞瘤的孩子募集善款時,吳芳回憶稱:“文章發佈後,不僅短短几個小時就籌集到百萬善款,隨之也收穫了1000多萬的閱讀量。”在那之後,他更加堅信,自己手中的鏡頭不僅能夠講好故事,也能“救命”。圖為乙圖關注過的一個四胞胎家庭。


吳芳稱,乙圖後臺幾乎每天都會收到大量的救助,但面對那些一雙雙求助眼睛的時候,真的無法拒絕。而他最怕聽到孩子不幸的消息,但是,儘管乙圖為這些孩子做了很多努力,但依然有些孩子離開。圖為現場粉絲提問。

安徽師範大學新聞學教授朱曉凱評價《乙圖》是萬千公益賬號中最注重溫度的一個,它將目光對準聚光燈照不到的地方,用無任何華麗的辭藻和修飾的圖片反映最真實的問題,用情感激發受眾的公益心理。在談到對《乙圖》的評價時,安徽師範大學新聞學教授朱曉凱用高、“眾”、低三個字精準概括了它的定位。圖為朱曉凱博士在分享。

他表示:“視角低,是《乙圖》能在短時間內迅速成長為高質賬號的基礎,它通過將鏡頭對準貧苦百姓,講述最接地氣的故事來擊中人心最柔軟的地方。而敘事手法大眾化、無任何心靈雞湯的常規化表達,也成為《乙圖》獲得受眾信任的必要條件。除此之外,攝影手法高和立意高則是最重要的標籤,它通過個案展現生活的艱難,利用網絡建立起人與人情感上的關聯,讓小人物也有大世界,小人物也會感天動地的理念再次深入人心”。


當天分享會現場,來自合肥潛山路小學的小志願者還就乙圖最近刊發的幾個孩子展開現場募捐活動,受到眾多粉絲的積極響應。沈秀田/文 甫寸/攝影 原創作品,未經授權,嚴禁任何形式轉載,侵權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