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當下就是生命的微分,所有的當下加起來就是我們的一生

《生命·覺者》系列

講述對生命解說最具多樣性的觀點

本期對象:蔡志忠

所有的當下就是生命的微分,所有的當下加起來就是我們的一生

專訪蔡志忠,第三期精彩對話:

梁冬老師

您能不能對您所熟悉的這些書,用大概10——15分鐘,把它最精要的部分講給我們聽呢?

蔡志忠老師:

儒家是講人與人的關係,道家講的是人與自然的關係,禪宗佛學是人與心的關係。

所有的當下就是生命的微分,所有的當下加起來就是我們的一生

我們今天有一句話是“見仁見智”,這句話來自《孔子》。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仁者見,智者樂。”

道家的最高境界是“智”,儒家的最高境界是“仁”。

儒家提倡有所作為,我們現在的人也是這樣的,希望通過學習考上北大,然後成為一個厲害的人,為社會服務。

所以孔子一直勸我們:“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隱”,意思就是天下太平,國家很好的時候就出來當官做事,當天下大亂時就要退隱。

而道家剛好和這個相反,因為道家源自於黃老之術,所有全中國最厲害的,智商最高的都是道家的,比如孫子,張良,管仲,范蠡。

道家提倡的是天下太平的時候他們就隱居起來,天下大亂的時候他們才出來,事成之後,功成身退。

所以,道家人的自信心很強,他們不需要依靠權貴去過不一樣的生活。老子是個很典型的例子,他一輩子在周王朝當圖書管理員。還有莊子,他很窮但是過得很好,活得也自在。其實莊子應該就是楚莊王的後代,楚國也一直請他回去,但是他不想。

所有的當下就是生命的微分,所有的當下加起來就是我們的一生

其實,人可以照自己的方式生活,生活並沒有那麼艱難。

因為我們總是有一粟一飯,有一塊三尺地,可以睡覺,兩個饅頭就可以過一天。我不需要為了多餘的錢財或是美食去委屈自己的心智,去過不是那麼如意的生活。

大多數人都很瞭解儒家,但是一般人都不容易瞭解道家。

就好比外國人過得比中國人要道家,外國人並不會把財富留給子孫,巴菲特有生之年把99%的錢全部捐出來;

猶太人的想法也與我們不同,他們在臨終前會祈求神明,讓自己降生在窮苦人家,這樣他在下輩子就有了發奮表現自己的機會。

所以道家的思想是看輕了名、利、權、貴,道家的第一目標是做自己。

所有的當下就是生命的微分,所有的當下加起來就是我們的一生

關於佛教,大部分人都會誤以為一心念佛,做好事,都是為了要死後有一個西方淨土可以去。其實這都不是真的。《金剛經》整本書5176個字無非在講一個字“空”。

“空”的定義是:無相曰空。

什麼是無相呢,我們平常的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委屈著自己過現在,期望獲得更好的未來。和儒家的一些思想很像,倡導努力用功,希望考上狀元,就可以過幸福無比的生活了。

禪宗講的是當下就是天堂,沒有過去,沒有現在,也沒有未來,其實這個跟微積分有點像,就像一條線然後把它切斷,底下是過去,上面是未來,然後切斷這一點就是當下,當下就無限接近於零。

所有的當下就是生命的微分,所有的當下加起來就是我們的一生,用這樣的觀念來看就是禪宗了。

少林寺的碑文正面寫的是“用心若鏡”,我們的心要像鏡子一樣去反射當下,過去的已經過去不能回來,未來一定還不可及。生命很奇怪,無論還有多少日子,我們只能兌現當下,所以禪宗開悟者是看他有沒有對當下百分之百地投入,到止於至善。

禪宗提倡的是活在當下,感恩周邊的一切。所謂的開悟者,他們沒有情緒,沒有憤怒,永遠活在喜樂之中。

所有的當下就是生命的微分,所有的當下加起來就是我們的一生

很多人會問我說,蔡老師,你是天主教徒,又畫儒、釋、道,又畫了國畫,那它們到底有什麼不同?

當我們水準很低的時候,猶如在山腳下,每個人看到的都不一樣;

當我們的境界比較高了,走在半山腰的時候,會看到更多一樣的或不一樣的事;

當我們到了最高點, 一切就都是一樣的了。

因為所有的宗教,所有的教誨,就是隻做一件事:

一個人無論碰到什麼樣的悲歡離合,什麼樣的不如意,遭遇到什麼樣的厄運,都應知道,該如何安頓身心。


合作聯繫:[email protected]

所有的當下就是生命的微分,所有的當下加起來就是我們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