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劍河:構建四重醫保 築起因病返貧「防波堤」

國際在線貴州頻道消息:7月19日,“脫貧攻堅在行動·同步小康看貴州”——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網絡主題活動走進劍河縣合醫中心,探究劍河縣構建四重醫保,助力脫貧攻堅。

“四重醫療保障”讓重病患重燃生活希望

2017年7月,劍河縣南加鎮塘邊村村民袁再榮被診斷為肝癌中期,當時在廣東一家皮革廠上班的他在廣州的南方醫院進行了手術。據瞭解,手術前後他花掉了約18萬元,當地的社保給報銷了3.5萬元左右。

袁再榮家裡有六口人,父母親都是六、七十歲的老人了,還有兩個孩子在上學,家裡所有的經濟來源都靠他和妻子外出務工。突如其來的疾病讓袁再榮花光了家裡所有的積蓄。

回家不久,袁再榮來到劍河縣的醫院進行復查,並在劍河縣合醫中心辦了慢性病證,如今他在家鄉的門診買藥可以報銷80%的費用,餘下的政策範圍內醫療費用進行兜底扶助。

“今年過年以後自己就感覺身體很不舒服,之後在醫院住院治療了一個月,本來應該花掉一萬多塊錢的,但是因為有政府的兜底政策和扶貧政策的幫助,自己最後只掏了兩百多塊錢。如果沒有現在這些就醫兜底的政策,自己可能就真的看不起病,只能等死了。”袁再榮表示,雖然自己得了這樣的大病,但有國家的政策幫助和支持,自己只有選擇堅強,把身體治好養好。

袁再榮多次提到的兜底政策其實說的是慢性病醫療救助政策,是指建檔立卡農村貧困人口若患39種慢性病和24種重大疾病,經基本醫療、大病保險、醫療救助補嘗後,剩餘醫療費用實行“一兜底兩扶助”。

“一兜底”指的是政策範圍醫療費用兜底救助,個人自付合規醫療費用由財政全額救助,政策範圍內費用補償比例達到百分之百。

劍河縣是國家級貧困縣,貧困程度深、貧困面大。截至目前,全縣建檔立卡農村貧困戶19731戶77136人,貧困發生率為17.38%,其中因病致貧、返貧993戶,3422人。

近年來,劍河縣在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重醫療保障”的基礎上,探索新增了慢性病醫療扶助政策,設立慢性病扶助基金,基金來源為州級財政補助、縣級財政預算和社會募捐,用於政策內醫療費用兜底扶助、目錄外藥品扶助、累計自付費用扶助,以及慢性病長期護理扶助,並於2016年9月1日正式施行,著力構建起慢性病醫療扶助“四重醫療保障”體系,實現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性病簽約服務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切實為農村貧困人口再設立一道保障線。

贵州剑河:构建四重医保 筑起因病返贫“防波堤”

工作人員介紹醫療扶助工作的現狀 (攝影 田秋情)

據統計,2018年,全縣建檔立卡農村貧困人口應在本縣參加新農合75939人,實際參合75939人,參合率100%。

“一增兩降三提四扶”實現政策兜底

在構建慢性病醫療扶助“四重醫療保障”體系中,劍河縣主要做法為實施“一增兩降三提四扶”特惠政策。

“一增”指增加慢性病保障病種,突破慢性保障病種限制。在原省、州確定的48種慢、特病種基礎上,經充分論證後,增加了腎病綜合症、痛風、成年人支氣管哮喘、心血管病介入治療術後一年、風溼性心臟病等15個病種納入慢性病管理,全縣的保障病種達到63種,擴大了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受益面。

“兩降”則是降低各級醫療機構基本醫療保險起付線和降低大病保險起付線,個人年度內大病保險起付線由5000元下調至3000元,有效減輕建檔立卡貧困戶的負擔和降低了入院治療門檻。

“三提”:一是提高新農合基本醫療補償比例,將新農合基本醫療補償比例在同級定點醫療機構基礎上再提高10個百分點(鄉鎮衛生院提高5個百分點)。二是提高大病保險補償比例,將大病保險各分段費用補償比例分別提高10個百分點,保底補償從100元提高到200元。三是提高部門救助標準,衛計部門的計生扶助對象的救助比例由50%提高到100%,個人零負擔。

—“四扶”:一是合規自付費用兜底扶助,經“三重醫療保障”補償、救助後,餘下的政策內自付費用由慢性病醫療救助基金予以100%救助。二是實施目錄外藥品扶助,對在就診所在地新農合定點醫療機構(不含診所、衛生室和藥店)門診和住院治療所需的,取得國家食藥監管部門批准文號的新農合目錄外藥品費用,納入慢性病救助基金救助範圍。三是自費醫藥費用扶助,對慢性病治療醫藥自付費用年度累計較高的,患者在公立醫療機構縣級及以下年度累計自付不超過1000元,在市級不超過3000元,在省級不超過5000元。四是慢性病長期護理保險扶助,即以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為建檔立卡農村貧困人口向商業保險機構購買長期護理保險。承保公司根據其失能程度按3000元/月,2500元/月、2000元/月的標準分家庭護理、機構護理按比例給予補償,以釋放病患家庭勞動力。

因病返貧致貧“防波堤”顯成效

2016年,對於歐陽來說,是極艱辛的一年。因糖尿病引起併發症,歐陽喪失了勞動能力,在花光17萬元積蓄後,返家放棄治療。他家也從曾經令全村羨慕的小康家庭變成了村裡的低保對象。

2016年9月,施行四重醫療保障體系後,劍河縣各級領導多次來到歐陽家宣傳政策並告訴他:“可以先診療後付費,除了小部分需自付外,其餘的均可享受政策報銷和補償,出院時在醫院窗口一站式報銷。”

贵州剑河:构建四重医保 筑起因病返贫“防波堤”

歐陽江向大家講述自己的經歷 (攝影 田秋情)

為便於高效管理和操作,劍河縣對建檔立卡貧困患者就醫申請慢性病補償待遇實施先批後審,併為其建立管理臺賬,約定救治醫療機構、治療內容及救治藥物等,適時掌握慢性病管理對象診療情況。每季度組織一次評審專家對申請救助的慢性疾病對象進行集中評審。對患者使用目錄外藥品的,按照先備案後使用原則,通過梯度補償和限制一次性購量的方式,確保藥品的合理使用。

劍河縣探索開展慢性病扶助工作以來,截至2018年6月底,全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慢性病患者治療產生醫療費用並享受政策報銷8234人次,醫療總費用2358.52萬元,補償合規費用2266.96萬元,合規費用補償達100%,較開展慢性病扶助前,增加費用456.55萬元,合規費用補償比提高20.14%。目錄外藥品扶助16.23萬元,自費醫療費用扶助7.55萬元,實補比達97.13%。

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6月,劍河縣共開展慢性病長期護理保險扶助68人次,兌現扶助資金4.845萬元。有效減輕了群眾就醫負擔,對遏制“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實現精準扶貧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文 田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