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一般都吃什麼肉?

浦昕強


按歷史發展進程,分三個階段來看古人都吃什麼肉。

首先確定人類是雜食動物,能吃的都吃,蛋白質主要從其他動物的肉裡得到。所以,人類從來都吃魚吃肉。


第一個階段是遠古時期,遠到不知多少年。原始人依靠捕魚打獵吃到肉,那階段,打到什麼吃什麼,沒有挑選,還茹毛飲血。

第二個階段是從先秦到隋唐的封建時期。這期間,人們有了個人財產,有了交換,有了市場買賣,於是有了野生動物的馴養,最早定型的是“六畜”:馬牛羊雞犬豕,隨後更多,有了六畜、六獸、六禽。

這個階段,吃肉有很多的規矩,不能隨便的想吃就吃。最早沿襲祭祀活動,祭祀用的六畜、五犧、三牲,完事後大家當場吃掉。然後形成規矩:天子通吃,牛羊豬肉都要。諸侯吃牛肉,大夫吃豬肉,士吃魚,老百姓吃菜。這是先秦時期的事,相當於現代的法律法規。為了確保什麼等級的人吃什麼肉,還對肉的獲取制訂了嚴格的制度:諸侯不許殺牛,大夫不許殺羊,士不許殺豬狗,庶人不許吃肉。

那時候還有了生產力的保護法令,即便你貴為一方諸侯,也不能隨便殺牛吃肉。到了漢代,更為嚴厲,朝廷明文規定,不準殺牛,違者償命。然後各個朝代沿襲下來,耕牛不能吃,除非生老病死。

第三個階段應該是開始於宋朝。前兩個階段可以看出,吃肉都是當官和讀書人的事,老百姓幹看著吃不到,只能吃六畜以外的肉。到宋朝就變了,那是個最富裕的朝代,儘管牛肉還沒開禁,其他的羊肉豬肉都放開了,尤其是豬肉,好養多產,老百姓才有了口福。特別是在蘇東坡等名流影響下,豬肉得到迅速普及,養豬業得到大的發展。

早年吃肉的規矩影響到現在。頭三名第一位的是牛肉,最貴,第二位的是羊肉,吃者最普遍,一碗羊肉湯喝了好幾千年,至今津津有味。第三位是豬肉。


普濟


中國在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上,3000多年裡多食用牛羊肉為主。豬肉只是到了清朝才開始成為主流。

中國上古時期就有“其畜宜六擾”的記載,《左傳》第一次提出“六畜”概念。人們熟知的“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中的“六畜”是指馬、牛、羊、豬、狗、雞。其中的馬不是用來吃的,主要是騎乘,其他都是以提供肉食為主的家養動物。

但因為生產力低下,中國古代對吃肉有限制。周朝規定:天子食牛;諸侯食羊,每月初一食牛;大夫食豬、犬,每月初一食羊。祭祀或天子宴會時,大夫食牛。明確提出來:“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

也就是說,能吃到肉的都有權有勢的人,這些人也被稱為“肉食者”。普通百姓粗糧淡飯,除了重要節日之外,連“珍”這樣稍好點兒的東西也不準吃。孟子曾描繪過這樣的“王道樂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人到70歲能吃上肉就很幸福了!

中國人上千年來的理想就是——特麼能吃上肉就行,所以你看“家”這個字是怎麼造出來的,屋裡養著豬就是家,豬是幹啥用的?吃!



春秋後期,牛成為耕種主要勞力,隨意宰殺耕牛、偷牛盜牛是死罪,“牛,稼穡之資,禁人屠宰”,甚至皇帝也不能隨心所欲吃牛肉。為什麼《水滸》中常用“小二,給我切二斤牛肉”的場景來描寫梁山好漢,那其為傳遞和暗喻一種造反精神:我也要和皇帝一樣,能隨便吃牛肉……

春漢時期,中國人的肉食以羊肉為主、豬肉為輔。“羊”大為“美”,“羊在六畜主給膳”,羊在“六畜”中主要價值就是用來吃的,而“東南少羊而多魚,故字以‘魚’、‘羊’為‘鮮’。”因為東南地區羊少,人們多吃魚,魚和羊在同煮才能叫“鮮”。同時,“羊吉萬歲,子孫自貴”,羊也代表吉祥,能吃上羊肉才算有福之人。


為此中國人曾在上千年裡主要吃羊肉,這源自魏晉兩朝。當時“文人雅士”喝了酒、露著大肚子清談豬肉“腥臊之氣”。《周禮》曾說豬肉“腥、臊不能食”。 這裡的“腥”指豬肉中星星點點的“米粒”(現在常說的“痘豬肉”),古人無法理解吃“米粒”後得囊蟲病的原因,所以認為不能吃;“臊”特指“豕膏臭也”,就是豬油有臭味、肉質加工不當有尿臊味。

羊和羊肉,則在壓倒性佔據著食肉的主流。尤其是趙宋一朝,“御廚止用羊肉”是皇室御宴的規定,做飯做菜只用羊肉!記住哈,用別的肉捱揍!

中國食用羊肉的鼎勝時期是元朝。蒙古族是出身於草原大漠的遊牧民族,長年爭戰下飼養家畜更是無稽之談,他們入關後,強化了中國人食羊肉的傳統習慣!

只是到了明清兩代,尤其是滿清入關後,豬肉才鹹魚大翻身,一舉成為中國人的主要肉食。

原來有二:

1、中國農耕文明長期自給自足,而牛羊養殖成本高,週期長,要佔大量耕地植草種樹,這對長期吃不上肉的百姓來說實在太過痛苦。加之明清兩代,特別是清朝“康乾盛世”之後人口超過3億,中國成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佔世界總人口的2/5,比明朝時增長2倍,百姓食肉需求幾何式增長,更高效、低成本的養殖業也呼之欲出。

2、於是,豬被選中了!人吃剩下的殘湯剩飯就能養活它,養殖週期短,出肉率又快又高,成本低極了。豬的全身都是寶,沒有不能吃的地方,連糞便也能用來漚肥種地。而且,豬的繁育能力逆天,隨隨便便就下仔十幾頭。

對於滿足人口大國的食肉需求來說,豬肉無疑是最佳選擇,沒有之一,是唯一!因此,中國人食豬肉的習俗從清朝時被固化,一直延續至今


指動濟南


與很多人認知的相反,羊肉在很長時間裡都佔據著我國肉類最尊貴的位置,那時的王公貴族多以羊肉為主要肉食,幾乎不吃豬肉。豬肉,直到清朝,才成為上至貴族下至平民的主要肉食。

總的來說,中國古代的肉食狀況是禁止隨便吃牛肉,羊肉為尊,雞鴨魚豬次之。

一、禁止隨意殺牛,吃牛肉往往代表造反

首先,中國古代一般是禁吃牛肉的,比如漢朝、唐朝和宋朝,都曾明令禁止食用牛肉,商鞅時規定,凡是擅自殺牛吃牛肉的,都要判重刑,不僅吃牛肉是罪過,將牛養瘦也要入獄。在漢初,更是規定,凡擅自殺牛吃牛肉者,處以極刑。

至於為什麼,因為我國長期都是農業社會,耕牛是最主要的生產工具,因此,殺牛就代表對生產工具的浪費,代表對糧食的不珍惜,因此,誰要敢沒事殺牛吃牛肉,那都是要抓住判刑的。

古人吃牛肉,只有兩種情況,一是牛死了,將其吃掉。二是造反的時候宰牛吃牛,以表示自己的謀反之心。比如說唐朝初年劉黑闥等人就公然殺牛吃牛肉,隨後便揭竿而起,開始反抗唐朝。在小說《水滸傳》中,梁山好漢們也是動不動牛肉十斤,大快朵頤,而在宋朝,是禁吃牛肉的,梁山好漢吃牛肉的行為就是向宋朝造反。

(水滸傳裡梁山好漢吃牛肉的行為在宋朝形同謀逆)

直到元朝以後,吃牛肉才被放開,牛肉才日漸進入了民間和上層。

二、羊肉為尊,肉食中的貴族

與我們認知的相反,在宋朝,羊肉並不是遊牧民族的主要肉食,而反而是中原貴族的主要肉食。在我們一般的印象中,遊牧民族似乎能經常吃到羊肉,但事實並非如此。羊肉,在遊牧民族中也是隻有貴族才能享用的美味。

對於遊牧民族來說,大群的羊對草場的消耗量極為驚人,草場能夠供養的羊並不足以讓所有牧民填飽肚子,而當大災之年來臨,草場嚴重匱乏時,遊牧民族更會先把草場留給馬匹,而不是羊。

(烤羊腿對大部分牧民來說,是遙不可及的)

依照當時的記載,蒙古人在遷徙時會不斷捕捉周圍的小動物,歐洲傳教士記載蒙古人甚至會把老鼠甚至人肉作為肉食來源。而成吉思汗小時候也經常用捕魚的方式來給家人提供肉食,吃羊,對於普通的牧民來說,完全是遙不可及的事。對於普通牧民來講,他們的主要食物時各種奶製品和各種小動物的肉,而非尊貴的羊。

相比蒙古人,宋朝的狀況反而好很多,宋朝上層的主要肉食,非羊肉莫屬,史料記載,宋真宗是御廚每天宰羊350只,仁宗時要280只。神宗時雖然開始吃豬肉,但非常之少,當時記載御廚一年消耗羊肉43萬4463斤4兩,而豬肉只用掉4131斤,還不及羊肉的零頭。

由於上層愛吃羊肉,宋朝民間也上行下效,無論婚喪嫁娶,中秀才舉人,凡是重大事件,都要做羊肉來慶祝。

此外,羊肉還象徵著一種地位。比如罪官就是不能吃羊肉的,當年被罷黜的蘇軾,就只能吃別人剩下的羊骨頭解饞。

三、豬肉,後期之秀,清朝起開始成為主流

在宋朝時,上層習慣吃羊肉,民間也上行下效,因此豬肉的地位十分尷尬,往往是窮人不得以的選擇。但是到了金朝,由於女真人以漁獵為生,一直以豬肉為主,所以豬肉第一次開始登上大雅之堂。

(白煮肉是清代祭祀的最高等級食物)

到了明朝,豬肉開始初步流行,並開始進入皇家食譜。《明宮史》記到皇家食譜中開始出現豬灌腸、燒豬肉、豬肉包子等食物。但是在明朝,牛羊肉依然是主流,養豬的人還是不多,比如萬曆二十年,一斤豬肉的價格高達0.02兩,一斤羊肉則只要0.015兩。雖然養羊的成本比豬高,但由於大家還是不認可豬肉,所以依然養的人很少,固豬肉還是很貴。

(豬肉成為主流相當之晚)

豬肉真正崛起是清代,由於滿族的祖先女真人是漁獵民族,滿族同樣喜歡吃豬肉,以豬肉為上。清朝祭祀典禮最隆重的儀式就是吃白煮豬肉。豬肉逐漸成為中國上下共同的肉食主流。比如當時的美食家袁牧就說:“豬用最多,可稱廣大教主”,在他的《隨園食單》中,有關豬肉的菜多達43道,位列榜首。

我們如今以豬肉為主要肉食的習慣,恰恰不是我國長期的傳統,而反而是清代以來,至多隻有400年的習慣。在古代,我國的民眾還是以羊肉為第一肉食的。


沉思的托克維爾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容易的告訴你,古代的中國人:幾乎不吃肉。

中國古代的肉,主要是牛肉、豬肉、羊肉、家禽、魚肉。

其中,牛肉就別做夢了,在絕大部分朝廷,殺牛都是重罪。

豬肉,在宋代之前很少有人吃,有錢人更是不碰。一是古代閹割技術不行,豬肉有異味,另外就是根據中醫理論吃豬肉對身體不好,是所謂低級食物。

羊肉,古代養羊需要牧場,這樣羊肉才好吃。但中國北方牧場多控制在少數民族手中,所以普通老百姓吃羊肉很難,羊肉屬於高檔食品。

水滸中,酒保說了一句我們只有羊肉,就被李逵差點打了。為什麼呢?因為羊肉是高級肉,李逵覺得酒保詢問是瞧不起他,認為他吃不起這種肉。而宋江用羊肉招待李逵,也是一種厚待的意思。

魚肉很好,可惜除了魚米之鄉以外,鮮魚不能長時間保存,做成魚乾又需要寶貴的食鹽,所以吃的仍然不多。

那麼說來說去,也就是吃家禽相對多一些。但養雞養鴨都需要飼料。即便所謂的走地雞,也不可能單純在外面吃小蟲,不然很難迅速長肉。而養雞需要的飼料,也不算少,一隻大雞一天需要為1兩。養雞都是養一群,這樣養到大也會用不少飼料!所以,養雞養鴨只能在豐收的年份才能養殖。

但中國古代荒年很多,所以更多時候老百姓不會養這些東西,寧可先吃飽肚子。

所以,中國古人以素食為主,吃肉是很少的。

對於水滸好漢來說,最爽的生活就是大碗喝酒大塊吃肉了,因為老百姓吃肉不容易。


薩沙


六畜:馬、牛、羊、豬、狗、雞的肉是古人最常食用的肉。這其中,牛肉、豬肉、狗肉則吃得比較少。

因為牛能耕田的緣故,不少朝代都禁止宰殺耕牛,私自宰殺耕牛要被問罪,老病的牛經過查驗才能放寬屠宰。蘇東坡很喜歡吃豬肉,但是在宋代,人們更愛好羊肉,以至於豬肉“富者不肯食,貧者不解煮”。聯想一下古代的養豬環境,也不難理解。狗肉雖能大補,但是也被認為容易致病,故而不怎麼出現在飯桌上。鄭板橋有一則趣聞軼事,不知真假,裡面提到其好吃狗肉。富商大賈向其求畫,即使奉上千金也沒戲。向他求畫的販夫走卒往往烹製狗肉奉上則可獲得小幅。因此有富商偽裝成雅士,事先烹製好狗肉,以琴音誘其進入院子,聲稱同為狗肉愛好者,以此騙取畫作。

《隨息居飲食譜》中提到的肉類則更加豐富,但是其中有一些很可能是紙上談兵。比如,野豬肉、豪豬肉、虎肉、豹肉、熊肉等猛獸的肉類尚有辦法獲得,牙口好的人可以挑戰一下,現代也有引入野豬馴化改良的品種,味道據說不錯。羚羊肉、山羊肉、鹿肉、麂肉、獐肉、狸肉 、獾肉、狼肉、兔肉、水獺肉、蝟肉非要吃也能捕獲,但是象肉一項未免太過匪夷所思。大象即使能夠乖乖任人宰殺,皮也很難割開,更不要說吃肉。不過,書中還寫到了不少動物內臟的烹調方法,看起來倒是有可行性,成品應該味道不差。

除了這些之外,蛇肉、貓肉、鼠肉、孔雀肉等比較古怪的肉類在古代也有人食用,但不知記載真假。蛇肉味道比較像雞肉,不太難入口。貓肉則味道不佳,但是據說因其性寒,可洩積熱,故而鐵匠很喜歡吃。孔雀肉則被古人認為有解藥的功能。(圖片源自網絡,侵刪)


太常吸貓


古人吃肉,有一種特別的習慣,【三國史】載,待貴客,非殺妻不為敬。可見當時大盛此風,【三國正史】載,劉備大業未成,常奔走於亂世風雨中,一日,獵戶劉安,夜幕之間,偶遇劉備,備有美名,安知備為貴人也,時家境貧寒,無有招待之物,安喚妻,禮之於備,二人遂歸內堂。劉安無力待客,夫妻為難,安曰:欲殺之待客,願否?妻雙目含淚,引頸受死。劉備食之,肉鮮湯美,曰:它日不忘小鮮肉。備天明登程,不見劉安妻,問之,安曰:昨夜殺之待君。劉備聞之,羞愧難當。後劉備說於曹操,操賞劉安千金。其實小鮮肉是劉備的版權,以前是專指殺之待客之人肉。當時以人肉待客就如今天的大餐,處處可見,不足為奇,【三國志 ,待客列傳】有詳細記載。三餐不缺人肉。

【本草綱目】亦有詳載,人肉去疾延壽。食人肉之風,唐朝猶盛,【唐史錄】載,李世民為秦王時,喜食人肉,為帝后,副宰相姜同爭厭僧弘道,曾上奏李世民,食佛僧可延年益壽,至此,唐朝大開殺戒,開始殺僧,吃唐僧肉可以長生不老,就是根據唐朝當時的風俗謠傳的,【唐宮秘史】載,唐僧獻己肉七斤六兩,李世民食之,贊其忠心,遂封御帝。唐僧為不讓此風繼續,騙李世民,去西天取不老經。唐僧告訴李世民不殺僧,才能取來真經,李世民信之。

古人食肉,講究頗多,土豪貴族,以食人肉而增其身價,孔子說:不知肉味,就是去學生顏回家作客,顏回家貧,殺雞待之,孔子不吃,顏回無妻,自己骨瘦如柴,無肉可取,心有餘力不足,孔子敗興而歸,再不到顏家作客。饅頭蘸人血吃,可以治病,近代作品也有記載。封建社會是人吃人的社會,專家學者也都認可的,可見古人以吃人肉為尋常事。


白這個顏色


關於古人吃什麼肉的問題,非常有意思。《國語·楚語下》中說:“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魚炙,庶人食菜。”這段話裡等級分明,規定什麼層次的人吃什麼東西,普通老百姓連吃肉的資格都沒有,只能吃菜,所以古人稱當官的為“肉食者”。

不過牛在古代屬於重要的生產資料,一般不能宰殺,只有自然死亡或者病死的牛才能食用。以漢代為例,漢律對殺牛的懲罰十分嚴厲,犯禁者格殺勿論,要給耕牛償命。在這種情況下,一般人不會以身試法,古代小說裡那些江湖好漢動輒就讓店小二切二斤牛肉的豪邁之舉應該都是虛構的。

牛肉被禁,所以羊肉便成為皇家宮廷和達官貴人的主要食物,宋真宗時期御廚每天宰羊350只,仁宗時宰羊280只,後來豬肉逐漸普及,吃羊肉的習慣才慢慢更改,宋英宗時期每天殺羊減至40只。

古人一般不吃豬肉,吃豬肉的習慣源於北宋文人蘇東坡,蘇東坡發明了著名的東坡肉,並戲作《食豬肉詩》,這樣才讓豬肉的名聲逐漸好轉。蘇軾的詩是這樣的:“黃州好豬肉,價賤入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早來吃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明清時期,豬肉已成為宮廷常用肉,《明宮記》中就有明代宮廷燒豬肉、豬灌腸、豬肉包子的食譜記載;到了清代,滿人入關,將吃豬肉的習慣帶入中原,豬肉被宮廷和民間廣為應用,成為漢族、滿族的主要肉食之一,清代美食家和文人袁枚在《隨園食單》中稱其為“廣大教主”。雖然如此,豬肉的地位仍不及牛羊肉,1840年,欽差大臣琦善招待英國人,主要食譜有牛20頭、羊200只、雞鴨若干、雞蛋1000餘隻,沒有豬肉當的記載。

在古代,鹿肉是極為名貴的飲食,清道光年間,道光帝賜食林則徐,其中就有鹿肉。林則徐對此非常感激,專門在日記裡記下此事,並在家中設香案敬頌皇帝恩德。由此可見鹿肉的珍貴,也可看出自奉甚儉的道光帝對林則徐的重視。


民國年間那些事


古代這個範圍有點大,從三皇五帝開始,涵蓋了幾千年,而在這些年中,由於社會發展不同和政權更替,古人在肉類的攝取上還是有很大變化的。

所以,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宋朝人的肉類吧!

提起宋朝,給人的印象就是有錢,由於工商業和農業技術的發展。宋朝與以往任何一個朝代相比都顯得有活力。而飲食方面也更充足,具體到吃上更是琳琅滿目。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翻翻《東京夢華錄》上面對小吃的介紹,保準讓你禁不住流口水!

宋朝時期對肉類的需求量極大,當時主要以豬、羊肉為主,同時不同地區也有自己的特色肉食。

在東京,豬有進城的專用通道

宋朝的時候,人們對豬肉的消耗極大,僅東京汴梁每天就要消費1萬多頭豬。為了保證豬肉的供應,當時在汴梁城,有專門為生豬入城開的城門,叫做南薰門。這個城門只允許生豬和趕豬人通過,而其他人和車輛不能從此門進出!

作為奢侈品的羊肉

除了豬肉之外,羊肉當時也很受歡迎,但大多數是有錢人和貴族消費。因為宋朝境內羊的產量很低,所以供不應求,價格極貴。

據說在宋高宗時期,一斤羊肉的價格高達900錢,而當時普通老百姓的收入也不過每天100錢,一斤羊肉等於普通人9天的工資,確實算的上奢侈品。所以,老百姓只有在重要節日的時候才會買點解解饞。

地方特色肉食

各地由於環境不同,在肉類的攝取上也不盡相同。比如武昌人愛吃魚乾,杭州人愛吃青蛙,廣西人愛吃蟒蛇!

總之,到了宋朝時期,由於社會發展,老百姓在肉類的攝取上還是比較多的。除了一些偏遠地區,大多數人都能經常吃到肉,所以有人說那時候東京汴梁一個看城門的小兵,都比同時期的歐洲封建主生活水平高。


歷史風暴


有網絡熱文竟然宣稱中國古人不吃肉,真敢說,就不知有沒有真敢信的?

一個不吃肉只吃草的民族,能在幾千年的歷史風雲中,驅趕走一波又一波只吃肉不吃草的遊牧民族?能打敗一個又一個以肉食為主的強悍的少數民族?稍微動動腦筋,也不會有這種結論吧?

原始社會,逮著啥吃啥,人肉都吃,啥肉不吃?

只要有歷史知識的人都知道,從原始社會開始,原始部落的人每天主要工作不就是打獵嗎?不就是逮著啥吃啥嗎?那不就是以吃肉為主嗎?而且原始社會初期,部落之間的戰爭,原始人把戰爭看的和打獵是一樣的,主要的就是的目的就是搶人,搶人幹嘛 和逮動物一樣,為了吃肉,吃不完的,養著當奴隸,這就是奴隸的來源。後來,有些逮著的動物一時吃不了,聰明的人養著養著不就有了畜牧業?畜牧業時的古人養的那些豬呀、狗呀、羊呀、牛呀、馬呀、雞呀……不是為了吃肉,難道是為了當寵物?在中國歷史傳說的三皇五帝中,燧人氏鑽木取火,“鑽燧取火,以化腥臊”,火的發現,讓人食肉更放心了。


奴隸社會,啥肉都吃,牛肉為貴

到了奴隸制社會,肉還是每餐必備。當然,等級社會,奴隸有沒有食肉的資格,還真不好說。貴族不用說,平民是肯定要吃肉的。

史書記載,每到重大禮儀活動,比如祭祀社稷這樣的活動,天子用太牢,就是在鼎裡放上牛羊豬。

諸侯用少牢,就是在鼎裡放上羊豬。可見,牛羊豬是常吃的肉,而牛肉更高貴一些。

史書記載商末周初人姜子牙出世時,家道中落,不得已幹起了宰牛賣肉的行當。歷史文獻中這樣記載“太公望年七十,屠牛朝歌,賣食棘津”。七十歲的姜子牙宰牛賣肉,應該不是賣給奴隸主貴族,而是是賣給平民的。有需求就有市場,可見那時人們吃肉也是個常態,牛肉也不是貴族的專利。

再後一點,《庖丁解牛》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吧?那個叫丁的大廚為什麼把殺牛的技藝練的那麼出神入化,除了愛思考,就是殺的牛多。

孟子也說“君子遠庖廚”,因為庖廚充滿了殺戮和血腥。由此可見,奴隸主貴族是經常吃肉的。正因為如此,人們也把貴族叫“肉食者”。

中央集權社會,啥肉都吃。

秦漢時期,有幾個出身低微的名人,出名前的職業很有意思。秦末漢初的大將軍樊噲,是個殺狗賣肉的,可見那時社會底層的老百姓,吃狗肉是個常態。鴻門宴中,樊噲闖帳,項羽賞賜他一個生豬前腿。東漢末年的大將軍何進,成為國舅之前是個殺羊賣肉的。和他同時期的大家都很熟悉張飛,是個殺豬賣肉的。這說明,狗肉,豬肉,羊肉,是那個時期老百姓們常吃的肉。

除此之外,山珍野味,逮著啥,照樣吃啥。《三國演義》中,曹操不是吃到鹿肉,趕快給關羽送一塊嗎?說明鹿肉和現在一樣,也是一個稀罕物。

唐宋元明清時期,社會經濟得到極大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吃肉還是以牛羊肉,豬肉為主。小動物肉雞鴨魚肉,狗肉有啥吃啥。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鄉下的老朋友殺了只雞,就可以請客吃飯了,可見鄉里人的樸實。

《水滸傳》裡的好漢們下館子最常要的就是二斤牛肉。有時也吃羊肉。魯智深在五臺山時,下山偷吃了狗肉,喝多了酒,回去撒酒瘋,把廟門的柱子打斷了。

有人說農耕文化禁止宰牛,因為牛是勞動力,這個說法是不錯的,但是不準宰牛並不禁止吃牛肉呀。不準宰牛和不許吃牛肉那是兩碼事。如果耕牛很多,勤勞的牛死後,對人的最後貢獻就是它的肉了。但這也造成了牛的身價的提高,牛肉的地位尊貴。

北宋的蘇東坡,是個美食家,也就是個吃貨。東坡肘子,東坡肉,東坡雞……蘇東坡說,人們輕視豬肉是因為不會做,做得不好吃。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我覺得還是因為豬肉太普遍了。物以稀為貴,養一頭豬,即使在古代,殺出五六十斤,甚至七八十斤淨肉不成問題,一頭羊,即使在現代,最多也不過四五十斤而已。牛因為不許宰殺,牛肉就更稀罕。

有一種肉,我要特別提一下,那就是狗肉。狗是原始人最早馴養的動物之一,也是古人常吃的肉之一。只是到了宋徽宗時期,有一個諂媚的傢伙,因宋徽宗屬狗,建議禁吃狗肉,昏庸的宋徽宗竟然同意了,因此有一段時間狗肉是禁食的。但民間愛吃狗肉的人,恐怕還是照吃不誤。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這才有了“掛羊頭賣狗肉”的說法。



狗肉也算是古人常吃的肉之一,歷史悠久。

總之,原始時期,人們早早馴化的動物,從古到今都是人們常吃的肉食。

有人臆想中國古代農耕社會,老百姓只知種地,吃糧食,不吃肉。其實完全不是這樣的。曹操刺殺董卓失敗,逃跑時碰到住在鄉間老朋友呂伯奢,呂伯奢讓兒子們殺豬宰羊招待曹操。可見那時普通百姓,家家幾乎都養豬養羊的。這種情況,即使到了幾十年前的中國鄉村,都是一樣的。誰家的小院裡沒有喂幾隻雞,養一兩頭豬?好一點的,養幾頭羊,餵養一頭牛,才有農家氣息。農耕社會,吃肉也是自給自足的。



煙花三月09


眾人拾柴火焰高,我是東北總叨叨。

古人一般都吃一下幾種肉:

1、狗肉。《刺客列傳》說聶政,“家貧,客遊以為狗屠”。





2、羊肉。《元和郡縣圖志》說“在縣西北三十里許原下,其水鹹苦,羊飲之,肥而美。”








3、豬肉。《春渚紀聞》“秀州東城居民韋十二者,於其莊居豢豕數百”。

蘇軾《豬肉頌》“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4、鹿肉。




5、馬肉,驢肉,牛肉。






6、雞,鴨,鵝類肉。












7、魚蝦肉。







8、其他不常見的天上飛的地下跑的,水裡遊的,是肉就行,不挑。






由於古代沒有啥動物保護法,所以能捉到啥吃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