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艳:擂响中国报告文学2018年第一声鼓

余艳:擂响中国报告文学2018年第一声鼓

桑植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是伟大元帅贺龙的故乡,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万里长征出发地,也是湘鄂边、湘鄂西、湘鄂川黔根据地的中心地。八一南昌起义前后,人口不过十万的桑植县,有两万多人当红军,最后活着回来的不足一个连。命运给这片血染的土地留下三千余名红嫂,这些女人唱着凄美的桑植民歌,几乎定格成一个姿势——含悲、抚孤、守望,但她们集结成一个打不垮、冲不散的大后方,支援红军、养育革命。

三尺裹脚用手来扯断,把封建枷锁打得稀巴烂。

快穿上文明鞋,走上革命路,争平等争自由,大步向前!

——桑植民歌《女儿歌》

要当红军不怕杀,哪怕挖眼又板牙,

树树儿砍了桩桩儿在,冬去春来又发芽。

——桑植民歌《要当红军不怕杀》

马桑树儿搭灯台,写封书信与姐带,郎去当兵姐在家……

你一年不来我一年等,你两年不来我两年挨,钥匙不到锁不开。

——桑植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

余艳用一年的时间扎根桑植,走访在世老红军、红军嫂以及他们的后代,挖掘桑植红军嫂感人的故事,最终完成了这部报告文学作品——《守望初心》。书中她刻画了殷成福、余芝姑、戴桂香等一批红军嫂鲜活的形象。她们是女人,是妻子,是母亲,她们送走了丈夫,又送走了儿子,最终只剩下自己。她们把悠长寂寞化作无尽怀念,用痴情坚贞把岁月等老。

余艳:擂响中国报告文学2018年第一声鼓

《守望初心》,余艳 著,中译出版社出版

《守望初心》读者见面会现场

余艳:擂响中国报告文学2018年第一声鼓

3月21日,余艳带着她的《守望初心》走进了我们的“中版好书”系列活动现场,与读者分享了她听到的那些动人故事,以及这部报告文学的创作历程。这部作品中,余艳刻画的湘妹子红军嫂有信念,能抗天抗地,具有大爱。

余艳:擂响中国报告文学2018年第一声鼓

余艳深入光荣院采访当年的历史见证人

守望回家的亲人 一颗不变的初心

余艳:擂响中国报告文学2018年第一声鼓

为什么会定书名为《守望初心》?余艳介绍说,在桑植采访殷成福的故事时,自己被深深的打动了。他们一家八口参加红军队伍,最后就剩下了殷成福自己,于是她开始一个人向北追寻红军,同时还念念不忘找寻丢失的孙子……余艳觉得以殷成福为代表的红军嫂们虽然非常苦,但她们依然坚守一颗不变的初心。带着这颗初心,帽子上顶着红五角星的男人走了,女人们站成了一道守望的风景。

书中描写殷成福找到红军队伍时,是这样说的:

殷成福是被一阵嘹亮的军号声惊醒的,她一蹦而起:这是红军的军号声!太熟悉的军号哟,这就是红二、六军团的号声!她撒开腿就往冒着硝烟的战场上跑。终于看到打扫战场的红军战士,终于找到了在押一队战俘的队伍。

从四川经甘肃到陕西徒步八千余里、历时几个月,殷成福才在陕西富平县叫庄里镇的地方找到了红二、六军团。准确时间是1936年12月。

当殷成福站定村中央,看到了她日思夜想的军旗。她奔过去仰望飘飞的红,久违的庄严让她立刻站直,向军旗敬礼,再使出全身力气喊:

“报告:掉队的红军战士殷成福,归——队!”

余艳:擂响中国报告文学2018年第一声鼓

老年时的殷成福

最大的期盼 就是他们能活着回来

良艮是让余艳印象比较深刻的红军嫂之一。丈夫跟随红军部队走后,她自己带着两个孩子东躲西藏,在深山里,既要躲避敌人的追杀,又要躲避豺狼虎豹的打扰,面对一个又一个的危险,良艮永远将眼前的危险一一排除,再预防下一个。

1949年解放,丈夫还乡,已另娶她人。两人二十年之久没有相见,良艮听他说打仗、说救人、说长征。听着听着,她什么都放下了。丈夫走了,把良艮的儿孙也都带走了。望着他们的背影,良艮心里只有一句话:“活着就好,活着回来儿孙才享福。”

屋空了,人孤了,良艮只能喝酒。像从前对影浊酒、流泪浅唱了几日,慢慢加进来一些寡姐妹,大家就一起喝。她们是想劝良艮想开些,更是想重温她们共同年轻时的激情岁月,还是羡慕良艮是她们中最幸运的,她的孩子还有个活着的——爹。

余艳:擂响中国报告文学2018年第一声鼓

包谷地旁的红二代,她的母亲当年曾为红军种粮

书里还有更多红嫂的感人故事,小编这里就不再剧透。《守望初心》这部作品的思想性和价值性要求最终落脚在革命的“初心”上、落在“守望初心”上。其实讲的就是革命者对革命理想的追求与信仰的坚定性。

正如余艳所说:她要为这一片血染的土地讴歌,要为这些红军嫂讴歌,她想要让这些平民的英雄诗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今天能和平的生活,追根溯源都是因为那个年代她们的牺牲。

余艳:擂响中国报告文学2018年第一声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