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詩詞—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戰鬥豪情與創作激情(二)

毛澤東詩詞—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戰鬥豪情與創作激情(二)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7.7-1937.7),也稱作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這一時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開展土地革命,反對國民黨恐怖統治的內戰時期。從1927年蔣介石、汪精衛發動反革命政變開始,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結束。

毛澤東這一時期的詩詞以波瀾壯闊的社會革命和社會鬥爭場面為創作題材,以革命家和藝術家的獨特感受,史詩般地再現了中國革命風起雲湧的歷史畫卷;象浪花一樣隨社會革命的浪濤而跳躍,戰鬥豪情與創作激情渾然一體,真實而藝術地反映了中國共產黨這一時期的鬥爭歷程。給大家展現出一幅中國革命戰爭的宏偉畫卷。

讓我們一起,繼續走入毛澤東詩詞的瑰麗世界,領略偉大革命領袖的戰鬥豪情與傑出詩人的創作激情,來一次引人入勝、美不勝收的精神遠足和靈魂的洗禮!

如夢令·元旦

一九三〇年一月

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

毛澤東詩詞—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戰鬥豪情與創作激情(二)

1929年底,在古田會議期間,蔣介石策動了“三省會剿”,向閩西根據地發動進攻,妄圖摧毀閩西革命力量。1930年元旦春節期間,毛澤東率領紅四軍一部分從古田出發,向北經連城以東的古田、寧化、清流、歸化等地,越過武夷山到江西去。在這次行軍途中,毛澤東以“元旦”為題寫下了這首小詞,以此來描述這次進軍的情景。

全詞六句33字,採用細節描寫和白描手法相結合的方法,生動地記錄了紅軍長途行軍的路線、方向和目的,謳歌了紅軍戰士無堅不摧、勝利前進的革命精神。第一、二句寫紅軍戰略轉沿途艱難進軍的情景,寫得尤其美妙,二個字一頓,一連六頓,讀來朗朗上口;第三、四句寫紅軍戰略轉移的方向和目標,以設問引領下文,自問自答;第五、六句寫紅軍到達目的地勝利實現了戰略轉移的情景,“風展紅旗”般的大氣顯示出毛澤東詩詞的一貫特徵。

這首詞是毛澤東的創新。三個地名連在一起,“寧化、清流、歸化”。過去幾十萬首詞中,只有連用兩個的,沒有連用三個的,“山下山下”這是詞牌的規定。在這裡要重複,與上面一個“山下”連在一起,三個“山下”這個重複是有意思的。

《如夢令·元旦》詞看似粗拙,實含匠心,語言簡潔生動,明白曉暢,卻是精於鍛字煉句。用典信手拈來的毛澤東在這首詞裡未用一個典故,所用字也非深奧險僻,而是通俗常見,卻又精簡概括、準確至極;幾種物象之間,並無詞連接,卻又渾然一體,讀起來音韻和諧、暢達,意境開闊、清朗;詞語明白如口語,即使文化程度不高的工農大眾,聽了也容易明白,從而深受鼓舞,力量倍增。

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

一九三〇年二月

漫天皆白,雪裡行軍情更迫。

頭上高山,風捲紅旗過大關。

此行何去,贛江風雪迷漫處。

命令昨頒,十萬工農下吉安。

毛澤東詩詞—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戰鬥豪情與創作激情(二)

減字木蘭花詞牌名,由歐陽柄寫的《木蘭花》詞中”同在木蘭花下醉“句得名,原詞是七言八句,後來一、三、五、七句都減去三字,並調配了韻律,故稱《減字木蘭花》。

1930年2月6日~9日紅四軍、五軍、六軍及贛西特委在吉安縣陂頭召開聯席會議,會議作出了攻打吉安城的決定,並作出相應的戰略部署。據推斷,這首詞作於這次聯席會議之時或之後,回憶了1930年1月中、下旬行軍在廣昌路上的情景。這首詞最早發表在《人民文學》一九六二年五月號。

《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可以看做《如夢令·元旦》的姊妹篇,縱觀全詞,意境壯闊,感情豪放,“行”、“過”、“下”三個動詞的運用,串起了整個事件的開始、經過、結尾。上闋描寫行軍的場面,“漫天皆白”全景展現了惡劣的行軍氣候;下闋回答行軍的任務,“十萬工農下吉安”,一個“下”字,加強了工農武裝力量雷霆萬鈞的氣勢和必勝的信念。詞中雪瀰漫,山險峻,風猛烈,關險要,旗飄揚,領袖的豪情及紅軍將士昂揚的鬥志,寥廓數語,為我們展開了一幅壯麗磅礴的畫面。

蝶戀花·從汀州向長沙

一九三〇年七月

六月天兵徵腐惡,萬丈長纓要把鯤鵬縛。

贛水那邊紅一角,偏師借重黃公略。

百萬工農齊踴躍,席捲江西直搗湘和鄂。

國際悲歌歌一曲,狂飆為我從天落。

毛澤東詩詞—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戰鬥豪情與創作激情(二)

紅三軍團於1930年7月28日攻進長沙,後又在湖南軍閥何鍵十五個團的優勢兵力面前被迫退出。毛澤東赴長沙與彭德懷會合,於9月10日再次進攻長沙。攻城戰中紅軍損失慘重,9月13日毛澤東下令撤圍退軍。退軍時寫下了這首《蝶戀花·從汀州向長沙》。

這首詞詞風十分豪邁,運用了許多比喻,將革命風暴卷席中國得迅猛,工農們非常踴躍進入紅軍隊伍表現得淋漓盡致。同時也讚揚了將領黃公略的勇敢和機智。詞的上闋以虛實相生、正反對比等藝術手法著重敘事而又滲透著熱烈而深沉的情感活動,筆調由雄渾凝重轉而活脫輕靈。下闋作者揮灑酣暢的筆墨,真實描寫與概括如火如荼的工農武裝鬥爭形勢,謳歌了廣大工農群眾革命的熱情和昂揚的鬥志。

《蝶戀花·從汀州向長沙》一詞初稿為《蝶戀花·進軍南昌》,有研究者認為:此詞應是先在馬背上醞釀和低聲哼著,即從7月11日“偏師借重黃公略”起,就開始考慮詞作內容了,但未足稿,直到經過沙溪、藤田、古縣、永豐縣城,住在下西坊三天兩夜,才有充分時間把馬背上的醞釀整理成篇,認為毛澤東很有可能是在永豐縣城下西坊12號“毛主席舊居”填成下列初稿:“六月紅軍徵腐惡,欲打南昌必走汀州過。贛水那邊紅一角,偏師借重黃公略。十萬工農各會合,席捲江西直搗湘和鄂。國際悲歌歌一曲,統治階級餘魂落。”

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

一九三一年春

萬木霜天紅爛漫,天兵怒氣衝霄漢。

霧滿龍岡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

二十萬軍重入贛,風煙滾滾來天半。

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幹,不周山下紅旗亂。

毛澤東詩詞—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戰鬥豪情與創作激情(二)

此詩作於1931年早春,其時正值冬春交替之節令。1930年12月7日蔣介石至南昌部署第一次大“圍剿”以十萬兵力進攻贛南、閩西的紅軍根據地。12月30日紅軍在龍岡伏擊張輝瓚並全殲其十八師,第一次大“圍剿”就此結束。聞聽前方捷報毛主席喜形於色遂在馬背上吟成。

本詩上半闋是毛澤東喜聞龍岡之戰大捷的當晚一氣寫成的,第三句原為“喚起工農千百萬”,而後在次年春,聞知敵人將結集更大兵力作第二次大“圍剿”時,心潮起伏,一氣補寫出整首詩的下半闋。完稿後,毛澤東發現上下兩闋都有“喚起工農千百萬”之句,便將上半闋的第三句改為“霧滿龍岡千嶂暗”。由此可見,此詩上半闋寫作戰的勝利,下半闋卻是再發雄音以表第二次迎戰之決心。

詞中出現了兩組“紅“字詞組:”紅爛漫“”紅旗亂“。以弱勝強、以寡敵眾使毛澤東看到了“紅色”的希望,喜悅之情當難以言表。最後一句用了中國古代神話中“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的氏族首領共工頭觸不周山的故事,意喻紅軍將士最終將推翻蔣家王朝。毛澤東不愧為一位有預見性的詩人,在最艱苦的歲月已看到遙遠的勝利的曙光:在他的詩作中,被喚起的千百萬工農群眾,每一個人都成了使得“天柱折,地維絕”的大英雄,這些大英雄們將與他一道“同心幹”,砸碎黑色鎖鏈,建立紅色政權。

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

一九三一年夏

白雲山頭雲欲立,白雲山下呼聲急。

枯木朽株齊努力,槍林逼,飛將軍自重霄入。

七百里驅十五日,贛水蒼茫閩山碧。

橫掃千軍如卷席,有人泣,為營步步嗟何及。

1931年5月,蔣介石調集二十萬軍隊,開始了第二次大“圍剿”,改為“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戰術,對中央革命根據地步步緊逼。毛澤東親自率軍,採取誘敵深入的戰略方針,以三萬兵力殲敵三萬人,繳獲槍械兩萬餘支,於5月30日勝利粉碎了第二次大“圍剿”。

這首詞寫於1931年夏,第二次反“圍剿”勝利後,先寫戰役將近結束時的白雲山戰鬥,然後倒筆追敘戰役整個過程。上闕重點的描繪了白雲山戰鬥,“槍林逼,飛將軍自重宵入”,歌頌了紅軍戰士英勇頑強的戰鬥精神和戰無不勝的英雄氣概。下闕形象地描繪了工農紅軍長途進擊、連戰皆捷的雄偉氣勢,以無比辛辣的筆調,極為傳神地嘲諷了敵軍,歌頌了勝利,文筆真是搖曳多姿!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會議成員黃修榮:“這首光輝的革命詩篇雖然才62個字,卻以氣吞山河之勢,酣暢淋漓地展現了革命隊伍的英雄氣勢。”

毛澤東詩詞—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戰鬥豪情與創作激情(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