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整治幼兒園:「去小學化」後,孩子應該學什麼?

01

上週末,教育部辦公廳發佈了一個學前教育領域的通知,那就是《關於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讓很多家長為之牽動、糾結。

教育部整治幼兒園:“去小學化”後,孩子應該學什麼?

通知表示:

2018年8月——2019年6月,將通過自查摸排、全面整改和專項督查等方式,促進幼兒園樹立科學保教觀念,落實以遊戲為基本活動,堅決糾正“小學化”傾向,切實提高幼兒園科學保教水平,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通知內容裡大概講到了以下幾點:

第一,嚴禁幼兒園提前教授小學課程內容。

一般幼兒園都會提前教孩子一些漢語拼音、識字、計算、英語等這些本該小學課程內容的,還有包括小學作業測試和考卷,現在都要予以禁止了。

連外面的社會培訓機構也不得以學前班、幼小銜接等名義提前教授小學內容,各地要治理,予以規範。

第二,糾正“小學化”教育方式。

針對現在幼兒園脫離遊戲活動為主,脫離幼兒生活情景,以課堂集中授課方式為主組織安排一日活動;或以機械背誦、記憶、抄寫、計算等方式進行知識技能性強化訓練的行為,要堅決予以糾正。

第三,小學堅持零起點教學。

小學要堅持零起點教學,禁止實施壓縮課時、超前超標教學,以及在招生入學中面向幼兒組織小學內容的知識能力測試,或以幼兒參加有關競賽成績及證書作為招生依據的。

這個通知一出,讓很多家長譁聲一片。教育改革,變動的內容很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這個通知內容既讓很多家長髮愁,也有網友紛紛叫好。

部分人認為:幼兒園就應該有幼兒園的樣子。

教育部整治幼兒園:“去小學化”後,孩子應該學什麼?

教育部整治幼兒園:“去小學化”後,孩子應該學什麼?

教育部整治幼兒園:“去小學化”後,孩子應該學什麼?

也有家長表示擔心:輸在起跑線上了,可咋辦呢?

教育部整治幼兒園:“去小學化”後,孩子應該學什麼?

教育部整治幼兒園:“去小學化”後,孩子應該學什麼?

教育部整治幼兒園:“去小學化”後,孩子應該學什麼?

教育部整治幼兒園:“去小學化”後,孩子應該學什麼?

教育部整治幼兒園:“去小學化”後,孩子應該學什麼?

教育部整治幼兒園:“去小學化”後,孩子應該學什麼?

說實話,這個通知,確實是對於中國目前幼兒園小學化的亂象有所瞭解,並肯下功夫去整改。其目的是很好的,如果真的能給完美地實現,的確能減輕幼兒園孩子的負擔,還給他們一個幸福的童年。

但這份通知,真的能解決幼兒園“小學化”的亂象嗎?

02

有調查顯示,部分小學九成以上新生都在幼兒園階段學習過小學課程;絕大多數民辦幼兒園和部分公辦幼兒園,均普遍開設了"幼小銜接班"、"學前專業班"、"特長班"等,幼兒教育"小學化"已經成為常態。

當各地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的現象愈演愈烈,幼兒園“超前教育”帶給孩子的隱患也在日益明顯:

1、違背了身心發展的規律性,破壞成長規律

幼兒園小學化是把小學的內容提前給孩子學習,而這些內容基本都高於孩子認知、思維、動作發展的水平,這種拔苗助長的方式違背了孩子成長規律,只能有礙於孩子發展。

2、會影響孩子的大腦發育

0—7歲是幼兒大腦神經系統快速發育時期,比較脆弱。這個階段的孩子對自己和周圍事物的控制能力差,注意力難以集中。如果強制孩子學習小學內容,容易損害孩子大腦的生長髮育。

3、扼殺孩子上小學的積極性

幼兒階段就讓孩子學超出認知水平的認字、算術、拼音、外語等孩子不感興趣的,孩子會退縮、失去學習興趣,甚至產生厭學情緒,從而扼殺孩子上學的積極性。

4、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強迫幼兒去學小學生學的知識,超出了孩子的認知水平,孩子學習跟不上,會讓孩子對學習產生無能感和挫敗感。久而久之,孩子會喪失自信心,甚至產生厭學情緒,導致不良人格。

5、奪去了孩子歡樂幸福的童年

孩子的童年應該在遊戲中成長,在遊戲中學習,遊戲中充滿了他們的歡聲笑語,遊戲中瀰漫著他們的成長足跡。對孩子來說,這就是最大的幸福。過度教授超期知識,只會奪走孩子的幸福。

這些危害並不僅僅只是說說而已,記得之前有個新聞,講一個年僅兩歲的小男孩因為要進五星幼兒園,上了好幾個培優班,導致學業壓力過大而出現脫髮、禿頭。

教育部整治幼兒園:“去小學化”後,孩子應該學什麼?

2歲半,本該是最天真無邪,無憂無慮的年紀,他甚至連學習是什麼都沒搞清楚,就因為父母的焦慮,開始面對繁複的課業壓力和升學焦慮。

孩子的童年快不快樂,在很多家長看來,可能真的是不值一提。

近些年,幼兒園小學化的現象越來越受家長的歡迎,他們歡呼“超前教育”,以我身邊的例子為證:

老家堂姐的二娃,今年剛上幼兒園,過年的時候,她曾問我幼兒園的孩子應該看什麼書比較好,我當時就問她:

那二娃在幼兒園能學到什麼呢?

她說,現在幼兒園真的很好,都會有基礎的英語課程,教一些簡單常見的英語單詞,語文課是教基礎的拼音和常用的字,數學課能教孩子從1到100以內的數字和算術,還有體育課......

我聽得不禁頭皮發麻,問她,這不應該是一些小學要學的知識,怎麼幼兒園都提前學了?

堂姐說,那不是很好嗎?一步領先,步步領先。

是啊,父母對於升學的焦慮,對於孩子未來知識的提升、學業成績的提高,總有千百種的擔憂,這是中國教育體系所帶來一種必然的社會現象。

中國教育體系裡,你會發現,孩子小學學的好,能升好的初中,好的初中再努努力,中考就能升個好的高中,而好的高中,很大程度是意味著一個好的大學。

這樣一環套一環的運轉,家長如果打不破這種教育體制的規則限制,例如送孩子出國留學、或者學藝術等等,那麼“焦慮”是所有家長避不開的雷區。

所以,幼兒園“小學化”是所有家長的痛點。他們既清楚孩子成長快樂的重要性,也懂得“超前教育”的危害,但相比孩子的未來,焦慮心態一起,大部分家長還是選擇犧牲孩子的快樂童年。

表面看,幼兒園“小學化”是很多幼兒園自己“搞事”,提前教了小學的內容,但這何嘗不是幼兒園在迎合家長的需要,提高幼兒園的市場。

因此,這次的通知出發點真的很好,但最終可能產生的結果達不到教育部門的預期。

在通知裡,幼兒園不允許公開授課小學課程內容,那塞錢給老師私底下地教學好了;不允許培訓機構教,那就打入地下,搞個黑作坊,也有大把學生,或者聰明點的,搞起“互聯網+”,網上授課也不愁沒人買單。

只要家長還對孩子的成績憂心忡忡,這種“減負令”所謂的完美減負效果就無法達成。

03

上級部門努力想解決幼兒園小學化的問題,這是值得欣喜的事情,但這一紙通知裡的解決方法根本沒有抓到本質上。

犧牲孩子的童年,提前教授小學知識,這樣不好;

強逼孩子接受很多補習,提前感受應試教育的壓力,這樣不好;

這些道理家長們都懂,但就是做不到啊。

如今,中國很多補習亂象的根不在補習機構、學校那邊,而是體系的問題直接滋生了家長的分數焦慮,補習機構與學校,針對家長的市場,能提供解決“憂愁”的辦法,這是所有家長難以拒絕的。

在通知中,一大波“禁止”“糾正”“整治”的內容完全也是治標不治本的,讓幼兒園教育迴歸遊戲活動也是泛泛而談,最重要的是要給所有的幼兒園教師和家長能明白,孩子在幼兒園裡應該學什麼。

3歲到6歲,是孩子開始接觸社會的最初階段,孩子能從幼兒園中能學到什麼是至關重要的一件事 。

我從堂姐那裡已經領教到了中國父母對於教育裡的“有用”看的太重了,語文、數學、英語是有用的課程,可以幫助孩子更好上小學;幼兒園裡的玩樂遊戲、習慣培養都是沒有用的,因為不能加分、不能幫孩子更“優秀”。

“這有什麼用?”是孩子成長裡面臨的最可怕的問題。

我記得有一個故事,講幾十位諾貝爾獎得主聚會之時,有人問一位榮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請問您是在哪裡,學到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

這位科學家平靜地說:“在幼兒園。學到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事要表示歉意;午飯後要休息;要仔細觀察大自然。”

這位科學家出人意料的回答,直接明瞭地講明瞭幼兒園裡,孩子養成良好習慣對他們一生具有決定性意義。

是啊,如果我們把眼光放長遠一點,就能明白,很多孩子哪怕大學畢業了也沒有學到幼兒園裡就該學會的東西,這些包括:良好的習慣,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社交能力,保持熱情的學習能力等等這些“沒用”的。

人生很長,這時候的學的“有用”,也許只是暫時有用,以後可能一生無用;而這時候的無用,會豐富孩子的特質和內在,以後會終身受用。

通知最應該做的,是讓全社會都能明白,孩子成長裡,家長最應該關注的是三觀的明確,是道德的建立,是規則的瞭解,是情感的互動,而不是語文,數學,英語等等實用課程。

“減負”的通知的確需要,但它還不夠明確孩子應該學會什麼,這時候,我們應該明白,幼兒園,不是教的太多,而是孩子的技能樹都點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