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街12巷,灯红酒绿的江心小岛,为何一夜间灰飞烟灭?

3街12巷,灯红酒绿的江心小岛,为何一夜间灰飞烟灭?

铜陵

“荷叶洲”为铜陵西境的江心洲,因形似荷叶而名,后更名“和悦洲”。晚清至民国初年,“一河两岸(荷叶洲、澜溪街)”的大通镇,崛起为与蚌埠、安庆、芜湖并称的安徽“四大商埠”,流动人口众多,繁华程度远超当时的铜陵县城。《中英烟台条约》将大通列为“寄航港”,亦见其影响甚为广泛。

3街12巷,灯红酒绿的江心小岛,为何一夜间灰飞烟灭?

大通

大通“荷叶洲”的出水时间,有称元代,未见出处。历代文人著述中,有唐、宋时期“杨叶洲”的记载,但以长江流域地理历史常识分析,“杨叶洲”是否即“荷叶洲”尚有待考证。荷叶洲出土的《福德祠碑记》,刻有“本洲” “土地福德祠之神位” “清顺治捌年(1651)二月初壹”等字样,推测荷叶洲民居的时间应为明末清初。

3街12巷,灯红酒绿的江心小岛,为何一夜间灰飞烟灭?

铜陵万亩荷花

历史上的铜陵大通,显为长江沿岸重镇,唐代置有“大通驿”,乾隆版《铜陵县志·古迹》转引明王圻撰《续文献通考》:“唐懿宗咸通五年(864)置鹊头镇,后崩于江”,鹊头镇距现大通镇不远,可视为大通古镇的前身。宋开宝八年(975),置“大通镇”。但直到晚清,与大通镇一河(江)之隔的荷叶洲,都是较为荒芜的江心洲。《莫友芝日记》载:“洲上壬戌春来时,除数官局外,瓦屋不及十家。”

3街12巷,灯红酒绿的江心小岛,为何一夜间灰飞烟灭?

荷叶洲

“洲上”,指荷叶洲;“壬戌”,即同治壬戌年(同治元年,1862)。莫友芝眼里的荷叶洲一派荒凉,受太平天国运动影响,荷叶洲遍布芦苇棚,聚有大量徽州难民,本地富户极少,即所谓“瓦屋不及十家”。

3街12巷,灯红酒绿的江心小岛,为何一夜间灰飞烟灭?

灾民

莫友芝是晚清著名学者,享有“西南巨儒”之誉,长期客居曾国藩幕府,曾生活在铜陵上游的安徽省城安庆。莫友芝深度介入湘军平定太平天国战事,亦数度亲往大通镇及荷叶洲,对荷叶洲的记述是完全可信的。

3街12巷,灯红酒绿的江心小岛,为何一夜间灰飞烟灭?

荷叶洲

同治三年(1864)10月10日,莫友芝再次来到大通,《莫友芝日记》载:自安庆“顺风行百廿里,过池州府六里,至大通司南荷叶洲泊。” 莫友芝这次的泊舟处,已不是上次的大通镇,而是江中的荷叶洲。两年之间,荷叶洲的景象令莫友芝大为震惊:荷叶洲几乎一夜之间灯红酒绿,店铺林立,商旅躜动,洲上的瓦屋竟达“一二千家”。莫友芝分析道:“(荷叶)洲当上下水冲,宜为市集,故生聚之易如此。”由于占有水上交通的优势,支流锁钥南北流,干流呼吸东西,荷叶洲仅用两年的时间即迅速崛起,成为生意兴隆的庞大市集。

但是,荷叶洲的区位优势是客观的,并且早已存在,从萧条冷落到灯红酒绿,荷叶洲的繁荣为什么出现在清同治初年?

3街12巷,灯红酒绿的江心小岛,为何一夜间灰飞烟灭?

荷叶洲

荷叶洲的繁荣始于战乱,由荒凉的江心洲发展为繁华的新市集,强大的推手与直接的动因,是曾国藩及其两淮盐政改革。

曾国藩主导的两淮河盐政改革,内容十分复杂,很难简要而通俗地予以表述,但以“盐政”“盐场”“盐区”三个概念的了解,可粗略管窥荷叶洲兴衰之谜于一斑。

3街12巷,灯红酒绿的江心小岛,为何一夜间灰飞烟灭?

大通

盐政的核心是“盐铁专卖”,亦称“盐铁官营”,是官方为增加财政收入而实行的垄断经营,最早始于春秋齐国,其中的食盐专卖延续至当代,是旧时代典型的国家“计划经济”。围绕“专卖”“官营”,官方制定有一系列的制度、措施等,此即所谓 “盐政”的主要内容。

3街12巷,灯红酒绿的江心小岛,为何一夜间灰飞烟灭?

清代烟民

两淮盐场,又称苏北盐场,主要分布在江苏省长江以北的黄海沿岸,为我国四大盐场之一。为确保食盐专卖目标的实现,清代将盐产区与盐销区严格固定,每个盐场所产之盐皆有固定的行盐地区,不得越界贩卖,更不得走私。两淮盐场的盐区,为江南(安徽、江苏)、江西、湖广(湖北、湖南)和河南。

3街12巷,灯红酒绿的江心小岛,为何一夜间灰飞烟灭?

盐场

两淮盐场的食盐,由江苏销至安徽、江西、湖北等地,运输主渠道即长江航运。利益所在与盐政之需,长江沿线厘卡众多。《清史稿·食货·盐法》载:“淮盐出江,自仪徵(今江苏仪征)以达楚西,并於大盛关、大通、安庆等处验票截角,如有重斤夹带,即提盐充公。”

今安徽境内,实设有金柱关(今芜湖市)、荻港(今芜湖市)、大通(今铜陵市)、安庆、华阳镇(今安庆市)等五处厘卡,最终淮盐运抵湖北、江西口岸。厘卡的主要职能是稽查、征税,大通厘卡的职能也是如此,故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影响不大。

3街12巷,灯红酒绿的江心小岛,为何一夜间灰飞烟灭?

荷叶洲

道光二十九年(1849),清廷于大通设立“楚西掣验局”。掣验,即抽查核验。《六部成语注解·户部》:“因恐盐商暗中多取过於额数,故特设关卡、委员,随时於盐商所贩者,从中随手掣出,过秤以查验之。” 大通楚西掣验局,负责过往大通盐船的稽查与征税,对大通地方经济的发展,仍无实质性的带动。

3街12巷,灯红酒绿的江心小岛,为何一夜间灰飞烟灭?

娱乐场所

曾国藩出任两江总督后,实施两淮河盐政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纠正“川盐济楚”的事实,避免自身的财力损失。太平天国事起,1853年1月至1853年3月,太平军陆续攻克武昌至江宁(今南京)等沿江地区,两淮盐区盐业生产与销售陷入瘫痪。战事的权宜之计,官方只得允许四川盐场食盐销往两广地区,即“川盐济楚”。

3街12巷,灯红酒绿的江心小岛,为何一夜间灰飞烟灭?

大清烟馆

战乱基本平息后,既成事实依旧存在,两淮盐政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两广地区沿袭四川产盐区的市场侵夺,二是原两淮盐商经战争摧残实力不济,以及废除“饷盐”避免盐政运销受军方干预等难题。曾国藩盐政改革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是加大招商力度,促进资本进入盐运,这也是同治初年大通盐务招商局出现的背景。

3街12巷,灯红酒绿的江心小岛,为何一夜间灰飞烟灭?

煮盐

大通盐务招商局对地方经济的带动,其实仍然有限,而口岸的调整则影响非凡。《清史稿·食货·盐法》载:“国藩鉴於抢售之弊而主整轮,爰有总栈督销之设,一以保场价,一以保岸价。总栈初以仪徵未易修复,设於瓜洲,后岸为水啮而圮,复移仪徵。督销局鄂岸於汉口,湘岸於长沙,西岸於南昌,皖岸於大通。”

3街12巷,灯红酒绿的江心小岛,为何一夜间灰飞烟灭?

娱乐场所

由此可以看出,曾国藩两淮河盐政改革的诸措施中,对大通经济发展影响甚巨的,是变大通厘卡为大通口岸。“皖岸於大通”,即是将大通作为整个皖省的盐业经销中心(后于芜湖增设皖岸督销分局),大通也因之由铜陵县一镇,跃升为与湖北汉口、湖南长沙、江西南昌等省会城市性质等同的皖省重镇。单就盐业经销而言,大通镇的地位也超出了当时的安徽省城安庆。

3街12巷,灯红酒绿的江心小岛,为何一夜间灰飞烟灭?

莫友芝《跋王居士砖塔铭》

皖省大通口岸的选址,即荷叶洲。晚清航运船只普遍较小,荷叶洲具有天然良港的性质,相对独立的江心洲也便于管理,这是曾国藩选中荷叶洲开办盐务的主要原因。盐业经销中心的建设,直接带动了仓储、运输及相关服务业,荷叶洲的官方机构也由此激增。莫友芝同治三年(1864)在荷叶洲看到的巨大变化,根本原因即在这里。

3街12巷,灯红酒绿的江心小岛,为何一夜间灰飞烟灭?

铜陵

荷叶洲的衰败止于战乱,直接原因是抗战暴发与日军入侵。日军侵占前,中国军方已有“焦土政策”实施,荷叶洲几乎在一夜之间由灯红酒绿变为断壁残垣,即便尚存也多人去楼空,繁华景象烟消云散。但就荷叶洲的衰落而不复振兴而言,这些都具有一定的表象性。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荷叶洲经济繁荣的性质,以及地域优势的时代特征。

3街12巷,灯红酒绿的江心小岛,为何一夜间灰飞烟灭?

日军占领铜陵

在荷叶洲最为繁华的时期,“一河两岸”的大通并没有形成新的地方支柱产业,拥有的客栈、餐馆、戏院、澡堂、赌场、烟馆、妓院,乃至银楼、仓储、运输、电厂、板厂等,完全基于官方盐政。盐业专卖是典型的“计划经济”,随着时代的进步,淘汰也是大势所趋,仅仅是个时间表的问题。对荷叶洲而言,更为致命的现代运输方式的兴起,航运黄金时代行将终结。在社会的近现代进程中,荷叶洲丧失了交通、区位优势。甚至,作为地方通往九华、黄山地区交通要道的地位,也不复存在。双重不利因素的叠加,荷叶洲的衰落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始于战乱止于战乱,其兴也勃其亡也忽。荷叶洲兴衰之谜,本身没有太大的价值。“不谋万世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不足谋一域”,着眼世界以时代潮流为引领,地方发展的殷鉴似乎显得有些永恒……

3街12巷,灯红酒绿的江心小岛,为何一夜间灰飞烟灭?

服务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