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經典烙印!《茶經》—茶之具「下半部分」

棨:又叫作錐刀。把柄使用堅硬的木棒製成的,是用來穿茶餅孔眼的。

時代的經典烙印!《茶經》—茶之具「下半部分」

茶餅

撲:又叫作鞭。用竹子製作而成,是用來串聯茶餅並送到焙爐上的用具。

焙:在地面上挖一個深二尺、寬二尺五寸、長一丈的坑,坑四周築低牆,高二尺,用泥抹平。

貫:用竹子削制而成。長二尺五寸,是穿上茶餅以供焙拷之用。

時代的經典烙印!《茶經》—茶之具「下半部分」

穿、育

棚:又稱為棧。用木料製作而成放在焙窯上的架子,分為兩層,高一尺,用來焙製茶餅。茶餅焙到半乾時,由下層挪到上層;全部焙乾後,一次從上層取下。

時代的經典烙印!《茶經》—茶之具「下半部分」

焙、貫、棚

穿:江東、淮南一帶的人用竹篾製作而成,巴西、峽川一帶的人用穀皮搓制而成。江東一帶,把重量一斤的茶餅串成大穿,半斤重的茶餅串成中穿,四兩或五兩重的串成小穿。三峽一帶,把一百二十斤重的茶餅串叫大穿,八十斤的茶餅串叫中穿,五十斤的茶餅串叫小穿。“穿”字過去曾經寫成釵釧的“釵”字,或者寫成貫串的“串”字。如今不這樣寫,就像“磨、扇、彈、鑽、縫”五個字,書面上的字形讀平聲,如果按著另一個意思用,則又讀去聲。所以就用“穿”字來稱呼這種紮成串的茶餅。

時代的經典烙印!《茶經》—茶之具「下半部分」

茶餅

育:用木頭製成的架子,四周用竹篾編程竹壁,竹壁用紙裱糊,裡面有隔間,上面有蓋,下面有床,兩旁有門,其中一扇門關閉。在中間放置一個盛火器,蓄積著細小的火灰略略地燃燒。到江南梅雨季節時則用火焙乾茶餅。【這溫室之所以叫作育,就是因為它可以收藏和養育茶餅】

時代的經典烙印!《茶經》—茶之具「下半部分」

健康

作者見解:從文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陸先生時代的茶具已經很發達了,從茶餅的製作再到茶餅的加工焙乾,再到育的發明使用,可以當時的人們對茶的研究已經很多了,在陸先生時代,茶葉的加工製作基本都是用木製和竹編兩種材質,不過那個時候還沒有鋼材和其他一些現代材料,所以說當時他們製出來的茶葉從色澤、香氣、味道各方面來說跟現代機器加工的流水線茶葉肯定有很大的區別,陸先生時代的茶葉可以說是純天然手工製作的小農經濟茶葉,她的品質我們雖然無法考究,但是可以想象質量肯定是一絕。

時代的經典烙印!《茶經》—茶之具「下半部分」

現代竹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