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7分考上北大,曾作文“感谢贫穷”:孩子,父母是最应该感谢的

莎士比亚说过:“三代培养不出一个贵族。”

也有另外的一些话:

“寒门难出贵子”

“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这些都非常准确、透彻地概括了一个很现实的道理:贫穷,在很大程度上会限制了一个人的发展。

但最近有一篇著名的文章刷屏朋友圈,据说很多人都被文章的真挚感情落了泪,我特地找出来,仔细琢磨:

707分考上北大,曾作文“感谢贫穷”:孩子,父母是最应该感谢的

文章很长,这里就不原文贴出了,看到文章中,这位女孩深情表白“贫穷”:

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

感谢贫穷,让我领悟到真正的快乐与满足。你让我和玩具、零食和游戏彻底绝缘,却同时让我拥抱了更美好的世界。

感谢贫穷,你让我坚信教育与知识的力量。物质的匮乏带来的不外是两种结果:一个是精神的极度贫瘠,另一个是精神的极度充盈。而我,选择后者。

作者名为王心怡,来自河北枣强县的一个贫困家庭,今年高考,她凭自己的努力考取了707分,并成功拿到了北大的录取通知书。

707分考上北大,曾作文“感谢贫穷”:孩子,父母是最应该感谢的

女孩身处贫困背景,却励志般地考上北大,寒门逆袭,引发了一大波的眼球,很多媒体纷纷转发,并用上原文字眼“感谢贫穷”。

看过女孩的文章,我知道,女孩的原意可能并不是真的要“感谢贫穷”,而是要表明自己在贫苦环境下也能感受到幸福,贫穷苦难的环境磨砺了自己,让自己更优秀。

很感慨女孩的励志故事,但不敢苟同女孩稚嫩的想法。她面对生活时,没有抱怨只有感恩的好心态值得赞赏,但发文感谢“贫穷”确实没有必要。

真的是“贫穷”造就了现在的她吗?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经常听父母说的那些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等等,似乎在很多贫困家庭里,贫穷吃苦的生活真的值得感谢。

但我却认可另外一句话:“苦难是没有意义的,战胜苦难才有。”

707分考上北大,曾作文“感谢贫穷”:孩子,父母是最应该感谢的

同样的道理,在文章里,给“贫穷”歌功颂德是没有意义的,相反贫穷还是万恶之源,是人类历史上一定要消灭的对象。穷给人们带来的罪恶已经太多了。

生活是无法逆转,每个人走的每一步都会影响到未来的自己;贫困,会给生活造成影响和变化,但我相信这种变化更多地是负面和消极的。

没有经历贫穷的艰难,她就会很差吗?不,如果出身在富裕之家,也许她会发展得更好。

所以,无论是情绪表达也好,还是自诩坚强也罢,千万别感谢贫穷——她真正要感谢的,是这一路走来,自己的努力和父母给予的支持。

707分考上北大,曾作文“感谢贫穷”:孩子,父母是最应该感谢的

我一直都觉得,任何先进的教育方式,都比不上父母面对生活时的态度对孩子的影响深刻。

在王心仪的文中,我看到她经常提及了妈妈、弟弟,这些和她血脉相连的亲人正是她有不懈奋斗的动力和根源。

王心仪出身于枣强县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妈妈体弱多病,常年在家照顾患有高血压、哮喘病,生活不能自理的姥爷。

家中还有两个弟弟,大弟弟即将升入高三,小弟弟还没有上小学。一家六口全靠家中的五亩地和爸爸外出做零活补贴家用。

这样的环境下,她写道“班上免不了有几个同学嘲笑我磨坏的鞋子、老气的衣服、奇怪的配搭”。

707分考上北大,曾作文“感谢贫穷”:孩子,父母是最应该感谢的

女孩子生性较为敏感,而一般贫困的女孩更是容易被生活抹去了所有自尊,变得自卑、要强。

在她找妈妈诉苦的时候,她妈妈只是轻声说一句:“不要理他,踏实做事就好。”

正是这平淡的一句话,却无声消弭了王心仪心里所有的委屈和不平,她妈妈始终用自己的态度教她,人,不是走给别人看的,而是做给自己看的。

文中,她还写了自己读初中时的一段经历,她学校离家太远,贫困的家庭也让她不能寄宿在学校,所以,每天她和弟弟都要坐在妈妈的自行车上去县城里的学校。

有一年冬天,雪下得很大,妈妈不能骑车,只能走路来接他们。但她们一路走回来的路上,她和弟弟却一点也不感到辛苦,她一边玩雪,一边还和妈妈聊起今天学到的新知识。

她的开朗自信,一览无余。而且她也写道:“我来自一个普通但对教育与知识充满执念的家庭。母亲说过,这是一条通向更广阔世界的路。”

707分考上北大,曾作文“感谢贫穷”:孩子,父母是最应该感谢的

有人说,父母的眼界和格局,藏着孩子未来二十年后的样子。

在王心怡妈妈身上,我笃实地相信了这句话:

她妈妈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在女儿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她算术背诗的能力,一岁的王心仪就能背诵多首诗词,受到文学的熏陶,长大以后还经常写文章寄给妈妈,妈妈还让她拿去报纸期刊投稿发表……

连王心仪的班主任张秀英也曾这样评价她:“她,乐观开朗,视野开阔,格局很大,绝对不是传统意义上只知道学习的学生。”

这些统统和这位有远见、有见识的智慧妈妈的努力有着莫大的关系。

重视教育,尊重知识,父母面对生活的姿态往往会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最终长成参天大树。

707分考上北大,曾作文“感谢贫穷”:孩子,父母是最应该感谢的

她的乐观、自信全是源自她有一个在贫困却笑对人生的妈妈,妈妈教会她越是艰难的环境越要奋斗追求自己的路,教会她生活再难也不过一笑置之,教会她做自己喜欢的事,往梦想的方向一路前行。

贫穷是她现实里的物质条件,富足却是妈妈赠予她的精神世界,让她一路走得刻苦的是物质,走得不屈不挠、迎难而上的是精神。

好的家庭教育往往更有机会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好的父母也能向孩子传达出正确的人生观。

所以,贫穷不值得感谢,父母给孩子的最好的家庭教育才最值得称颂。

707分考上北大,曾作文“感谢贫穷”:孩子,父母是最应该感谢的

清华大学教授刘瑜说:“有的人脑子里有很多成见,为了捍卫这种成见,他对世界有一种选择性的失明,这样的人就不能用环境为自己开脱了。”

而很多信奉“吃苦教育”的父母就是有这种成见,过度相信贫困刻苦的环境能造就一个人的优秀。

就如我说“贫穷”不值得感谢,不是要批评这位女孩,而是让那些信奉“吃苦教育”的父母明白,贫困的环境从来不是能让孩子成功的真相,富足的精神世界才是。

中国上一代父母,多数都是从贫苦的环境里磨砺过来了,特别是走的颇不容易的家长们很容易就有产生一种念头:“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然后呢,这类家长特别喜欢自作主张地给孩子安排一些所谓的“吃苦教育”,认为孩子没吃过苦,没有像自己一样从那样刻苦的环境的走过来,就很难优秀。

707分考上北大,曾作文“感谢贫穷”:孩子,父母是最应该感谢的

比如说,我认识的一个家长L。

他自小也是农村贫困家庭长大,却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成功地在大城市里混得一个不错的地位,有车有房,事业顺利。

但对孩子的教育上,他就很刻板地认为,当初自己经历的苦难,才是最好的财富,能让自己一路顺畅地走过来。

于是,他给孩子制造了很多刻意的“吃苦教育”:

他自己花钱大手大脚,却基本不给孩子一点儿零花钱,因为他小时候没有;

他自己家务活全部由家政代劳,却要求孩子自力更生做家务活,因为他小时候经常自理家务;

他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孩子想要的任何玩具、礼物,都被他拒绝了,因为他小时候什么都没有。

他总说,人若没有吃过苦,怎么能战胜艰苦。经常动不动地就在孩子说起自己以前的“苦难经历”,让孩子能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

可最终,孩子性格却乖张暴戾,经常和他吵架,离他越来越远。

我想,他最大的问题在于固执成见。以前的他,是囿于家庭条件,全家人不得不吃苦;如今的他,一边做着指挥教育,让孩子动手做家务活,自己却在一旁享受。

吃苦教育的目的很美好,因为若是一味地给孩子娇惯和满足,只会制造更多的“富二代”,让孩子适当的时候吃一些苦头是正确的。

但,父母该关切的是,是孩子在吃苦中,有没有学到我们言传身教,想传递给他们的一些良好价值观和精神力量,让孩子从中得到成长;而不是要孩子跟我们小时候吃一样的苦。

因为,贫穷艰苦的环境可以磨砺或锻炼人,但不一定能使人成功,更重要的是父母给孩子传递的那份爱、陪伴和支持。

707分考上北大,曾作文“感谢贫穷”:孩子,父母是最应该感谢的

诗人北岛在一篇散文中说:“人们总以为自己经历的风暴是唯一的,且自喻为风暴,想把下一代也吹得东摇西晃。”

作为家长,我们不该以过往的经验去绑架孩子,也不去神化“苦难”的力量,毕竟,没有孩子愿意在委屈中变得懂事。

既不要过分给孩子超过自己能力范围的物质条件,也不必刻意让他们体验“吃苦教育”,而是尽自己所能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给予足够多的爱与温暖。

无论富裕还是贫穷,家庭条件、客观环境这些是一出生就决定的事,很多家庭无法改变;但对孩子的三观树立、性格塑造、习惯培养等潜移默化的影响却是由父母决定的。

苦难和挫折这些东西,孩子一生终会遇到的,他们需要的更应该是父母教会他们,在苦难前不低头,披荆斩棘,昂扬向前的乐观积极、顽强拼搏的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