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向南:浮雲一別又十年,「南風」再綠齊魯岸?

山東向南:浮雲一別又十年,“南風”再綠齊魯岸?

40年前,改革開放的號角從深圳吹響,“南來的風”掀起了山東經濟波瀾壯闊的奮進史。

40年後,南方依然熱火朝天不捨晝夜,十年前開始落下半拍的山東能汲取怎樣的經驗?

7月5日至8日,4天3省16站,囊括17地市和主要廳局一把手的豪華陣容,山東黨政代表團對廣東、浙江、江蘇進行學習考察。

不帶秘書、沒有隨從,所有人員只攜帶兩份學習材料、筆記本、簡單行李,一邊學習、一邊思考、一邊總結,以低姿態表明學習的誠意。

這是山東摒棄“官本位”的表態嗎?

放下了“官”的架子,面對經常去考察的南方,山東的幹部們,能不能跳出“越學差距越大”的怪圈?

“失去了十年”的山東,能否揮別舊痛,讓“南風”勁吹齊魯?

山東向南:浮雲一別又十年,“南風”再綠齊魯岸?

山東“越學越差” ?

對於山東官員而言,此行的很多地方並不陌生,而且不止去學習過一次,每次來都很震撼,每次都心聲澎湃,問題是為何越學越落後,越學差距越大,豈非怪事?

“浮雲一別後,流水十年間”。

僅僅十年時間,山東與廣東的GDP差距由2008年的5860億擴大到2017年1.72萬億;與江蘇的差距由50億擴大到1.32萬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我省與廣東的差距由2008年的約1350億擴大到2017年的約5200億,與江蘇的差距由約770億擴大到約2100億。

浙江是資源、人口小省,土地貧瘠,“七山一水二分田”,人口不過全國的1%,卻在新舊動能轉換的實踐中脫穎而出。雖然生產總值比山東少了近2萬億,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803億元,緊逼山東的6099億元,超越觸手可及。

面對“標兵漸行漸遠,追兵越來越近”,山東有的幹部納悶,從先進省份學習歸來,制度、做法都學了,為什麼就是不如人;有的幹部感慨,不如別人是發展環境使然,需要系統性改革,自己一家是有心無力;還有的幹部認為,跟先進地區相比,自己做的也不差,很多政策措施還很超前呢。

問題是什麼?其實大家都知道,就是解放思想上邁不開步子,思想觀念上束縛了自己,辦事兒條條框框、瞻前顧後。反應在百姓心裡,就是“官本位”、“營商環境差”、“工作僵化”……

前幾天,山東的黨報《大眾日報》連續6日刊登全省30位黨政一把手的訪談,篇篇都把解放思想論述的頭頭是道。

但革命不是請客吃飯,改革也不是寫寫文章就能完成的。與其在家坐而論道,不如登門虛心學習。

大家如果仔細分析可以發現,這次日常安排之緊張有些不一般,很多老百姓質疑:這樣走馬觀花有什麼作用?

就筆者來看,這次學習其實不是一堂“技術課”,而是一堂“思想課”。看似每一站停留時間很短,但真正的意義在於:

在極短的時間裡,用盡可能多的場景,以頭腦轟炸的方式給幹部們上一堂思想解放的現場課,“炸”開僵化的思維,讓他們真切地感受到別人的發展成果,清楚地看到如火如荼的必追趕超。

思想不改變,我們永遠走不出“越學差距越大”的怪圈!

山東向南:浮雲一別又十年,“南風”再綠齊魯岸?

山東要補的課還有很多

到粵浙蘇取經學習,我們要學習的是什麼?山東要山有山,要海有海,要人有人,要區位有區位,要產業基礎有產業基礎,但在現代經濟中最重要的人才、技術、市場、資本、產業、模式都有所欠缺。

不客氣的來講,山東要補的課還有很多。

這次考察的16站,每一站都是對標創新、改革、轉型“優等生”,每一站都是直面問題尋找差距、樹立學習的靶子。

第一站廣東省琶洲互聯網創新集聚區聚焦創新,吸引了騰訊、阿里巴巴、復星、唯品會等互聯網和科技創新龍頭企業進駐。

山東的那麼多互聯網園區,為何只見名頭不見實質?

第三站深圳前海蛇口自貿片區聚焦改革。僅僅3年時間,這裡就形成了改革創新“前海模式”。

山東有地市這幾年大部制改革力度這麼大,為什麼效果不如人家?

第十三站蘇州工業園區瞄準轉型。早在十幾年前,它們就開始謀劃發展高端高新產業,形成了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納米技術應用等三大特色新興產業。

山東的高新區、開發區數量全國前列,現在還侷限於傳統制造業,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從學習的對象來看,考察團也是不拘一格,既有經濟園區、政府服務大廳,也有研究所、企業、服務平臺。

第五站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第十五站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兩家科研院所都是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將科技成果服務於區域經濟發展。

第六站華為、第十站阿里、第十六站蘇寧,每家企業都是相關領域的龍頭,都是山東企業可望而不可即的夢想。

這些,都是山東必須面對的差距,都是山東必須越過的山丘。

山東向南:浮雲一別又十年,“南風”再綠齊魯岸?

南方發達的“所以然”

往深層次想,說這輪南下考察就是為了學習創新、改革、轉型,起碼只能得60分。看到人家如何先進、如何發達、如何高端,並不是目的。

創新背後的落實,改革背後的擔當,轉型背後的政績觀。

這才是粵浙蘇發達的所以然。

有三個故事正好分享給大家。

第一個故事講的是“落實”。

某次和江蘇幹部聊天,對方很誠懇地說:

山東的幹部來過幾次了,該提供的我們都給了,還有一點,政策一定要落實。

一語點醒夢中人,落實承諾不正是我們最該學的嗎?簡單對比招商引資力度,山東不可謂不大,土地、資金、稅收、配套設施,承諾都很完美。問題是等企業入駐以後,很多承諾並沒有如期到位,需要企業去跑去要,雖說錢不多,但增加了企業的不信任感。

在粵浙蘇,政府承諾的基本百分之百落實,政府沒承諾的也爭取做到。

某家企業入駐時,蘇州工業園已經提供了辦公場所,後來企業還沒提要求時,園區就提前考慮好企業擴產後的需要,協調臨近園區劃撥150畝地。要知道,園區早已“人滿為患”,騰出200㎡都非常困難。這或許是我們在蘇州工業園最該學習的地方。

第二個故事是關於“擔當”。

擔當作為是山東今年的熱詞,前幾天省裡還專門開了“擔當作為好書記”“幹事創業好班子”表彰大會,從側面也反映出,山東當下最缺的就是敢擔當能作為的好乾部。有人評價,南方一些省的幹部遇到新矛盾新問題“向前看”,主動尋找解決辦法;山東干部習慣“向後看”,有沒有現成經驗可用?

反觀江蘇,在建設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時,時任省委書記親自坐鎮,明確指示:

政策要有突破性,尺度可以再大一點,就是要敢闖;做好了就往前推,實在做不好可以退回來,就是要敢試。

山東向南:浮雲一別又十年,“南風”再綠齊魯岸?

第三個故事講的是長遠型的“政績觀”

我們過去總說南方人精明,現在看來是一種大智慧,在發展經濟時要學會算長遠賬、綜合賬,而不是打小算盤。

“放水養魚”才能有更大的收穫。

2015年琶洲開始開發時,20多家企業看中這裡的黃金區位,紛紛找上門來。廣州市長說,如果搞房地產,賣地可立即拿到1000億元。然而廣州市關上了房地產的大門,打開的是高質量發展的大門:在琶洲島打造互聯網創新集聚區,到2025年,可產生5000億元的營業收入、容納10萬人就業。這筆科學發展的經濟賬,人家算的很清楚。

山東向南:浮雲一別又十年,“南風”再綠齊魯岸?

南下的代表團學習歸來了,他們能帶給山東怎樣的改變?

40年前,正是南來的清風吹動了山東發展的一池春水。

40年後,這場南下旋風式學習能否攪起新一輪的活水?

下一個十年,我們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