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周邊有哪些民族?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周邊有哪些民族?

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最動亂的時期之一,但也是各民族大遷徙,大流動,大融合的時期。各個諸侯國在中原大地上相互攻伐與兼併,而周邊的其他民族也趁勢崛起,甚至形成了“南蠻北狄相互交侵,暴虐中國”的局面。那麼當時中原王朝周邊都有哪些民族呢?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周邊有哪些民族?

中國古代的民族觀與我們現在的觀念是迥異的。大禹治水成功之後,制九州,列五服。《禹貢》中說:“五百里甸服,百麗賦納總,二百里納銍,三百里納秸服,四百里慄,五百里米。五百里侯服,百里採,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諸侯。五百里綏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奮武衛。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蠻,二百里流。”以王畿為中心,向外一次劃分出“甸服”,“侯服”,“綏服”,“要服”和“荒服”。然後又以中原為中心,將各個方向的其他民族分別劃分為“東夷”,“西戎”,“南蠻”,“北狄”。“蠻夷戎狄”並非是四個民族,而是對四個方位的各個民族的統稱。

東夷,為中原王朝以東各個部落的稱呼。古時東夷主要有九種,分別是:畎夷,於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主要分佈在黃河下游地區和淮水地區。西周時期是周王朝的主要勁敵,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大部分東夷部落都被中原文化同化,或者被齊魯楚吳等國兼併,夷夏間的差別也在不斷消失。

西戎,是中原王朝對西方各民族的稱呼。戎族部落也分為許多種,有山戎,犬戎,陰戎,義渠,樓煩,林胡等。西周後期,春秋前期,戎族的實力十分強盛,其中犬戎部落攻入了鎬京,殺死了周幽王,迫使周王朝東遷洛陽。秦國,晉國也不斷受到西戎各部落的侵襲。但經過了長期的攻伐戰爭,義渠,大荔等部落相繼被秦國吞併,林胡,樓煩也被後來的趙國兼併,西戎的勢力逐漸衰落下去被後來的羌族部落取代。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周邊有哪些民族?

戰爭

南蠻,是中原王朝對南方個部落的稱呼。長江中游地區的被稱為荊蠻,長江中上游有庸,濮,巴,蜀等部落,長江下游的被稱為百越。在長期的兼併戰爭中,庸,濮,被楚國吞併,巴,蜀等國被秦楚瓜分,長江下游的百越一部分被楚國滅亡,一部分成為了楚國的附庸國。

北狄,是中原王朝對北方各民族的稱呼。北狄部落眾多,勢力較強的主要有:赤狄,白狄和長狄,主要分佈在陝西,山西和河北等地。北狄強盛時期曾一度到達中原腹地,後來赤狄被晉國擊敗,一蹶不振,白狄也在長期戰爭中被迫東遷,後來在河北地區建立了中山國,在戰國時被趙國吞併。

不管是“東夷”“西戎”還是“南蠻”“北狄”,都與中原各個諸侯有密切的聯繫,也參與中原的爭霸和兼併戰爭。各民族在歷史的變遷不斷的融合,最終成為了華夏民族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