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施工,还是建筑系统集成

装配式建筑实施的表现形式是,在工厂进行部分部件(构件)预制、生产,现场装配形成建筑整体,但是,装配式建筑绝不仅仅是预制装配化,而是以装配式建筑的方式来实现新型建筑工业化,是传统建筑也借鉴制造业的重大变革和产业转型,目前人世上容易陷入下面的误区。

建筑设计施工,还是建筑系统集成

预制化工程,还是预制化构件?

目前普遍存在的做法,实际上是主体结构切分预制、现场组装的思路,把本来现场浇筑混凝土的工作转移到工厂。于是,把个性化设计得单体工程强行切分进行工厂预制,事实上变成了工厂化的“预制化工程”而非“预制化构件”偏离了结构部件模数化、标准化的初衷。然而,有些认识误区,也有一些,是企业目前技术水平下应对强制性与之旅要求采取的不得已而为之的方法。这个问题在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中尤为突出。“预制化工程”问题,导致工艺成本和物流成本巨大,工程造价远高于传统的现浇混凝土建筑,甚至高于大家潜意识中普遍认为价格高昂的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严重影响其推广应用。另外,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中,剪力墙装配也并不一定是技术先进的方向。比如日本,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淘汰了板式结构的预制混凝土体系,仅剩下预制混凝土框架体系。

装配化还是建筑工业化?

目前的装配式建筑推进过程中,用装配率指标来衡量建筑工业化水平。很多政府规定和激励政策都是针对预制混凝土制订的,普遍认识是,实现了混凝土的预制和装配,等同现浇混凝土,似乎就实现了建筑工业化。从项目来看,目前大部分都是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加上装配化,依旧是粗放的管理,很多是为了装配化而装配化。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对建筑工业化内涵认识不到位,还停留在以往单一的工业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层面上,还局限在一般意义上的建筑装配化。

建筑工业化是一整套生产方式的变革,而装配式建筑只是其中一种建造形式和载体,在房屋建造的全过程中采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和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形成完整的一体化产业链,从而实现社会化的大生产,决不能简单地用“装配化”来概括或替代,单纯意义上见建筑工业化理解为装配化,再将装配化理解为预制混凝土,太过狭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