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競爭時代,中國企業如何奪回中國市場?

今年來最大的外部事件,莫過於中美貿易戰。美方先後打出500億美元、2000億美元兩張徵稅清單,中國電子、通訊、航天、機械、軟件,乃至很多勞動密集型產業都會遭到衝擊。

“危”的另一面就是“機”。

(一)

這個機遇就是:中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來激活內需,將帶來一個200萬億的“大蛋糕”。

為什麼這麼說?

我們知道,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是:投資、出口、消費。

先看投資。前些年,我們強刺激,到現在中國債務總規模超過200萬億,即便是年利率5%,一年付息就超過10萬億。通過債務擴張,來拉動投資,是走不通了。

大競爭時代,中國企業如何奪回中國市場?

再說出口。看下圖,到2017年,中國對外貿易總額已高達4.1萬億美元,居世界第1。

大競爭時代,中國企業如何奪回中國市場?

雖說,歸根到底是中國人更勤勞,中國生產能力高,才讓中國商品走向了全世界。

可美國等國家卻不這麼看。直接後果,就是爆發中美貿易戰。海關數據,中國對美出口6月增速下降23.8個百分點。可見,出口潛力也基本見頂。

但是,中國要強大,實現民族復興,發展不能止步。

出路就在:消費。

消費潛力也恰恰是十分巨大的。根據國際經驗,中國居民消費支出大約將增長4—7倍,也就是至少超過45萬億美元。目前,還不到10萬億美元。

政策層也在動真格,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在促消費、擴內需。

比如說,個稅起徵點將提高到每月5000元。

大競爭時代,中國企業如何奪回中國市場?

設立子女教育支出、繼續教育、大病醫療支出等專項扣除,目的就是:讓老百姓少繳稅,有錢去消費。

又比如,樓市調控。這些年從一二線大城市到十八線小縣城,房價都在蹭蹭蹭地漲,大部分人被迫背上沉重的房貸,沒錢去消費。今年儘管經濟下行壓力很大,但是中央政府屢次表明態度:房地產調控不放鬆。

(二)

這個時代最大的機遇是內需。但關鍵是,如何抓住擴大內需這個機遇呢?

當前,每個廠家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競爭壓力。

比如,2015年颳起一股“共享單車”風,到今年2月,全國共有77家共享單車廠家,投入2300萬輛共享單車,其中有20餘家倒閉或者停止運營。可以預見,這個“陣亡”名單還會越來越長。

大競爭時代,中國企業如何奪回中國市場?

國內廠家之間“白刃相搏”,還有外企環伺。

洋品牌,憑藉著洋麵孔,以及長期標榜的高品質,也不斷攻城略地。

像2017年汽車品牌銷量排行榜,前3位都是國外品牌。而且,更為重要的是,附加值更高的中高端車市場,外資牢牢佔據著主導權。

大競爭時代,中國企業如何奪回中國市場?

所以,

要從更深層次來看待需求,把握機遇。

拿互聯網時代最成功的一個產品——蘋果——來說。蘋果創始人喬布斯有一句名言:消費者並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直到我們拿出自己的產品,他們就發現,這是我要的東西。

細細品味這句話,怎麼理解?

這道出了,現代商業一個重要的方式:洞察出消費者內心的隱性需求,然後開發出來。

比如,炎炎夏日,消費者首先肯定想到的一杯冰啤酒,而不會去琢磨需要一個什麼樣的東西來冰鎮啤酒。

所以,瑞典工程師布萊頓、孟德斯在1923年發明的電冰箱後,電冰箱已經成為家庭必備電器。

大競爭時代,中國企業如何奪回中國市場?

可是,商業創造就像考試做題,簡單的問題總是被先解答。發明電冰箱、汽車這樣宏大的項目越來越少,更需要的是去像蘋果那樣洞悉消費者內心隱性的需求。

一句話:在這個大競爭時代,抓住擴大內需的重大機遇,核心在於洞察顧客內在的隱性需求,定義需求背後的顧客價值,創建顧客認同的體驗價值。

(三)

幸運的是,有中國企業已經做到了,並且為更多企業探出了路。

而且,就在中國家長最關心的領域:奶粉。

2008年後,不少外資奶粉開始大力搶佔中國市場,其市場佔有率一度從2008年的30%飆漲到了80%,過程中不少品質一貫優良的中國乳企受到了影響。

像來自黑龍江的始建於1962年的飛鶴,位於北緯47°黃金奶源帶(同一緯度還有日本北海道牧場、美國威斯康星州牧場、加拿大阿爾伯達州牧場),有50多年專業乳品製造歷史,是中國最早的奶粉生產企業之一,長期專注於嬰幼兒奶粉的研發和生產製造,完成“2小時生態圈”;採用溼法工藝和母乳化配方,擁有嬰幼兒奶粉最完整的全產業鏈。

大競爭時代,中國企業如何奪回中國市場?

圖:飛鶴乳業的全產業鏈模式

2008年後,飛鶴想了很多辦法,試圖衝出外資奶粉壓制重圍,曾大力宣傳“50餘年安全無事故”、“一貫好奶粉”等,但卻似乎收效甚微,很無奈,也很著急。

在陷入困境幾年後,2015年,飛鶴決定引進“外腦”,藉助外力突破。最終,他們找到由謝偉山、徐廉政及姚榮君聯合創辦的君智競爭戰略諮詢,尋求戰略指引。

大競爭時代,中國企業如何奪回中國市場?

圖:君智諮詢創始合夥人:謝偉山(中)、徐廉政(左)、姚榮君(右)

君智項目團隊花了將近半年時間,深入9個省份,遍訪企業管理層、員工及渠道、顧客。

首先,發現一個問題:中外奶粉企業競爭,硬拼是行不通的。

所謂“硬拼”,就是當時外資奶粉在不少人心目中已形成強大的認知勢能:外資奶粉等於安全奶粉。所以,儘管質量無問題,但中國奶粉企業也去講“安全”,無疑是硬碰硬,不會見效的,父母不買賬。

競爭也存在陰陽兩極,強勢之中會蘊含弱勢。君智協助飛鶴找到了化被動為主動的戰略機會。中外嬰兒成長的曲線是很不一樣的,外國嬰兒成長速度更快。因為西方飲食以牛奶、牛肉為主,人體所需的鈣鐵就很經足,但中國人不一樣,以素食,吃米麵為主,不一樣,所以,中外嬰兒成長過程中微量元素需求就不一樣。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中國人體質與外國人不一樣,中國媽媽們需要一款適合自己寶寶的奶粉。

這個樸實的道理,卻抓住了深埋於父母內心真實的隱性需求。比如,外資奶粉是全球統一配方,不會專門為中國寶寶設計配方;又如,很多在國內銷售的外資奶粉都是利用大包粉進行二次加工,而不是直接在中國用鮮奶做原料;還比如,外資奶粉來到中國,海運要3—6個月,還要經過常年50多度的赤道地區,長途運輸、高溫會導致奶粉溶解,致使奶粉活性發生變化。

“飛鶴奶粉 更適合中國寶寶體質”,這樣一個新的戰略終於應運而生。

大競爭時代,中國企業如何奪回中國市場?

這樣,飛鶴帶頭為整個國產奶粉重新找到競爭機會,迅速突破外資的競爭封鎖。

圍繞“更適合”這個戰略,君智協助飛鶴從運營的方方面面進行了調整:

產品聚焦,提升品牌形象。把握消費升級趨勢,聚焦高端,在行業內率先佈局超高端產品“星飛帆”系列;砍掉最低端“飛慧”系列。

在服務終端,優化視覺呈現,突出“飛鶴更適合”品牌信息;

深化服務體系,推出親子嘉年華、營養教育、MINI秀、媽媽班等行業特色服務。

數年磨一劍,功到自然成。隨著這系列戰略落地,父母真實地體驗到飛鶴的“更適合”。 據悉,現在章子怡家的寶寶也改喝飛鶴奶粉了,很多到美國生小孩的父母也從中國把飛鶴奶粉帶過去,連有些美國醫生也很好奇這個奶粉怎麼這麼神奇。

飛鶴很快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成為國產嬰幼兒奶粉領導者。近兩年嬰幼兒奶粉行業整體呈下滑態勢,但飛鶴在2017年整體銷量增長超60%,高端增長超200%,由行業第7躍居國產第1,躋身嬰幼兒奶粉行業前3。

(四)

中國古話說:一將功成萬骨枯。

但飛鶴的成功,卻引領國產奶粉品牌把“更適合”變為嬰幼兒奶粉品類的最大價值,國產奶粉品牌走向復興,引領著國產奶粉去迎戰外資。

目前,飛鶴正在佈局全球,在黑龍江和吉林建了4個工廠,在加拿大北緯47°多倫多和蒙特利爾中間也建了兩個工廠。和其他境外投資不一樣,飛鶴是帶上了自己的總體設計、配方、工藝等,也就是說,這次是真正帶著自主研發的東西到了加拿大。據悉,加拿大乳業委員會主動找到飛鶴投資時說,在全球看了幾十個國家的乳企後,還是飛鶴最好的、最專業、最先進。

這可能是留給我們中國企業的最大觸動。如何來把握時代機遇,像飛鶴一樣實現自身發展,甚至帶動中國產業在全球範圍內躍升?

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中國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競爭壓力。很多腰包日漸鼓起來的國人還通過海外購買來滿足自己的隱性需求,海量的市場機會被洋品牌奪取。

但這更是一個“最好”的時代,擴大內需,走向世界市場,為中國企業又提供了無盡的發展空間。對中國企業而言,如果懂得洞察消費者隱性需求,並使之顯性化的能力,能夠從洋品牌中奪回部分“失地”,其巨大的市場空間就足以承載中國企業品牌成長的需要。

但對一個企業來說,常常只能二選一,要麼抓住時代機遇成功,否則,極有可能失敗。

在這個競爭日趨激烈的環境下,企業抓住成功的關鍵,其實就在於深挖消費者內在的隱性需求,並率先把它變成消費者認知上的顯性價值,進而通過運營系統,讓這些落地,最終就會產生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對中國企業而言,隱性需求蘊含著巨大的戰略機遇,君智競爭戰略諮詢可謂是協助企業成功抓住戰略機遇的集大成者,短短2年成功幫助16家企業實現強勁增長:

除了飛鶴之外,君智還協助簡一大理石瓷磚制定了“高端大理石瓷磚”競爭戰略,助力簡一成為行業黑馬,高端用戶突破百萬,贏得意大利、法國等62國高端家庭的青睞。

在洞察到消費者更渴望一輛更好的電動車的隱性需求之後,君智協助雅迪制定“更高端的電動車”的戰略,僅僅用1年時間,實現彎道超車,成為業內首家上市企業,並引領整個行業跳出價格戰泥淖,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