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育「退貧」記

客家新聞網 李麗珍 李紅毅

這兩天,貧困戶李德育樸實的一句“別人比我更需要”,引來了贊聲一片。

日前,定南縣嶺北鎮南豐村貧困戶李德育向村委會及駐村扶貧工作隊遞交了申請,主動要求退出建檔立卡貧困戶,把黨的扶貧好政策讓給更需要的人。他在申請書寫道:“本人‘兩不愁、三保障’不存在問題,生活無困難,現特申請退出建檔立卡貧困戶。”

原來,在扶貧政策的幫扶下,李德育不等不靠、自立自強,憑藉勤勞的雙手和一股不服輸的勁頭,成功搞起了生態肉雞養殖,成了遠近聞名的致富能人。

憶往昔,窮困潦倒愁斷腸

幾年前,李德育生活窮困潦倒。他與妻子李先霞是重組家庭,夫妻雙方共有四個孩子。早些年,孩子們都還小,妻子患腰間椎盤突出症,無法承擔重體力勞動,父親年老體弱,腿腳不便,也幫不了什麼大忙,生活的重擔幾乎全部壓在他一個人身上。

李德育“退贫”记

圖為李德育和幫扶幹部龔春平前往養雞場。

為了全家人的生活,李德育借了10多萬元在村裡養了6000羽肉雞,期望能有一個好收益。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瘟疫粉碎了他的養殖致富夢,6000羽肉雞全軍覆沒。看著空蕩蕩的雞舍,想著沉甸甸的負擔,李德育欲哭無淚。

養雞欠下的10多萬元債務要還,孩子們的學費必須保證,“外面下大雨裡面下小雨”的危舊房要改建......生活的種種,讓李德育愁斷了腸。他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家裡交給老人撫養,自己與患病的妻子外出務工賺錢。

期間,夫妻倆是什麼活能賺錢就幹什麼,髒活累活搶著幹、加班加點爭著上,每天幾乎累得直不起腰。即使如此,家裡債臺高築的窘況依舊沒有改變多少。

看今朝,自立自強迎曙光

2014年,經群眾評議等相關程序,李德育家被評為精準扶貧戶,幫扶幹部為定南縣公安局幹部龔春平。

“我在龍南的很多親戚都通過養雞發家致富,他們有技術和經驗,可以指導我。我們南豐村植被茂密,生態環境好,非常適合生態養雞。想來想去,我覺得還是發展生態養雞產業最適合自己。”李德育向幫扶幹部吐露了自己的心聲,“但是,第一次養雞的失敗讓我很是猶豫,沒有本錢更讓我放不開手腳......”

“上次的失敗,是因為技術不過關,這個可以向你親戚請教,貧困戶可以享受產業扶貧、金融扶貧等政策,可以解決你的資金問題。”幫扶幹部龔春平為李德育“出謀劃策”,讓他重拾發展養雞產業脫貧致富的信心。

種雞如何選、飼料如何喂、水源如何配、疾病怎麼防......在親戚的指導下,加上先期小規模試養,已有失敗經驗又善於鑽研的李德育終於掌握了一整套科學的養雞技術。

李德育“退贫”记

圖為李德育在餵雞。

2016年5月,李德育通過“產業扶貧信貸通”政策從銀行貸了5萬元錢,投入到養雞產業中,並順利把養雞規模擴大至每年出欄2萬羽。當起“雞司令”後的李德育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生態肉雞養殖中,精心侍候著這群雞寶貝。

皇天不負有心人_,自2016年起,養雞產業每年給李德育家帶來10萬餘元的純收入;父親李子堅的養蜂產業補助加養蜂收入每年可達2萬餘元;2016年8月,女兒李翠從江西師範大學畢業後到廣東省台山市一中學任教,薪資可觀......至此,一家人終於迎來了脫貧致富的新生活。

展未來,傳幫帶富報黨恩

村民到雞場買雞,李德育向來只收批發價。對此,李德育說:“我的養殖場能步入正規,全家能過上好日子,全靠黨和政府的好政策,還有大家的幫忙,我應該力所能及的回報社會、幫助村民。”

李德育不但申請了退出建檔立卡貧困戶,他還通過自己的技術以及在養雞行業的人脈資源,幫助李吉林等其它建檔立卡貧困戶發展養雞產業。

“只要有貧困戶想發展養雞產業,在技術、物資、種苗以及售貨渠道等方面,只要我幫得上的,我一定盡力幫。”現在,在他的帶動下,南豐村已有10多家農戶嘗試發展生態養雞,而這些農戶,或多或少都得到過李德育無私的幫助。

當問及為何主動退出建檔立卡貧困戶時,李德育76歲的老父親說:“沒有誰願意當貧困戶,也沒有誰甘願一輩子當貧困戶。在黨的政策幫扶下,我們走出了貧困,過上了好日子,現在就應該讓出來,讓更困難的人享受到幫扶政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