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街12巷,燈紅酒綠的江心小島,爲何一夜間灰飛煙滅?

3街12巷,燈紅酒綠的江心小島,為何一夜間灰飛煙滅?

銅陵

“荷葉洲”為銅陵西境的江心洲,因形似荷葉而名,後更名“和悅洲”。晚清至民國初年,“一河兩岸(荷葉洲、瀾溪街)”的大通鎮,崛起為與蚌埠、安慶、蕪湖並稱的安徽“四大商埠”,流動人口眾多,繁華程度遠超當時的銅陵縣城。《中英煙臺條約》將大通列為“寄航港”,亦見其影響甚為廣泛。

3街12巷,燈紅酒綠的江心小島,為何一夜間灰飛煙滅?

大通

大通“荷葉洲”的出水時間,有稱元代,未見出處。歷代文人著述中,有唐、宋時期“楊葉洲”的記載,但以長江流域地理歷史常識分析,“楊葉洲”是否即“荷葉洲”尚有待考證。荷葉洲出土的《福德祠碑記》,刻有“本洲” “土地福德祠之神位” “清順治捌年(1651)二月初壹”等字樣,推測荷葉洲民居的時間應為明末清初。

3街12巷,燈紅酒綠的江心小島,為何一夜間灰飛煙滅?

銅陵萬畝荷花

歷史上的銅陵大通,顯為長江沿岸重鎮,唐代置有“大通驛”,乾隆版《銅陵縣誌·古蹟》轉引明王圻撰《續文獻通考》:“唐懿宗鹹通五年(864)置鵲頭鎮,後崩於江”,鵲頭鎮距現大通鎮不遠,可視為大通古鎮的前身。宋開寶八年(975),置“大通鎮”。但直到晚清,與大通鎮一河(江)之隔的荷葉洲,都是較為荒蕪的江心洲。《莫友芝日記》載:“洲上壬戌春來時,除數官局外,瓦屋不及十家。”

3街12巷,燈紅酒綠的江心小島,為何一夜間灰飛煙滅?

荷葉洲

“洲上”,指荷葉洲;“壬戌”,即同治壬戌年(同治元年,1862)。莫友芝眼裡的荷葉洲一派荒涼,受太平天國運動影響,荷葉洲遍佈蘆葦棚,聚有大量徽州難民,本地富戶極少,即所謂“瓦屋不及十家”。

3街12巷,燈紅酒綠的江心小島,為何一夜間灰飛煙滅?

災民

莫友芝是晚清著名學者,享有“西南巨儒”之譽,長期客居曾國藩幕府,曾生活在銅陵上游的安徽省城安慶。莫友芝深度介入湘軍平定太平天國戰事,亦數度親往大通鎮及荷葉洲,對荷葉洲的記述是完全可信的。

3街12巷,燈紅酒綠的江心小島,為何一夜間灰飛煙滅?

荷葉洲

同治三年(1864)10月10日,莫友芝再次來到大通,《莫友芝日記》載:自安慶“順風行百廿裡,過池州府六里,至大通司南荷葉洲泊。” 莫友芝這次的泊舟處,已不是上次的大通鎮,而是江中的荷葉洲。兩年之間,荷葉洲的景象令莫友芝大為震驚:荷葉洲幾乎一夜之間燈紅酒綠,店鋪林立,商旅躦動,洲上的瓦屋竟達“一二千家”。莫友芝分析道:“(荷葉)洲當上下水衝,宜為市集,故生聚之易如此。”由於佔有水上交通的優勢,支流鎖鑰南北流,幹流呼吸東西,荷葉洲僅用兩年的時間即迅速崛起,成為生意興隆的龐大市集。

但是,荷葉洲的區位優勢是客觀的,並且早已存在,從蕭條冷落到燈紅酒綠,荷葉洲的繁榮為什麼出現在清同治初年?

3街12巷,燈紅酒綠的江心小島,為何一夜間灰飛煙滅?

荷葉洲

荷葉洲的繁榮始於戰亂,由荒涼的江心洲發展為繁華的新市集,強大的推手與直接的動因,是曾國藩及其兩淮鹽政改革。

曾國藩主導的兩淮河鹽政改革,內容十分複雜,很難簡要而通俗地予以表述,但以“鹽政”“鹽場”“鹽區”三個概念的瞭解,可粗略管窺荷葉洲興衰之謎於一斑。

3街12巷,燈紅酒綠的江心小島,為何一夜間灰飛煙滅?

大通

鹽政的核心是“鹽鐵專賣”,亦稱“鹽鐵官營”,是官方為增加財政收入而實行的壟斷經營,最早始於春秋齊國,其中的食鹽專賣延續至當代,是舊時代典型的國家“計劃經濟”。圍繞“專賣”“官營”,官方制定有一系列的制度、措施等,此即所謂 “鹽政”的主要內容。

3街12巷,燈紅酒綠的江心小島,為何一夜間灰飛煙滅?

清代菸民

兩淮鹽場,又稱蘇北鹽場,主要分佈在江蘇省長江以北的黃海沿岸,為我國四大鹽場之一。為確保食鹽專賣目標的實現,清代將鹽產區與鹽銷區嚴格固定,每個鹽場所產之鹽皆有固定的行鹽地區,不得越界販賣,更不得走私。兩淮鹽場的鹽區,為江南(安徽、江蘇)、江西、湖廣(湖北、湖南)和河南。

3街12巷,燈紅酒綠的江心小島,為何一夜間灰飛煙滅?

鹽場

兩淮鹽場的食鹽,由江蘇銷至安徽、江西、湖北等地,運輸主渠道即長江航運。利益所在與鹽政之需,長江沿線釐卡眾多。《清史稿·食貨·鹽法》載:“淮鹽出江,自儀徵(今江蘇儀徵)以達楚西,並於大盛關、大通、安慶等處驗票截角,如有重斤夾帶,即提鹽充公。”

今安徽境內,實設有金柱關(今蕪湖市)、荻港(今蕪湖市)、大通(今銅陵市)、安慶、華陽鎮(今安慶市)等五處釐卡,最終淮鹽運抵湖北、江西口岸。釐卡的主要職能是稽查、徵稅,大通釐卡的職能也是如此,故對地方經濟的發展影響不大。

3街12巷,燈紅酒綠的江心小島,為何一夜間灰飛煙滅?

荷葉洲

道光二十九年(1849),清廷於大通設立“楚西掣驗局”。掣驗,即抽查核驗。《六部成語註解·戶部》:“因恐鹽商暗中多取過於額數,故特設關卡、委員,隨時於鹽商所販者,從中隨手掣出,過秤以查驗之。” 大通楚西掣驗局,負責過往大通鹽船的稽查與徵稅,對大通地方經濟的發展,仍無實質性的帶動。

3街12巷,燈紅酒綠的江心小島,為何一夜間灰飛煙滅?

娛樂場所

曾國藩出任兩江總督後,實施兩淮河鹽政改革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糾正“川鹽濟楚”的事實,避免自身的財力損失。太平天國事起,1853年1月至1853年3月,太平軍陸續攻克武昌至江寧(今南京)等沿江地區,兩淮鹽區鹽業生產與銷售陷入癱瘓。戰事的權宜之計,官方只得允許四川鹽場食鹽銷往兩廣地區,即“川鹽濟楚”。

3街12巷,燈紅酒綠的江心小島,為何一夜間灰飛煙滅?

大清煙館

戰亂基本平息後,既成事實依舊存在,兩淮鹽政面臨的主要問題,一是兩廣地區沿襲四川產鹽區的市場侵奪,二是原兩淮鹽商經戰爭摧殘實力不濟,以及廢除“餉鹽”避免鹽政運銷受軍方干預等難題。曾國藩鹽政改革的一個重要著力點,是加大招商力度,促進資本進入鹽運,這也是同治初年大通鹽務招商局出現的背景。

3街12巷,燈紅酒綠的江心小島,為何一夜間灰飛煙滅?

煮鹽

大通鹽務招商局對地方經濟的帶動,其實仍然有限,而口岸的調整則影響非凡。《清史稿·食貨·鹽法》載:“國藩鑑於搶售之弊而主整輪,爰有總棧督銷之設,一以保場價,一以保岸價。總棧初以儀徵未易修復,設於瓜洲,後岸為水齧而圮,復移儀徵。督銷局鄂岸於漢口,湘岸於長沙,西岸於南昌,皖岸於大通。”

3街12巷,燈紅酒綠的江心小島,為何一夜間灰飛煙滅?

娛樂場所

由此可以看出,曾國藩兩淮河鹽政改革的諸措施中,對大通經濟發展影響甚巨的,是變大通釐卡為大通口岸。“皖岸於大通”,即是將大通作為整個皖省的鹽業經銷中心(後於蕪湖增設皖岸督銷分局),大通也因之由銅陵縣一鎮,躍升為與湖北漢口、湖南長沙、江西南昌等省會城市性質等同的皖省重鎮。單就鹽業經銷而言,大通鎮的地位也超出了當時的安徽省城安慶。

3街12巷,燈紅酒綠的江心小島,為何一夜間灰飛煙滅?

莫友芝《跋王居士磚塔銘》

皖省大通口岸的選址,即荷葉洲。晚清航運船隻普遍較小,荷葉洲具有天然良港的性質,相對獨立的江心洲也便於管理,這是曾國藩選中荷葉洲開辦鹽務的主要原因。鹽業經銷中心的建設,直接帶動了倉儲、運輸及相關服務業,荷葉洲的官方機構也由此激增。莫友芝同治三年(1864)在荷葉洲看到的巨大變化,根本原因即在這裡。

3街12巷,燈紅酒綠的江心小島,為何一夜間灰飛煙滅?

銅陵

荷葉洲的衰敗止於戰亂,直接原因是抗戰暴發與日軍入侵。日軍侵佔前,中國軍方已有“焦土政策”實施,荷葉洲幾乎在一夜之間由燈紅酒綠變為斷壁殘垣,即便尚存也多人去樓空,繁華景象煙消雲散。但就荷葉洲的衰落而不復振興而言,這些都具有一定的表象性。最根本的原因,在於荷葉洲經濟繁榮的性質,以及地域優勢的時代特徵。

3街12巷,燈紅酒綠的江心小島,為何一夜間灰飛煙滅?

日軍佔領銅陵

在荷葉洲最為繁華的時期,“一河兩岸”的大通並沒有形成新的地方支柱產業,擁有的客棧、餐館、戲院、澡堂、賭場、煙館、妓院,乃至銀樓、倉儲、運輸、電廠、板廠等,完全基於官方鹽政。鹽業專賣是典型的“計劃經濟”,隨著時代的進步,淘汰也是大勢所趨,僅僅是個時間表的問題。對荷葉洲而言,更為致命的現代運輸方式的興起,航運黃金時代行將終結。在社會的近現代進程中,荷葉洲喪失了交通、區位優勢。甚至,作為地方通往九華、黃山地區交通要道的地位,也不復存在。雙重不利因素的疊加,荷葉洲的衰落也就成為歷史的必然。

始於戰亂止於戰亂,其興也勃其亡也忽。荷葉洲興衰之謎,本身沒有太大的價值。“不謀萬世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不足謀一域”,著眼世界以時代潮流為引領,地方發展的殷鑑似乎顯得有些永恆……

3街12巷,燈紅酒綠的江心小島,為何一夜間灰飛煙滅?

服務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