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藝術作品時,是否應該拋去主流價值觀?

藝刺EYESVIE


這問題問的,直接明著問就行,不然讓人感到很含糊。

你是不是想問“評價藝術作品時,是以市場價值評判它還是以藝術價值評判它”?

現在是個物慾橫流的時代,基本上人們的主流價值觀都脫離不了金錢。這沒什麼不好意思問的,市場價值和藝術價值並不存在很嚴重的衝突!

普通人帶著市場價值的眼光去評判也沒什麼錯,藝術供人欣賞,提供更高的精神享受,但是並不妨礙它同時具備真金白銀的價值,其實市場價值也從側面反應了作品的藝術價值,完全沒有一點市場價值的作品好像還不存在!當然這裡指的是真正的藝術作品!

你帶著藝術價值的眼光去評價藝術作品也沒錯,只不過現在這樣的人已經很少了。人們更加關注它的市場價值,比如說收藏,其實裡面更多的人真正在意的是物品的市場價值,真正喜愛、熱衷的只是鳳毛麟角!

真正的藝術不應該脫離現實太遠,藝術本來就來源於普通生活,目的是給人們欣賞的,脫離了普通群眾,藝術就會失去養分,迅速枯萎。

所以說你帶不帶著所謂的“主流價值觀”去評價它,都無所謂,只要你覺得它好,它就有價值!


萬物皆明


藝嶼EYESVOT |藝術鑑賞

所謂的主流價值觀即符合社會普遍意識形態的價值觀。

每個時代的藝術總會跟那個時代發生某種關係,這種關係其實是和當時的主流意識範疇聯繫在一起的,但並不是說不符合主流價值觀的藝術作品就不是好的藝術作品。

藝術應該是獨立的,更是前衛的。

藝術的價值應該是單純的,本質的,而不應該被其他的因素所幹擾的。

每個人對藝術的理解都不一樣。

就像有的人可能會喜歡古典主義繪畫的理性和自然;有的人更推崇畢加索、米羅之類的抽象大師。

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美麼?作為古典審美的代表,畫中神秘微笑一直令無數藝術愛好者著迷,直到杜尚用鉛筆給這位美人畫上小鬍子。

畫中人神秘的微笑消失殆盡,畫面一下子變得稀奇古怪、荒誕不經。杜尚的創作就是對當時藝術主流價值觀的極大挑戰。

但你絕不能說這不是藝術。

事實上,這幅《帶鬍子的蒙娜麗莎》也成為了杜尚和他的現成品藝術的經典之作。


杜尚《帶鬍子的蒙娜麗莎》

藝術本身就應該是複雜的,具有多面性的和多重解讀的可能。

電影《這個殺手不太冷》中,有人說這的是蘿莉與大叔的愛情,但我更覺得是人性深處對於幸福光明的渴望與追求。

影片中里昂和瑪蒂爾達之間確實產生了親密的關係,但這種關係是否真的是愛情,影片中並沒有實錘。

當瑪蒂爾達說愛上里昂時,里昂驚愕的噴出了牛奶,反問“你沒經歷過戀愛,怎麼能證明這就是愛”;在餐廳裡瑪蒂爾達要親吻里昂時里昂的拒絕。

這些細節的表現正是電影的高明之處——它將人性與倫理道德的底線掌握的剛剛好,符合常理的同時又給觀眾留下了足夠的想象空間。


電影《這個殺手不太冷》

至於朱新建的作品,歷來褒貶不一。

有人說他的畫過於情色和媚俗。但我想說的,藝術中所反映的思想傾向和藝術自身所呈現出的價值本身就是兩件事情。

朱建新筆下的美人,嫵媚,慵懶,羞澀,柔情似水,具有一切美女所共有的特質,但也有一種閒散的趣味。

朱新建《美人圖》系列

他畫的與其說是性慾,不如說是對於性慾的幻想。

這裡套用一句書法家於明詮的評價,他說:“朱新建的畫,最表的一層是情色與媚俗,往下揭一層是瀟灑與率真,再往下揭是頹廢和無奈,一層一層往下揭吧,揭到最後就是淒涼。”

你以為他的作品是色情,只是你沒有看懂背後對循規蹈矩的社會準則的反諷罷了。

朱建新的畫是對中國傳統道德觀的挑戰,他用向來只表現文人意趣的筆墨,肆無忌憚的描繪著一個個媚俗的美人形象,展現了現代社會庸俗的生存感。

(完)

👉藝嶼EYESVOT 藝術鑑賞👈

請賜評❤


藝嶼EYESVOT


如果說藝術作品都是依附於特定時代的主流價值去進行創作,這樣的作品往往成為庸俗的作品,而非真正的藝術品。

一件藝術作品的問世,他更多的是遵循了創作者的內心。比如魏晉時期的書法和文學作品,體現的都是那個時期真正的文人風骨,具體的作品有王羲之雅集酒後寫就的《蘭亭集序》,竹林七賢之一嵇康的《琴賦》等。

魏晉時期,天下紛爭戰亂不止,此時的文人只有依附權貴才能過得更好,併成為當時的主流價值;而一部分文人,為了避開亂世趨炎附勢的苟活,以消極避世的心態,隱居山林,喝酒唱歌,讀書寫詩,為當時的文化界保留了一股清流。

而他們的作品就是與當時的主流價值背道而馳的,但它們卻成為中國歷史上彌足珍貴的藝術珍品,為後人所敬仰。

所以說,我們評價一件藝術作品時,主流價值觀並不是唯一的標準,也要分時代,並不是每一個時代的主流價值觀都是符合藝術審美的需要的。



比如梵高的作品,生前只賣出過一幅,很多都塞在他弟弟家的床底,當時的主流價值觀並不認可梵高作品的價值。

這個事實告訴我們,有時候,有些藝術作品與所謂的主流價值之間,存在的鴻溝就是天才與庸人之間的距離,是藝術創新與因循守舊之間的分歧。

再說說印象主義的代表莫奈,在1875年的法國就引發了一場“審美的戰爭”。當時主宰法國畫壇的仍然是有勢力的官方學院派,他們代表著當時畫壇的主流價值。
莫奈的《印象.日出》



為此,他們對1874年莫奈引入新的技法創作的題為《印象·日出》的油畫,進行了猛烈的攻擊,而歷史的答案卻告訴我們莫奈的畫作開創了一個新的流派——“印象派”。
不論是繪畫的藝術,還是其他文學作品等藝術表現形式,每一次的突破與創新,都伴隨著所謂的主流價值觀代表們的質疑和否定的聲音。

因此,我們認為的主流價值觀,可能因為時代的侷限性,對藝術的發展並不是最好的東西,因為在我看來,藝術更多的是表現創作者的內心,而非迎合所謂的主流價值觀的閹割品。


布穀視界


不知道怎麼就邀請到我了,不過對藝術,每個人都會多少有對藝術的看法,所以斗膽我也來說說吧。

評價藝術作品時,是否應該拋去主流價值觀?

古語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句話尤其適用於藝術欣賞。


藝術欣賞的核心就是美學,審美活動又是一種典型的個體經驗,每個個體在成長的過程中獲得不同的審美觀和審美經驗,而這種個體審美並不可能是完全服從主流價值觀的。

高超的藝術家在藝術創作過程中往往試圖突破已然成熟的帶有主流價值符號的藝術風格,所以,藝術才能創新,否則,純藝術的繪畫流派也就不可能有畢加索的立體派,蒙德里安的抽象派,馬提斯的野獸派,莫奈的印象派……

音樂流派也不會誕生浪漫主義、古典主義、後現代…...

色彩最簡單的赤橙黃綠青藍紫,能說哪個顏色是美的哪個是醜的嗎?

所謂主流價值觀,其實是階段性的在大眾群體被普遍認可的一個類別,但,完全不能左右每個個體的欣賞經驗。


微乒乓


所謂藝術作品分為兩類。一種用人來表演的藝術作品。一種不是用人來表演的作品。用人來表演的藝術作品,其實是引導人們的價值觀念。這樣的作品是不能拋棄主流價值觀的。也就是國家主推的主流價值觀。

比如說用人表演的節目,京劇。京劇裡邊的每一個人都代表著每個人的性格特徵。每個人的性格特徵都十分分明。這樣的藝術主要是讓人們知善惡,明是非,用來追求做人。這是在儒家文化基礎上產生出來的藝術。他的主流價值觀是做人。

解放後的藝術都圍繞著戰爭,圍繞著地主如何壓迫農民,讓窮人應該反抗這樣的思想進行創作。它的主流價值觀的窮人要當家做主。

而現在很多小品,相聲。都圍繞著一個主題就是不管用什麼方法把人逗笑。而現在很多相聲,還有紅極一時的趙本山小品。很火。但是,有一個問題就是為了把人逗笑,利用弱勢群體問題,利用別人的不知羞恥來逗別人笑。這樣的創作主流價值將被淘汰。因為這樣的作品不利於社會的良性循環發展,不利於社會的和諧。

綜上所述,用人表演的藝術不該拋棄當時主流價值觀評價,因為這些作品是人們價值觀的引導者。讓人們就這麼想,這麼認識的。

不是用人來表演的藝術作品,如果說不是為了政治,而是為了純粹的藝術,應該拋棄主流價值觀來評價。

藝術都是想通過自然的東西來表達理性的東西,通過理性的東西來表達人性的東西。來表達人的嚮往與追求。理性的東西就是內在不變的東西。通過這些不變的東西來表達人性的善良,人性的美,人對生活嚮往與熱愛,通過藝術讓人由兇殘變得善良等,通過藝術讓人們更加的熱愛人自身,熱愛大自然。

藝術所要表現的意思,思想各種各樣,但最終都會觸及人的心靈,會觸及人內心最柔軟的部分,來感化人的心靈,使的心靈變得聖潔。

藝術家是超前的,所以他的作品不一定能夠被人理解,被人認知。所以絕不能帶著主流價值觀來評價。比如說梵高的作品,當時沒人認可他的作品,因為超前了。所以更不能帶著主流價值觀來評價。

如果價值觀不一樣,也不能帶著主流價值觀來評價。比如說西方的人體油畫,不能帶著我們做人的主流價值觀來評價。

《校外老師》歡迎關注,留言,寫不同觀點....


校外老師


感謝提問者,這個觀點很新穎。評價藝術作品,是否應該拋棄主流價值觀,言下之意就是不能按照時代的文化價值觀評價。

但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 主流價值觀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體現,比如這目前的主流價值觀,就是在一切以錢為核心的基礎上一路狂奔。在藝術方面呢,就是越露的多,穿的少就是主流價值觀,就能得到好評。否則就是差評。


美學作品是以高尚文明作為內在支撐的,藝術的真正美是在自然真實的基礎之上,需要高尚文明的內在支撐,而不是就披上一層“皇帝的新裝”的人體畫稱之為藝術。

一副優秀的畫作需要在客觀的基礎上,自然地抒發作者以圖言志、以圖寄情、以圖寓理。更多的是體現在作品展示的內容,人文,以及作者的創作思想,表達的方式,色彩不同,人物的刻畫,山水鳥獸以及天地日月之自然美,配以詩詞歌賦,書法等。這樣的作品才是精品,真正經得起時間考驗。




人類歷史上,從來就沒有擺脫過病態審美。過去如此,今天也是如此。不同的時代,對應著不同的瘟疫。吃飽了沒事幹的時候,總得找個話題吧。


崇儒


評價藝術作品,是否應拋棄主流價值觀?答:評價某一幅藝術作品,可以不用主流和非主流的標準,但畫家在他所處的時代,應該儘量和主流價值觀合拍,不然就會被邊緣化,被一時偏見搞得灰頭土臉,如被馬蒂斯和畢加索稱為父親的塞尚,當時他的現代藝術畫和主流藝術不合拍,今天拍賣看他的作品價值連城,可生前他的作品無人問津。(第一張是塞尚《入浴者》)歷史上的許多藝術流 派剛展露頭角時,總受各種輿論打壓。如畫中國山水畫的黃賓虹,今天的《盪口》佳作賣一個億,五十年代他的焦墨山水不被主流審美認可,在榮寶齋只能賣一元一張,而此時的老舍買齊白石的山水要畫四五拾元。(第二張圖是黃賓虹山水)在說西畫,安格爾二十五歲時畫《瓦平松浴女》,那是他喜歡的題材,但當時不是主流,這時的法國主流是人物肖像畫,他只能十幾年大量的畫肖像畫,畫了《安東尼亞夫人》系列,光是我們熟悉的下面第三張圖《穆瓦特西耶夫人》,他就畫了許多張。還有我們現在看到印象派似乎家喻戶曉,是美術教科書裡面的正統,但若 放在當時的背景下,則大不同,在古典寫實流派主導的年代,你玩印象派就是離經叛道,離傳統畫法越 遠,就意味著遭遇的困難越大。印象派誕生之初遭受過許多挖苦和嘲笑,大 家熟悉的莫奈代表作《印象•日出》當時在一次畫展中被記者大加抨擊,記者指責說《印象•日出》模糊地、令人難受地呈現在人們面前,證明了作者的無知 及對美與真實的否定,就是花糊紙也比這幅畫更完整些。面對這樣的詆譭, 莫奈及其他畫家們並沒有退縮,反而順勢將他們的畫派命名為印象主義,來 表達對因循守舊的學院派的抗議,就是抱著這樣一種不向主流低頭,不向權 威屈膝的態度,印象派逐漸發展壯大。這些印象派畫家們往往都有著出色的 繪畫基礎,如果他們老老實實地去畫古典寫實風格的畫,可以舒舒服服地過 一輩子,但是他們選擇了另外一條充滿荊棘的道路。魯迅先生曾說過:這世 間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這群畫家就是為藝術踏出一條條路的 先驅。在我看來,偉大的藝術家和普通畫匠的區別就在於:畫匠是循規蹈矩約順流者,不斷地在做 著穩妥的重複勞動;而藝術家是反叛者,不停地去探索新的道路。反叛往往 是孤獨而又偉大的,孤獨是因為他們前衛叛逆的想法受到主流的打壓,不被 當世的人所理解,偉大則是因為他們改變了人們的思維,為藝術打開了一扇 嶄新的窗戶,如我們五十年代國畫在山水界,大都繼承看“四王”的古舊山水風格,而付抱石,關山月,李可染,錢松嵒,宋文治,何海霞等人,他們踏遍千山萬水,體驗了生活和日新月異的國家變化,他們熱情的描繪了壯麗河山,用舊時的筆墨柔進新的畫風,古為今用詳為中用,畫出了《江山如此多嬌》,形成中國山水新的主流價值觀,然後就一領風騷七十年。這也是李可染的《井崗山》(第八張圖),等山水畫價值連城的原因之一。











長江39563631




這個問題我是這樣看的:

一,什麼是主流價值觀?這個問題歷來是有爭議的。主流價值觀是否全部代表了正確的價值觀?歷來也是有爭議的。




二,單純從藝術的層面講,這個問題就更突出了。比如說,西方繪畫藝術現在似乎是一種主流,自然也體現為一種帶有主導性的主流價值觀。但是,因此就說西方繪畫藝術現在是最好的?我看還是值得商榷的。我想即使是西方最好的藝術家也未必敢講這樣的話。

三,從藝術創作的個體來講,藝術家的思想大多是超前的或者說是前衛的,感情是奔放的,想像力是非常豐富的。真正的藝術家往往是循著藝術的規律去創作和思維,而不是跟著某一時期的所謂的“主流價值觀”去決定自己的創作取向。



四,從古今中外的無數事例可以看出,尤其在繪畫方面,很多的藝術作品在當時並不被人們看好,而是在後世甚至很多年以後才越來越呈現出它的藝術價值。這也說明這些作品在當時並不符合或者不完全符合那時的“主流價值觀”。


世界名畫·魯本斯《三美神》

德國繪畫大師魯本斯筆下的女子大都人高馬大、膀闊腰圓、臀厚腿粗,甚至可以說是“彪悍”。在當時受到主流社會的批評攻擊,魯本斯也成為一個“不受人們喜歡的畫家”。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漸漸發現了魯本斯畫作的巨大藝術價值和思想內涵。

印像派創始人莫奈的《日出》剛發表時,遭到很多人的諷刺挖苦,甚至連“印象派”這個詞也是批評家帶有揶揄地說出來的,不想竟成了一個新畫派的命名。

莫奈《日出》

世界級繪畫大師梵高在世時他的畫作並不被人看好,他一生顛沛流離,窮困潦倒。但是多年以後,梵高的作品閃耀出巨大的光芒。他的《向日葵》在紐約佳士德拍賣行拍出了1億美元的價格。



等等。這樣的例子很多,很多。

由此是不是可以推論,藝術家在創作時並不都是按照“主流價值觀”去選項和“循規蹈距”的,而是按照自己對藝術的理解和追求去進行創造性的勞動。既然很多的藝術作品是“如此”產生的,那麼我們在欣賞藝術作品時,為什麼一定要帶著所謂的“主流價值觀”的“眼睛和嘴巴”去審視去評價呢?


誰憐一燈影


藝術家通過藝術形象所表現出來的他對現實生活及其發展趨向的主流傾向。在階級社會中,各個階級的藝術家從觀察生活,選擇題材到提煉主題、塑造藝術形象,都表現自己對現實生活的態度和評價,反映著一定的階級立場和政治觀點。各個不同的階級、社會領域的觀點、信念、審美趣味在藝術中刻畫,以藝術家的主觀性而言,從階級利益立場出發對現實所作的反映。藝術的階級性是一個歷史形成的範疇,是階級社會中藝術特有的現向。在階級社會中,藝術都表示出滿足於一定階級的功利要求。藝術作品的階級性體現在藝術作家對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描繪。拋去藝術作品的主流就失去了藝術的靈魂,那就不是藝術作品。


黃智637


可以從另外的角度看這個問題:如何評價藝術作品的價值?評價藝術作品價值最重要的標準,就是藝術作品的品質,例如繪畫作品所呈現的藝術高度,內容細節,宏觀佈局,技法,乃至神來之筆都可能讓一副畫作名垂青史。而至於它與時代的關係也很重要,它不應該是時代的附庸品,它應該是源於時代又高於時代,不應該是媚俗之態,範曾的畫作就是最好的例子,幾乎是目前狀況中藝術媚俗的極致。

至於是否要有主流價值觀的反映,也要看是何種主流價值觀,如果主流價值觀是有高的審美追求,不庸俗,不媚俗,乃至錚錚鐵骨,那樣的主流價值觀也是好的藝術作品所擁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