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爲何會不愛種地棄耕拋荒?

正義的天津人


看了諸位網友的觀點,我有不同的看法。
不是農民棄耕,也不是耕地棄農。我認為,這是農民之間對耕種土地的正常調節。

農民間土地的正常調節。

今天的農民隊伍結構組成比較繁多。有因各種原因守家的農民,如有需要守護老人不能離家的;有懂專門技術的新農民,如以大棚蔬菜見長的農民;有以營銷見長的農民,如農資銷售的農民;有以經營專業合作社為主的會管理的農民;有以智能植保為主業現代新農民,如無人機噴灑農藥專事植保的新農民,還有以管理林果見長的果農等,這些人都是從制度上沒有脫離土地的農民,但他們的個人特長的確使他們不依靠土地收入而又能生活得更好的農民,如,常年經營農資營銷的農民;也有需要依靠大面積土地進行致富的農民,如,從事林果生產的果農,從事設施農業的菜農。這樣,在農民隊伍中,就出現了需要土地的和不依靠土地的。有依靠土地的,也有不依靠土地的。這種現象的形成自然地就出現了承包與被承包的關係,小田塊向大田塊聚集的現象。由於起初家庭承包制度讓家家都有土地原因,到現在的規模化經營,土地由一家一戶耕種經營向種糧大戶、農業園區聚集,勢必就出現了一些人的“棄耕”現象。我們只看到了原種地農民不種地,而沒有看到現在的種地大戶、家庭農場、農業園區比起初土地承包時大量增加的現象。

相互調節的現象還將加劇。

農民間土地間的調節現象無法阻止,也不能阻止,它符合現代農業發展的趨勢。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的不斷壯大,現有的農民隊伍將會更加專業化、職業化,高效化。生產責任制是人人分有均等的土地,經過三十多年的經營,農民隊伍的不斷分化,各種機械化、智能化的實現,農民實際佔用耕作土地的面積將會因農民個體的技能、管理水平不同,而出現不同大面積的耕作。如,國家標準規定,一個縣級小麥示範園不得少於1萬畝。這一萬畝耕地的管理實行“田、林、路、渠、機、電、井、滴灌‘八配套

”;實行“統一整地施肥、統一播種、統一田間管理、統一技術培訓、統一收穫五統一’管理模式。這不少於一萬畝耕地聚集的“五統一”模式,要讓多少“農民棄耕?一個務果能手管理成百畝果園,這又要讓多少農民棄耕”?還有進城常年打工的農民,他們名下的土地確實需要有人耕種,分地後新生人口也確實需要土地耕種,這兩者一拍即合,實現了土地的有效利用。諸如此類。因此,這種現象無需阻止,也有必要繼續下去!

所以,農民不是不愛土地,不是不愛種地,而是相互間的正常調節,正常流轉。所謂的拋荒棄耕應該都是那些土地瘠薄、需要配肥地力重新整理的土地,或者是正常調節過程中的出現的個案而已!

我是凡塵觀生活!以上純屬個人觀點。對不同觀點,持開放、包容態度,不反對!不贊同!不支持!勿噴!願理性交流!

謝謝!

再見!


凡塵觀生活


農民為何不愛種地,棄耕拋荒現象如何阻止,作為一個五十多歲的農村老農,說說我的看法,土地是農民的命,土地的荒蕪現象,當前是很難解決的問題,也不是說都不愛種地,關間種地打下來的糧食只夠溫保,而沒有經濟效益。我只能拿我家的實跡情況作以說明。



我家是6口之家,每人8分地,4個人有地,兩個人沒有分到地,合起來3畝2分地,兒子外出打工,上有老母親,下有孫子,我快58了,在家種地一年下來,去去種子,農藥,化肥犁耙收割的錢,年收入不到3000元,這還不算我下地幹活的工錢,吃是夠了,家庭的開支包裹看病吃藥就沒錢,不能在家等死吧?

隨說土地確權啦,土地可以流轉,承包給他們,可是人家沒人承包說地塊小,3畝2分地分4塊種,當時分地有一類地,二類地,三類地和自留地,你說要是地不搭邊,誰原意包你的地種,流轉給誰,這就是個時跡問題。



我種地幾十年了,真不想放棄我的土地,種一年地收入不到3000塊,我這個家怎麼生活,我的母親也沒退休金,全靠我來扶養,母親老了沒退休金,作兒子的我到老了也是沒有退休金,我只有放棄我心愛的土地,外出打工。


當然啦,快60歲的人,那個不知道在家享福,我外出能幹什麼,進工地還有人要,掃大街還有人要,只有媳婦兒在家照顧著老人,和看著孫子,這都是沒辦法呀。我在建築工地打工,一個月3000多快錢,也是在家種地一年的收入呀,地荒著就讓它荒著吧,我外出打工雖說工資不高打一年工,也就是我種地十年的收入,只要全家平安,老人健康我就知足了。


農村農民工萬歲


種地有風險,地少了樂意耕種也是得不償失,耕種幾畝地,日子過得緊巴巴的,還不如打工賺點血汗錢實在!原來我是老農就是耕田人,題主說出了一部人的心裡話。

近年來,由於社會經濟發展猛迅,人們追求的生活品質相應提高。但是農民種植的農產品價格浮動相當大。打個比方,今天苦瓜收購價為5毛錢一斤,賣了200斤搞到100塊是吧!當日購買了一瓶除草劑用去60塊,再買點肉用去10塊,再算算其他當日開支,不用說了大家都明白還能剩下幾個錢。如果田地少的話,就不可能天天有這個產量產出,也就是達不到每一天都有100元的收入。而且種植的苦瓜成本價都要5毛一斤左右。總的算起來農戶就虧了!算一算,作為散戶搞農作物種植是賭博的形式,沒有保障還敢繼續種地嗎?

那麼土地就讓它拋荒嗎?不是的!形勢發展,小農戶無法避免和控制市場風險,不得不退出。集約化的生產經營將會帶來土地的革新,新型農民倔起。

但是這些領軍人物將要大量的土地,他們知道沒有大量的土地,談不上創業與發展。公司加農戶,還是產前、產中銷售為一體的經營模式或者是農超對接將會替代目前農業困境。這種情況下,土地能拋棄嗎?也就是說農戶的土地可以依法流轉給有能力的人經營。


謝謝你的閱讀!歡迎你關注原來我是老農更多的問題回答。


原來我是老農


其實這個問題準確的來說不是農民拋棄了土地,而是土地拋棄了農民才對。作為農民對那一片生我養我的土地愛的有多深沉,這個相信只有農村人才能領會吧。自古以來的說法:"家中有糧心中不慌\

剛好豫見


首先,農民對土地的熱愛是毋庸置疑的,不存在所謂的不愛種地,尤其是506070年代的人,土地是他們的命根子,所謂不愛種地是指現在的8090後,有機會走出農村到城裡生活,家裡的地就不在乎了。

棄耕拋荒的土地其實是一種無奈,老人年紀大種不了,年青一代不在家,農作物價格持續低迷,種地不賺錢,一年的收成還不如打兩天工,家裡的地要麼租給其他人要麼種簡單的大田作物,要是都不行才會空著;零散的山地,澆不上水的旱地,不長莊稼鹽鹼地才是棄耕拋荒的主流,租不出去也種不了。

希望能幫到您,農醫生祝您成功。更多資訊請關注農醫生,農醫生是首個互聯網+農技平臺,盼豐收就找農醫生。


農醫生


不請自來:城市近郊的土地還有人種,邊遠地區大多拋荒,最邊緣山區自然村走向無人村。農地集體所有制,集體是誰難說清楚,產權不明,土地革命幾次,現在也無法理解了。生產分田到戶(包括其他類型的土地)本就一畝三分地,更分散,你去流轉也好租借也吧!你很難連片集中經營。荒廢土地無人問,你去動一下,追上門上訪打架多的是。

現在農村風氣就是認為土地是他的,動一動就是侵害農民利益,他們等待國家徵地補償,天上掉錢。更怕流轉租借後被人霸佔了,也有想年老種地保命。

流轉租借幾年可以,租金越弄越高,許多耕地荒了好多年,開發成本更高。農業租借土地沒有二十年以上,能做好農業就是個笑話。租金低了你也不可能拿到連片有發展餘地地方。

中國農業和教育一樣,任重道遠。


龍泉合作社


土地對於農民來說是生命一點兒也不過,農民祖祖輩輩以地為生,但這幾年確實出現了棄耕拋荒的現象,有很多農民選擇了出外打工,這一方面造成了土地的浪費,另一方面對農村的發展也造成了一定阻礙。


個人認為農民不是不愛種地了,而是農民主要以地為生,糧食是主要的經濟來源,這幾年種植成本不斷增加,農產品滯銷嚴重,種地不掙錢吶。兒女要上學,老人要撫養,家庭開銷隨著生活成本的增加而增加,光靠地裡的收入,難。

怎麼解決呢?

國家給出了方法。那就是穩定存量,增加增量。

什麼意思呢?就是把以前的農補做了一定的調整。以前是農民只要有地就可以享受農業補貼。現在改成了誰種地誰受補。而且以後會逐步的增加對種地農民的補貼力度。既穩定了農業的發展,又調動農民的積極性。

今年是土地確權的最後一年。一旦確權了農民朋友就能安心的處置自己的土地。哪怕自己不種也可以流轉出去,這樣既不造成土地的浪費,又可以增加一筆收入。

我是愛三農的小農民,歡迎大家點贊評論轉發,關注我可以看到更多關於三農補貼的消息呦!


扛著鋤頭種地去


農民不是不愛種地,之所以出現拋荒棄耕現象,是因為種地效益達不到農民的預期,甚至要虧本,這樣的情況下,只好棄耕。有的地方為了遏制這種現象,甚至還出臺了相關處罰措施,但不是太管用。

就員外瞭解到的情況,目前在農村地區這樣的現象不是個別,還相當普遍,稍微好點的頂多就是白給鄰里耕種,找不到人耕種的就只能拋荒了。開頭說了,對於拋荒的一個最大的原因,就是收益達不到預期。那麼我們來算下賬。以種植水稻來舉例吧!因為員外是南方人,就不舉例北方的小麥了。

目前南方一畝田的水稻滿打滿算1000公斤(兩季,但一般情況下做不到),按照當前的糧食收購價保護價,粳稻最低收購價1.4-1.5元/市斤,按照這個價格計算,一畝田所產的糧食出售後,大概可以獲得2800-3000元毛收入。

種田需要成本吧,需要些什麼成本呢?網上有的是農民曬這方面的內容,但不需要看網上,員外就是農村出來的,並且目前老家還有親戚在種田,基本可以知道個大概。種田需要的成本為:種子、農藥、化肥、機耕、收割、運輸這幾大項。大概是多少呢?

種子錢:120元左右;機耕費:耕田、收割、運輸=400元左右;花肥錢:碳銨、鉀肥、磷肥、複合肥=300元左右;農藥錢:120元。以上合計940元,是直接成本,還不包括兩個季節的人工工資,還不包括一些難以預料的因素,比如天氣和災害,一旦遇到這些因素,上述這些計算的話就會打了水漂。

這樣大家都知道了,一畝田年收入滿打滿算2000多,如果有那麼幾十上百畝,是職業農民有技術機械化操作,這個利潤也還不錯,但作為普通農民,一般都只有幾畝田,很少很少有超過十畝以上的。這樣的話,你認為農民還有必要種地嗎?所以只好去打工了,一個人打工一年最低也能掙個兩萬三萬吧。兩箱一對比,不就知道答案了嗎?

要想改變這樣的情況,也不是沒有辦法。一是地方鎮村要引導農民調整產業結構,不要只種水稻,改種經濟效益高的作物,如季節性的蔬菜水果之類的東西。當然如果都去種經濟作物,沒有人種糧食了,也不行,可以實行輪耕,就是種一年糧食,種一年其它經濟作物。這個技術上的事,不在本篇討論範圍了。


總之,地方鎮村要多引導和指導,可以組織零散的農戶加入合作社,甚至可以為農民搭建一個立體的種養加工銷售一條龍的平臺,特別是農民的產業豐收了,地方要多出力,尤其在推銷上,要多幫忙。還有,在招商引資方面,多引進些項目,讓農民忙時種地,閒時打工。也是一種增收的手段。這樣的話,拋荒的現象會減少很多,像員外老家基本就很少看見拋荒了。


潭州劉員外


農民那有不愛種地的;在我們那邊;地是根本啊;我爸媽今年種了十幾畝地;有的地方是地被公家收走了;所以可能是這樣的;再有就是我們有外出打工的人就把地讓別人種;現在種地掙得本身就不掙錢;外邊打工;一個月多少;在家種地你要想到;種子錢;肥料錢;農作物需要澆地和噴灑農藥吧;到了收成的時候;現在全部機械化;這也是一筆開銷;趕上農作物要澆水的時候;天不下雨;地幹;農民也犯愁;交不上水;農作物就會減產;等到不需要雨水的時候;偏偏下起來沒玩;曬糧食曬不幹;有時候都會發芽;種棉花的時候是最累的;剛開始種了要看看;又沒沒有苗的;又要給棉花放風;等在過一段時間;天氣最熱的時候;農民卻要頂著太陽在那裡掐芯;長蟲子打藥又怕下雨;一下雨棉花不撿;在地裡就會被雨淋;發黴;可是這個時候農作物不是隻有一種;忙完這邊在從這邊奔到另一個田地;農村的地;分的不是所有的都在一起;而是分為好幾個地方;玉米也是跟棉花差不多的時間中的;玉米到收成了;雖說是機械化;但也要人工往回拉;還要脫粒;有的還需要剝皮;這些忙完了;也就快到冬天了;小麥種上了上了凍水;農民這個時候才是歇著的時候;一年的農作物;收成了能掙點;但是比起打工那是沒得比;打工付出勞動;到月發工資;不用操心其他;也不用起早貪黑;掙得還多;不用頂著太陽在地裡忙;不用擔心下雨會不會淋溼了怎麼辦;所以說這個事情真的阻止不了的;也沒辦法阻止;現在種地的都是不願意離開家的;那是他們的根;他們家;父母在;家就在;老人和孩子;留在家裡的也都是四十奔五十的人了;他們已經習慣了農村;不適應外邊;我父母出來過;但是不到一個月就回去;包括我媽來我這裡;我媽總擔心我爸不能照顧好自己;怕我爸吃飯問題;我爸會做飯;但一個人在家他就不想做;沒啥意思;家裡連個活躍氣氛的沒有;所以有的人是呆一輩子;有的人出去;寧願租房子也不想回到自己的家


YANZI永不放棄


身為農民的孩子只想簡單的說幾個方面來回答這個問題

農民辛苦了!感謝所有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伯伯的付出!

農民不願意種地的原因:

第一: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也就是賺的少!

別說不賺錢!國家政策大力扶持,糧食價格的管控。社會的告訴發展都大大提高了農民的收入。

但是想對比一下!農民一年下來的收入不足以跟上時代發展社會所需。辛苦一年的收入不如外出打工賺的多!

第二:是賺是賠全看命

民已食為天的確不錯,可是老天不讓你吃飯誰也沒辦法,很多自然災害可能會讓農民的所有投入一夜間變成空! 自然災害即使可以預估,但是沒辦法補救。損失就是損失。提心吊膽的種地不如外出工作賺的穩定。

第三:人口老齡化嚴重

國家開放2胎政策主要原因就是中國勞動力不足,老齡化嚴重,很多農村現象更加嚴重,老人村頻頻出現!很多農民想種地可是年齡體力均不允許,只能把土地外包出去或者荒廢了!

第四:文化水平的提升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隨著教育水平的提高,對社會的認知已經與老一輩的思想發生了非常大的分歧。年輕人被城市的高大尚所吸引,不願意從事農業。

不知道你們是否也是農村戶口!小編雖然城市定居了但是依然是農村戶口!自己名下也有土地,可是又能怎麼樣呢!不能放棄家庭與事業回去種地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