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爲中國農業是該保護還是開放?爲什麼?

hczsh6050


科學興農為您解答。

中國農業該開放還是該保護?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科學興農一貫堅持辯證思維看問題,而就歷史經驗來看,一味的開放以及一味的封閉都不能挽回中國農業,走雙向結合性道路才有望挽救我國農業,並使得我國農業在國際競爭當中佔有一席之地。

在我國曆史中曾經發生過閉關鎖國,也可以說閉門造車的舉動發展我國農業,當然也包括我國的經濟。這也就是我國的清朝時期,當然結局大家也都是知道的,其中固然有我國落後的因素,但是閉關鎖國的指導方針沒有帶領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道路,反而使得我國越來越貧窮,到了鴉片戰爭時期,我國同西方國家已經落後百年。

與上述相反的是,在1978年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之後,我國不不僅沒有因為外國經濟的衝擊,導致我國經濟下滑,反而使得我國越來越富強。個鐘緣由不由得不去深思啊!

我國的農業發展道理也均是一般,一味的保護政策能夠實現我國的農業復興嗎?顯然不能!在此可以舉個簡單的例子!

大家應該都聽說過先鋒種業,先鋒公司的玉米品種先玉335曾經在我國獨領風騷。可以說在我國佔據了半壁江山!這也不要理解為我國玉米育種行業的落後,而是先鋒育種技術確實先進,人家可以要求每個穴中僅僅播種一粒種子,即便如此也可以實現全苗,而當時我國的種子還在普遍採用1-2-1的播種方式,浪費種子不說,還降低播種效率。

從品種更新換代來說,由於先鋒公司更多的採用分子育種手段,將傳統育種與現代的分子育種相結合的方式,也使得更為先進。

而我國育種來說,如果一味的閉門造車,而不主動引進外國的先進成果,其實不僅僅是我國自己在浪費資源,也無法走在世界前沿。

大家應該知道我國每年進口大豆中5000萬噸來自於巴西方面,然而大家可能不知道,巴西所應用的大豆品種絕大多數來自於孟山都提供,由於巴西本地品種產量低,無法滿足高產的需求,而被美國孟山都大豆迅速淘汰。

而這種開放不僅沒有摧毀巴西大豆產業,反而使得原先種植大豆沒有動力的農民朋友重新去選擇種植大豆。

而對於我國農業的很多方面來說,目前同世界還有不小的差距,然而如果不選擇合作,我國的農產品也將難以佔據世界高地。合作創造共贏,然而對於我國的糧食作物來說,某些方面還是要掌握住主動權!

比如說糧食安全,也就是我國的糧食產量供給,像小麥、玉米、水稻這樣的國計民生糧食作物,在進口方面我國就採取了一定的配額制度來進行管理,因為我們必須要掌握一定的主動權,因為一旦我國全面依賴於進口的話,屆時在進口糧食議價方面將會完全喪失主動權,任人宰割的地步。

綜上來說,開放創造共贏,但是對於我國農業的某些方面予以扶持以及保護也是有相當的必要的。

這裡是科學興農,歡迎添加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科學興農


關於農業是保護還是放開?我傾向於保護。因為農業不只是經濟問題,更重要的是個社會問題。

現在中國還有一半是農業人口。從經濟層面講,有3%到5%就夠了。如果農業人口從50%減到5%,意味著90%的農業人口要“農轉非”,90%的農業人口可是好幾億呀!我們國家如何消化這幾億人呢? 所以農業的發展有兩點幾乎沒有懸念,一是土地集中的速度不會太快,也不會太徹底。未來幾十年,甚至一百年都會保留一些小型的家庭農場,使一部分人能夠靠土地自食其力。二是國家對農業的保護、補貼將持續若干年。原因是現在發達國家對本國的農業也都給予保護,我們還屬於欠發達國家,我們的農業也遠遠沒有那麼大的競爭力,如果國家完全按經濟規律,放開投資、經營,現有的土地經營者將面臨巨大的壓力,一旦承受不住,就會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



以上是從就業的角度考慮放開帶來的潛在風險。更重要的是糧食安全問題。糧食這個商品很特殊,稍多一點就會出現糧價大跌,賣糧難。而稍缺一點,那就更不得了,畢竟人不吃飯不行。

所以對糧食生產還是應該有強有力的宏觀控制。


種田博士後


鍾情三農以為,一直以來,我國的農業市場都是保護和開放並存,即保護口糧自給,開放油料進口。

展望未來,整個市場依舊還會延續以保護口糧為主,開放油料為輔的態勢。畢竟我國的農業農業生產現狀太奇葩,太尷尬了。

我國主要糧食作物國家保護許久。


我國目前的農業市場處於國家保護和國外衝擊的雙重壓力,三大主糧國家一直在保護,不敢有絲毫的鬆懈,否則國家的飯碗都有可能被外人把控。

目前,我國玉米,稻穀和小麥三大主糧每年的總產量之和超過5億噸,穩居世界第一,而且滿足國內將近百分之97的市場需求,這絕對不是僅僅因為有那麼好的產量,要知道,我國的三大主糧市場價格都是明顯高於世界糧食貿易價格的。具體來看,

國內小麥價格不及美國和俄羅斯小麥價格便宜。

國內稻穀價格遠遠高出泰國,印度等國的出口大米。

國內玉米生產成本更是將近美國玉米生產成本價格的兩倍。

在這種背景下,國內三大主糧自給率還能夠達到百分之97,留給進口糧食不足百分之3的市場空間,不得不寄託於國家保護。

看一看我國至今仍在實行的三大主糧進口配額制度就能夠的看的出來,外國糧食雖便宜,但就是不會讓那些企業進口太多,一旦超額,立馬加錚鉅額關稅,讓進口糧食喪失價格優勢。

我國的油料作物已經放開進口。


目前,我國油脂消費中,大家最常見且所佔比例最高的兩種油脂分別是大豆油和菜籽油,兩者所佔比例超過了百分之60,是國內植物性油脂消費中絕對的主力。

但是這麼龐大的消費量,進口油料及油脂所佔比例超出很多人的想象,就拿大豆進口來說吧,2017年,總量為9600萬噸左右,同期,國產大豆產量僅為1500萬噸左右,與此同時,國內大豆消費量高達1.1億噸,也就是說,進口大豆佔據了國內大豆消費百分之87的份額。

這是一個很無奈的事實,近些年來,國內大豆需求量太高,主要還是大豆壓榨和豆粕的需求高舉不下,這兩樣東西是關每一個人的生活水平高低。

而國產大豆不管是種植面積還是平均畝產和又遲遲上不去,每年的總產量甚至不及進口總量的六分之一。

就這樣,大豆消費量降不下去,但國產供給量又上不來,於是出現巨大的供需缺口,只能依賴於進口。

三大主糧不管什麼時候,國家保護力度不會鬆懈,畢竟這事關國人的飯碗由誰來掌握,不可掉以輕心。

但是油料作物未來繼續不得不開放也是一個事實,比起飯碗的重要性,油瓶子可以暫時擱置一下。


鍾情三農


筆者以為,這個問題以我國目前的糧食生產狀況以及實際國情來看,還是不得不以保護主糧,開放油料的整體態勢。

為什麼這麼說,這還得看我國的實際情況,畢竟我國目前的農業生產現狀,主糧和油料不可得兼,否則的話兩者都不會發展的太好,所以,只能戰略性放棄一個,而很不幸,油料成為了那個“棄兒”,這也是為何我國每年進口那麼多量大豆的主要原因了。

我國一直保護主要糧食作物。


熟悉我國糧食市場的朋友都應該知道,目前我國的糧食產量中呈現出明顯的三足鼎立態勢,他們分別是小麥,稻穀和玉米,這三者也是我國目前最主要的糧食作物,沒有之一,其總量佔據了我國每年糧食產量的百分之85以上,是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和人們最基本生活保障的壓艙石。

2017年,我國這三個糧食品種的產量分別達到了1.3億噸,2.05億噸和2.2億噸,基本和我國同期的需求量持平,甚至還略有剩餘,所以,我國的飯碗還是掌握在咱們國家自己這裡。

我國的油料作物市場已經放開。


但是,魚和熊掌不可得兼,顧此必定失彼,以大豆為主的油料作物就成了犧牲品。

這些年,我國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背後也是有大量的油脂消費作為支撐,這也就造成我國油脂消費量越來越大,而依靠國產油料遠遠不夠,只能大量依賴於進口。

至於說缺口有多大,我已經說過很多遍了。差不多要把國產大豆目前的種植面積擴大6倍以上,達到8億畝左右。到時候,或許就沒足夠的土地種小麥和稻穀以滿足國內需求了。

那樣的話,油料是夠了,可糧食卻不夠吃了。


糧油市場報


中國農業肯定是需要保護的,應該說還沒有哪個國家的農業是完全開放的,但在當今國際化的現狀和發展趨勢下,保護本國農業不是狹隘的保護,而是在保護的基礎上,促進本國農業的進一步發展,滿足和豐富本國人民的農業資源需求。

首先,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國農業是必須要保護的。我國是人口大國,農民佔絕大多數,儘管隨著城鎮化的推進,但農民農業農村問題仍是一項長期工作。

我國的農業基礎比較脆弱,相比於農業發達國家,我國的農業現代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一旦放開,雖然可能會到促進,但受到的衝擊會更大。

我國的人口基數較大,糧食問題永遠是擺在前端的問題,所以保護國內農業,也是保證口糧絕對安全的必要。

我國農業和農民的收入相對比較低,特別是種糧收入,近幾年來並不理想,部分地區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也受到了影響,這其中,有一部分原因和低價進口糧食有著很大關係。

凡此種種吧,對於我國這麼一個農業大國、人口大國、消費大國來說,農業的基礎地位很長時間內仍會繼續保持,特別是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農村的土地耕種也面臨著嚴峻的轉型期,這個時期更要立足於國內,穩定農業生產發展。

但與此同時,也要看到,我國的農業資源是非常短缺的,耕地也好,水資源也好,甚至於包括土壤的流失、大量化肥農藥的使用導致的土地可持續產出下降等等,在龐大的消費需求要求下,對於國際農業資源的利用是必須的。比如最近成為焦點的大豆進口,很多人覺得為什麼國內不生產,國內滿足不了嗎?實事求是的說,我國每年消費的1.1億噸左右的大豆(豆油是一部分需求,更大的有關大豆的需求是來自於飼料養殖的原料需求——豆粕),靠國內的耕地,可以簡單算個帳,按照300-400斤一畝的單產,需要多少耕地!按照官方數據,我們現在正在種植著糧食作物的耕地面積每年也就不到17億畝。

再比如,棕櫚油、可可豆等等,很多國內並不生產,但需求卻是越來越多,也必須要通過進口來解決。所以說,農業的保護是一定的,但歷史的教訓和人們的實際需求,也決定了合理的利用國際資源和國際市場,是必須的。


糧小咖


個人是這麼看這一問題的:從目前看,我國的農業還是應該以保護為主;從長遠看,國家間的農產品互相開放應是大趨勢。再者,對於主糧產品,我國應通過保護確保其安全;對於雜糧產品,可適度開放以提高其國際競爭力。



下面,小編想重點說說當前我國對主糧保護的主要原因:


第一是確保農民的就業。目前我國的城鎮化率才剛過50%,城市及其產業還沒有能力容納所有失業農民。所以,我國仍然在穩定農民對土地的使用權,這樣至少可以保障暫時找不到工作農民的生活問題,不至於在城市出現眾多的貧民區;

第二是確保糧食的安全。目前我國家對農民糧食的收儲價格遠遠高於國際價格。有人質疑國家為什麼不大量進口糧食?主要原因就是為了確保糧食安全。因為如果國家不對農民的糧食保護價收購,農民種地就會賠錢,就會有大量土地拋荒。當中國手中有糧時,國際糧食價格便宜;當十幾億人需要大量買糧時,國際糧價還有便宜嗎?



第三,世界上對本國農產品的保護是比較普遍的做法,亞洲的日本、歐洲的法國無不如此,世界人口最多的我國更不敢放鬆。當然,我們也不會追求永久地保護與補貼農產品。隨著我國城鎮化、工業化、現代化水平的提高,大多數人都轉移到第二、第三產業之後,我國的農業也進入到規模化與現代化的經常模式,農產品也就具備了國際競爭力。這種情況下就沒有必然對其進行保護了!


姜運倉


你認為中國農業是保護還是開放,現在農村面臨的是什麼,不是自身資源而是有能力的人去開發發現資源利用資源。

現在農村老齡化日益嚴重,年輕的不願回農村老的動不了也沒那能力來開發尋找可利用資源。保護著農村永遠的落後,永遠的跟不上時代。不能,只有發展才是硬道理只有發展農村經濟才能提升。經濟的提升也就自然有人回鄉,人多了人才多了農村才會繁榮。


敖漢人的生活


保護也好,開放也好,也沒什麼大妨礙。

農民現在種的糧食根本吃不完,而且很多人不種。

拿我們這裡來說,學生下學就必定出去打工或者家裡有生意做生意,或者有手藝跟著做技術。

20歲的小夥子或者姑娘現在出去打工月薪都在5000以上,當然在農村上班的也就是1500.在縣城或者區市上班的大概就是2500。

所以,現在根本沒有年輕人種地,因為一般一個人的田地大概就是1.5畝左右,一畝地不說投入也就是產1000斤小麥還有1000斤玉米。一畝地毛利潤大概就是2000塊,除去化肥種子大概需要600。剩下也就是1400。農民隨便打工一個月也比這個多。所以很多人不種地。

那麼地誰種了呢?有專門包地的,一畝地大概一年600——800。包地的不說種水果或者別的產品,單論麥子和玉米,刨除包地和基礎化肥種子,一畝地一年大概能賺500-800。包上200畝也是10多萬的收入。

所以,現在還是單獨種地很不划算,也就是包地幾百畝才比較合適。


踢踢貓666


中國是人囗大國,保護農業,耕地,種子糧等是第一要務,否則有意外還得了?

在保護中適度開放才行。

現在耕地蓋房和丟荒,大量進口糧食,種子被人龔斷都是十分危險的。

江老闆時期誤國之策太多,種下劣根,不該進囗大量進口,水利建設,品種科研都廢了武功怎麼行?現在工廠倒閉,工人回鄉,你農業也搞不好,這個國家就完蛋了。

前段時間大搞浮誇風,放各種衛星,為農村,為農民幹了多少實事?

城鎮化的基礎是什麼?還是農業,不是搬到鎮裡住。


趙曙光教授


保護是一種維持,不再因為算計它而干擾它,既不雪中送炭,也不雪上加霜了。而農業與錦上添花好像從來都是絕緣的。開放一是要謹慎有序的,二是要不事破壞的,那才談得上保護農業。說白了,那是一種開發處女之地上的方法,理應辯證統一地進行嘗試。也就是要求先有個規劃設計,遠景目標,然後再具體問題照著方向來具體解決。比如,準備學美國了,而美國是隻留百分之一的人口在土地上,其餘的人通通進城。分多少年把人口往城市搬完了。每年需要搬多人?這些人搬進城市後吃什麼飯?不種田了,讓他們學做什麼?人總得吃飯,不可像老年人那樣地吃飽了曬太陽的。即便是百分之一的人口,那也是人,這些人如何才可成為美國的農場主?國家要考慮如何將三分之一的農產品銷往世界各地。總之,既非常系統,又非常困難,還非常持久。農村開放,必須謹慎有序,有效設計。而農村保護已經必需,並沒有可供選擇的餘地。別認為資本萬能,真可以彎道超車了,沒有的事。吃碗粥,也得燉上一個小時才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