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組長之技術能力:績效管理

績效,從字面理解就是業績與效益;從管理學角度,是指班組或者個人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多元投入與產出的比較結果。績效管理是指班組或者個人圍繞生產活動與理論指標進行比較結果的過程,以及為了期望的結果所做的績效評價。班組績效源於個人績效,但是個人績效的實現並不能保證班組有績效,只有全體成員實現了個人績效,班組績效才能實現。

所以,班組長的履職能力主要體現在自己也能指導員工檢驗做事效果並給予評價上。

從兩方面對員工進行績效評價:

一是員工的工作結果;二是影響員工工作結果的自身因素與環境因素,而準確找出影響員工工作結果的自身因素與環境因素是績效評價的關鍵點。

績效管理主要內容包括:定額管理(績效標準)、成本管理(績效控制)、經濟核算(績效評價)、經濟活動分析(績效分析)、績效改進。

定額管理。

定額是指企業在一定生產、技術和組織條件下,為正常生產、經營或者服務活動而消耗、佔用和利用各種資源所制訂的數量標準及應達到的水平,也是成本管理、經濟核算和經濟活動分析的基礎。定額管理對於班組來說,是指以定額為限制性條件與依據,合理安排和規範使用班組資源完成目標任務的一種管理方法,使之清晰、明確資源消耗、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的多少與優劣。

由於班組不具備制訂和修改定額的管理權限與職能,班組長的履職能力首先是讓員工清楚明瞭自己的定額指標,其次是應用各種技術和管理手段督導員工貫徹執行定額,再是對定額的完善向上級指揮鏈提供依據和建議。其中,勞動定額是管理與優化的重點,這是因為勞動定額是班組組織生產的重要依據,根據勞動定額及標準才能使生產任務可以均衡分解到個人,從而保證班組生產計劃中的“數量”和“期限”得到落實,使生產均衡而有計劃的進行。還有,由於物質消耗、質量和費用等定額呈剛性,伸縮餘地較小;而勞動定額相對具有彈性,挖潛空間較大。

成本管理。

成本是指為實現特定目的,已經消耗的資源或者貨幣量。如果有相對收益產生稱之為費用,如果無相對收益產生稱之為損失。成本管理是在定額的基礎上,班組對生產活動的經濟效果進行記錄、核算、分析、評價並進行控制和改進的管理行為過程,通常包括成本計劃、成本控制、成本核算和成本評價四個相互關聯的環節,其中最重要的環節是成本控制,即在作業過程中使實際發生的各種消耗控制在成本計劃水平內,從這個意義上理解,成本管理的重點應該放在班組員工的作業過程。

在成本管理過程中,班組長的履職能力首先是要讓員工清楚明瞭自己的理論成本指標或者計劃成本指標,其次是應用各種技術和管理手段督導員工在作業過程中把自己的成本控制在成本指標範圍內,再以此為基礎持續降低成本。由於成本管理是一個不斷循環的過程,從技術角度班組長可以借用質量管理中的PDCA循環工作法予以推動;從“人”的角度班組長應該把工作重點放在培育員工職業素養上,一旦員工把增產節約變成自覺行為和工作習慣,班組績效必然會持續改善與提高,其方法可以根據班組實際持續開展“五個一活動”,即產量高一點、質量好一點、消耗少一點……具體規定每個人的增產節約價值指標。

經濟核算。

經濟核算是班組在定額和成本的基礎上,對生產中的消耗與成果或者投入與產出進行核算, 以對效益的判斷和評價;從個人角度,是崗位經濟責任制的結果體現與評價。

在班組進行經濟核算,從宏觀基礎層面企業都有具體的要求與規範,班組長遵照執行即可。班組長的履職能力主要體現在微觀操作層面,這是因為因人、因事而異,所以核算的效果會不一樣。

班組長的履職能力首先體現在組織班組全體員工參與班組經濟核算,共同確立班組內部的核算原則與核算程序,並使每位員工明晰自己所承擔的核算責任及利益關係。班組長應該意識到,按照慣例或者事先約定的程序進行核算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基本原則——程序的公正不僅能使核算結果努力符合實際,更重要是使員工產生“公平”的感覺,而不會產生“被秋後算賬”的感覺,使核算的結果讓員工能心悅誠服地接受,促進班組人際關係的良性發展,而不是惡化。

其次,督促員工持續做好各種原始記錄工作,在佔有各種準確數據的基礎上,才能正確核算出班組勞動消耗和勞動成果,以及個人的勞動績效,併為經濟活動分析打下基礎。

經濟活動分析。

經濟活動分析是對班組和個人經濟核算結果與定額對比, 從而對班組和個人經濟活動進行分析、研究,根據得出的結論制訂出彌補差距或者挖掘潛力措施的過程。班組經濟活動分析的內容一般包括生產分析即生產成果的使用價值效果分析;指標分析即生產成果的經濟指標效果分析;投入產出分析即生產成果的貨幣價值效果分析。

在班組經濟活動分析過程中,班組長能組織並帶領員工共同參與班組經濟活動分析是其基本的履職能力。經濟活動分析體現了事實、邏輯與分析之間的密切關係,是一種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活動過程,即從事實結果出發形成概念,再由概念形成判斷,再由判斷進行推理並得出結論的思維過程。所以,班組長首先要督導員工保證數據的真實性與準確性,在此基礎上與大家一起應用判斷、推理進行合乎事實的邏輯分析,使分析結論正確反映班組經濟活動的內在聯繫與變化規律,從而與員工一起共同提出保持、改善或者改進班組經濟活動的策略與方法。

班組長還應該具有選擇影響或者提升班組和個人績效的關鍵問題進行經濟活動分析的能力,並分析出原因是客觀條件還是主觀條件造成的,以及改善或者改進的措施。

績效改進。

績效改進是在經濟活動分析的基礎上,針對影響或提升班組和個人績效所整理的措施付於行為的過程。班組長在領導班組績效改進的過程中,應該把主要落腳點放在員工身上,儘可能為員工的績效改進提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幫助——這是因為,如果是班組整體的績效改進,其措施的落實最終都要分解到員工;如果是員工個人績效的改進,更需要員工的自我落實。

我們知道,影響員工績效是兩個條件上的三個因素:一是客觀條件——環境因素;二是主觀條件——態度和能力因素。如果是班組的環境因素,班組長的職責就是改善班組環境:一是培育氣氛,即讓員工在一種鼓勵他改進績效的環境裡工作;二是給予獎勵,即員工有知道行為改變後將會獲得獎勵的心理預期,他就會努力去改變行為——而獎勵並不完全靠物質,因為員工一般不會有超過班組長物質獎勵權限的心理預期,給予讚揚、責任、自由和授權等精神獎勵也能更有效的激發員工改進績效。

如果是員工的態度因素,班組長的職責就是培育員工的態度,使之具有改進或提升績效的自信心與進取心;如果是員工的能力因素,班組長的職責就是培訓員工的能力,使之具有與目標績效相應的能力水平。

班組績效改進的方案可以有多種,但是改進的過程只有一個,所以,績效改進能否成功還有一個關鍵點就是控制改進的過程。班組長在績效改進過程中要給予員工以指導和幫助,這樣才能保證績效改進的效果與成功。


作者介紹:周和平老師,益友會湖北分會專家委員會專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