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育“退贫”记

客家新闻网 李丽珍 李红毅

这两天,贫困户李德育朴实的一句“别人比我更需要”,引来了赞声一片。

日前,定南县岭北镇南丰村贫困户李德育向村委会及驻村扶贫工作队递交了申请,主动要求退出建档立卡贫困户,把党的扶贫好政策让给更需要的人。他在申请书写道:“本人‘两不愁、三保障’不存在问题,生活无困难,现特申请退出建档立卡贫困户。”

原来,在扶贫政策的帮扶下,李德育不等不靠、自立自强,凭借勤劳的双手和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成功搞起了生态肉鸡养殖,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能人。

忆往昔,穷困潦倒愁断肠

几年前,李德育生活穷困潦倒。他与妻子李先霞是重组家庭,夫妻双方共有四个孩子。早些年,孩子们都还小,妻子患腰间椎盘突出症,无法承担重体力劳动,父亲年老体弱,腿脚不便,也帮不了什么大忙,生活的重担几乎全部压在他一个人身上。

李德育“退贫”记

图为李德育和帮扶干部龚春平前往养鸡场。

为了全家人的生活,李德育借了10多万元在村里养了6000羽肉鸡,期望能有一个好收益。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粉碎了他的养殖致富梦,6000羽肉鸡全军覆没。看着空荡荡的鸡舍,想着沉甸甸的负担,李德育欲哭无泪。

养鸡欠下的10多万元债务要还,孩子们的学费必须保证,“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的危旧房要改建......生活的种种,让李德育愁断了肠。他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家里交给老人抚养,自己与患病的妻子外出务工赚钱。

期间,夫妻俩是什么活能赚钱就干什么,脏活累活抢着干、加班加点争着上,每天几乎累得直不起腰。即使如此,家里债台高筑的窘况依旧没有改变多少。

看今朝,自立自强迎曙光

2014年,经群众评议等相关程序,李德育家被评为精准扶贫户,帮扶干部为定南县公安局干部龚春平。

“我在龙南的很多亲戚都通过养鸡发家致富,他们有技术和经验,可以指导我。我们南丰村植被茂密,生态环境好,非常适合生态养鸡。想来想去,我觉得还是发展生态养鸡产业最适合自己。”李德育向帮扶干部吐露了自己的心声,“但是,第一次养鸡的失败让我很是犹豫,没有本钱更让我放不开手脚......”

“上次的失败,是因为技术不过关,这个可以向你亲戚请教,贫困户可以享受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等政策,可以解决你的资金问题。”帮扶干部龚春平为李德育“出谋划策”,让他重拾发展养鸡产业脱贫致富的信心。

种鸡如何选、饲料如何喂、水源如何配、疾病怎么防......在亲戚的指导下,加上先期小规模试养,已有失败经验又善于钻研的李德育终于掌握了一整套科学的养鸡技术。

李德育“退贫”记

图为李德育在喂鸡。

2016年5月,李德育通过“产业扶贫信贷通”政策从银行贷了5万元钱,投入到养鸡产业中,并顺利把养鸡规模扩大至每年出栏2万羽。当起“鸡司令”后的李德育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生态肉鸡养殖中,精心侍候着这群鸡宝贝。

皇天不负有心人_,自2016年起,养鸡产业每年给李德育家带来10万余元的纯收入;父亲李子坚的养蜂产业补助加养蜂收入每年可达2万余元;2016年8月,女儿李翠从江西师范大学毕业后到广东省台山市一中学任教,薪资可观......至此,一家人终于迎来了脱贫致富的新生活。

展未来,传帮带富报党恩

村民到鸡场买鸡,李德育向来只收批发价。对此,李德育说:“我的养殖场能步入正规,全家能过上好日子,全靠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还有大家的帮忙,我应该力所能及的回报社会、帮助村民。”

李德育不但申请了退出建档立卡贫困户,他还通过自己的技术以及在养鸡行业的人脉资源,帮助李吉林等其它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养鸡产业。

“只要有贫困户想发展养鸡产业,在技术、物资、种苗以及售货渠道等方面,只要我帮得上的,我一定尽力帮。”现在,在他的带动下,南丰村已有10多家农户尝试发展生态养鸡,而这些农户,或多或少都得到过李德育无私的帮助。

当问及为何主动退出建档立卡贫困户时,李德育76岁的老父亲说:“没有谁愿意当贫困户,也没有谁甘愿一辈子当贫困户。在党的政策帮扶下,我们走出了贫困,过上了好日子,现在就应该让出来,让更困难的人享受到帮扶政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