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殺熟,用蘋果手機的你中招了嗎?

最近,“大數據殺熟”引起大範圍的恐慌。

首先是微博大V爆料,稱自己用滴滴打車時,同樣的行程、同樣的叫車時間,顯示的價格相差很多▼

大數據殺熟,用蘋果手機的你中招了嗎?

而且在長距離出行時,蘋果手機打車比安卓手機打車要貴出一大截▼

大數據殺熟,用蘋果手機的你中招了嗎?

接著很多網友都現身說明,自己也遇到過被大數據殺熟的情況▼

大數據殺熟,用蘋果手機的你中招了嗎?

這條新聞也讓小財想到一件事:去年,小財在某知名訂票網站查詢一家酒店,猶豫不決的小財沒下單,一直開著網頁。每次刷新都發現價格上漲了,當時小財特著急,差點衝動下單。

小財的同事用新賬號在另外的電腦在同樣的網站、同一時間再次搜索這家酒店,價格還是原來的價格!

小財趕緊在自己的電腦上刷新網頁,結果價格還在往上漲!

直到看到這條新聞,小財才明白過來:我也被“大數據殺熟”了!?

大數據殺熟,用蘋果手機的你中招了嗎?

特別的價,給特別的你

網上搜一搜,發現商家“大數據殺熟”玩兒很溜,在價格上“看人下菜碟”的情況比比皆是:

《華爾街時報》曾報道過,美國知名訂票網站Orbitz,從2012年就開始玩一個把戲:用蘋果電腦在Orbitz上搜酒店,同樣日期、同樣酒店、同樣房間的情況下,價格比用其他電腦搜出來的要貴。

大數據殺熟,用蘋果手機的你中招了嗎?

他們這麼做的原因,是因為他們通過長期大量數據的收集,分析得出蘋果用戶比PC用戶對酒店價格承受力高30%,因此他們決定“看人下菜碟”。

旅遊業不止Orbitz一家玩兒這種小伎倆,這種情況在旅遊業很普遍,而且大家對旅遊業的“大數據殺熟”接受度還不低:同樣服務、不同價格的現象大家已經習以為常,比如提早一天買機票和提早兩個月買票,價格相差巨大。

這說明啥?咱們在被旅遊業“大數據殺熟”的時候,很多時候都在安慰自己,這是正常現象啊!

大數據殺熟,用蘋果手機的你中招了嗎?

其實“大數據殺熟”並非最近出現,早在2000年就已經有了:

在當時亞馬遜還不是現在這個體量,還在賣光碟。有一次新碟上市,亞馬遜挑出68種DVD光碟,根據消費者的人口信息、在亞馬遜的消費記錄、上網記錄等數據,同一張光碟,報出不同價格:新客戶22.74美元,而對“被認為對該電影/音樂感興趣的老客戶”,賣26.24美元。

不久大家都發現了亞馬遜的這個把戲,老客戶都覺得自己被當成冤大頭耍了。當時為了平息大家的不滿,CEO貝佐斯公開道歉,稱此次事件是在進行價格測試。

你知道完美價格是什麼嗎?

說起“大數據殺熟”,很多人都知道一個概念“價格歧視”,小財這就帶大家瞭解一下。

所有商家都在找一個最優價格,何謂“最優價格”,簡單來說,就是正好居於“太貴了不要了”和“太喜歡了!咬咬牙把它買了!”中間那條細細的分界線上。

打個比方,比如你為某件衣服最多願意支付300元,如果商家標價280,你會覺得“超值”,但商家就少賺了20元;如果商家標價320,你不會買,商家一分錢也沒賺到。但如果商家標價300元,皆大歡喜。

但事實上,每個人對每件商品“最高承受價格”都不一樣,這就是為什麼商家儘可能多地收集大數據的原因:找到每個人對於每件商品的“最高承受價格”,把利潤最大化。

美國電商Everlane讓消費者自己選擇商品價格▼

大數據殺熟,用蘋果手機的你中招了嗎?

但“最優價格”多難找啊!長期以來,制定“最優價格”對商家來說都是非常艱難的,因為商家對消費者不夠了解。

所以商家只能做一個粗略的劃分,比如經濟學中的“三級價格歧視”:按會員價、非會員價,或者老年票、學生票來區分。

也有根據產品數量和質量來分的,比如零售價比批發價更高,或者頭等艙機票價格>商務艙>經濟艙。這種叫做“二級價格歧視”,分的更細一點。

“一級價格歧視”就更精確了,指的是產品定在每個消費者承受能力的上限,即,比消費者覺得“有點貴了不買了”的價格只便宜一點點。

這就是商家在尋求的“完美價格”!

大數據殺熟,用蘋果手機的你中招了嗎?

不止線上零售,線下想要“看人下菜碟”的商家也不少:曾有自動販賣機裡的冰凍飲料價格與溫度成正比,氣溫越高,價格越高,夏天又熱又渴,想喝冰飲料,消費者也不在意多付幾毛錢。

但線下商家價格調整的速度和精確性都遠比不上電商。亞馬遜每天可以調整價格250萬次,而沃爾瑪這樣的實體店一個月才能調整5萬次。

所以很多商家,以及不少經濟學家,都很沉迷於研究商品的“黃金價格”,不少經濟學家到硅谷,就是希望硅谷的科技公司能通過大數據來解決這個問題。

商家是如何利用大數據殺熟的呢?

小財舉一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大家知道為什麼很多買了緊身褲的人,不久後又買了新的手機屏幕嗎?這兩樣完全不搭邊的東西,又有什麼關聯呢?

大數據殺熟,用蘋果手機的你中招了嗎?

螞蟻金服首席數據官 Alan Qi 今年初在一次演講中提到,他們通過對長期積累的數據研究發現:購買緊身褲的客戶,常常會因為褲子比較緊身,手機很難放進極度貼身的褲子兜裡,掉在地上導致手機屏幕摔花了,所以需要重新買個新的手機屏幕。

這就是大數據的力量:人腦再怎麼開腦洞,大概也想不到緊身褲和手機屏幕的關聯,兩者間的關係只有通過大數據才能發現。

大數據殺熟,用蘋果手機的你中招了嗎?

電商們是怎麼利用大數據的呢?只要你在網上購物,電商就開始收集你的信息,包括你的瀏覽記錄、消費記錄、郵政編碼等等。而新的“指紋識別”技術甚至允許供應商跨多個瀏覽器跟蹤消費者,所以亞馬遜能做到每10分鐘調整一次價格也不奇怪。

亞馬遜對此的解釋是:“我們並沒有在收集消費者的消費偏好,而是在不斷調整出對於消費者儘可能低的價格。”

亞馬遜為能 “保證消費者有最低價格” 真的很用心哦:

去年此時,亞馬遜一口氣要招聘59 位經濟學家!▼

大數據殺熟,用蘋果手機的你中招了嗎?

但亞馬遜前員工創立的數據分析公司對亞馬遜上的一款電視價格追蹤了半年,發現亞馬遜在黑色星期五(美國一年一度打折最厲害的節日)把價值350美金的電視降價到250美元,秒殺所有競爭對手。

但很雞賊的是,亞馬遜在黑色星期五前幾周,悄無聲息地把電視配件HDMI連接線的價格抬了60%!

大數據殺熟,用蘋果手機的你中招了嗎?

因為亞馬遜發現人們對大型家電的價格比較敏感,對電線這種小件的價格相對來說不太敏感,所以稍稍抬高價格,一般人是發現不了的。

看到這裡肯定有人超憤怒:“千人千價”根本就是違法嘛!

事實上,人民日報近日報道過相關文章,稱“大數據殺熟既不道德還違反法律”▼

大數據殺熟,用蘋果手機的你中招了嗎?

但很遺憾,亞馬遜事件根據美國法律,除非商家對顧客的價格歧視是來自其種族、性別、膚色這種受美國憲法保護的特質,其他種類的“價格歧視” (比如根據你的收入、消費記錄)並不違法。而且從經濟效益上講非常合理。

大數據殺熟,用蘋果手機的你中招了嗎?

哎,互聯網原本應該是讓價格透明的地方,卻在豐富數據和商家利潤驅動下,演變成價格最不透明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