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二經典學派的前提:供給創造自己的需求

《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二經典學派的前提:供給創造自己的需求

一句話導讀:此文與上面兩篇文章為同一個章節,主要講述了供給會創造自己的需求這一經典學派理論,分析了兩個看上去和無可置疑命題相似的命題,總結經典學派的三個假設,三個假設實質是一個。

《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二經典學派的前提:供給創造自己的需求

供給會自己創造自己的需求

穆勒在《政治經濟學原理》中講述,每個人所用的購買別人的產品,只是他自己所有的產品。字面講,所有賣著必然是買者。一個國家的生產力突然增加一杯,則所有商品的供給量與需求量都會增加一杯,購買力也同時增加一倍。

馬歇爾在《國內價值純理論》中講述,我們常聽說,某個人把自己的所得用掉一部分,儲蓄一部分,但在經濟學學上,大家公認:他所儲蓄下來的一部分所得,也用於購買勞動力和商品,和他花掉的一樣。

皮古教授認為,除了引起摩擦,有沒有貨幣,沒有多大差別。

《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二經典學派的前提:供給創造自己的需求

兩個類似無可置疑命題的命題

1.命題一:產品的售價常常可以抵補其全部成本。命題二:社會各分子在一種生產活動中所得到的所得,其總數恰等於該產物之值。

2.命題一:個人的儲蓄行為必然引起平行的投資行為。命題二:個人財富的淨增量之和,恰好等於社會財富總量的淨增量。

他們誤認為,決定現在不消費與決定留在將來消費之間有一定的聯繫,其實前者和後者決定的動機完全不相同。

《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二經典學派的前提:供給創造自己的需求

隨後將對節儉論(認為節儉是美德,澤及社會)、利率論、失業論、貨幣數量說、國際貿易論(認為自由放任有利無弊)等,進行質疑分析。

經典學派理論依存的三個假定

1.真實工資等於現行就業量的邊際負效用;

2.嚴格意義的不自願失業,並不存在;

3.供給會創造自己的需求。

以上三個假定,是一而三,三而一的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