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一般都吃什么肉?

浦昕强


按历史发展进程,分三个阶段来看古人都吃什么肉。

首先确定人类是杂食动物,能吃的都吃,蛋白质主要从其他动物的肉里得到。所以,人类从来都吃鱼吃肉。


第一个阶段是远古时期,远到不知多少年。原始人依靠捕鱼打猎吃到肉,那阶段,打到什么吃什么,没有挑选,还茹毛饮血。

第二个阶段是从先秦到隋唐的封建时期。这期间,人们有了个人财产,有了交换,有了市场买卖,于是有了野生动物的驯养,最早定型的是“六畜”:马牛羊鸡犬豕,随后更多,有了六畜、六兽、六禽。

这个阶段,吃肉有很多的规矩,不能随便的想吃就吃。最早沿袭祭祀活动,祭祀用的六畜、五牺、三牲,完事后大家当场吃掉。然后形成规矩:天子通吃,牛羊猪肉都要。诸侯吃牛肉,大夫吃猪肉,士吃鱼,老百姓吃菜。这是先秦时期的事,相当于现代的法律法规。为了确保什么等级的人吃什么肉,还对肉的获取制订了严格的制度:诸侯不许杀牛,大夫不许杀羊,士不许杀猪狗,庶人不许吃肉。

那时候还有了生产力的保护法令,即便你贵为一方诸侯,也不能随便杀牛吃肉。到了汉代,更为严厉,朝廷明文规定,不准杀牛,违者偿命。然后各个朝代沿袭下来,耕牛不能吃,除非生老病死。

第三个阶段应该是开始于宋朝。前两个阶段可以看出,吃肉都是当官和读书人的事,老百姓干看着吃不到,只能吃六畜以外的肉。到宋朝就变了,那是个最富裕的朝代,尽管牛肉还没开禁,其他的羊肉猪肉都放开了,尤其是猪肉,好养多产,老百姓才有了口福。特别是在苏东坡等名流影响下,猪肉得到迅速普及,养猪业得到大的发展。

早年吃肉的规矩影响到现在。头三名第一位的是牛肉,最贵,第二位的是羊肉,吃者最普遍,一碗羊肉汤喝了好几千年,至今津津有味。第三位是猪肉。


普济


中国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3000多年里多食用牛羊肉为主。猪肉只是到了清朝才开始成为主流。

中国上古时期就有“其畜宜六扰”的记载,《左传》第一次提出“六畜”概念。人们熟知的“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中的“六畜”是指马、牛、羊、猪、狗、鸡。其中的马不是用来吃的,主要是骑乘,其他都是以提供肉食为主的家养动物。

但因为生产力低下,中国古代对吃肉有限制。周朝规定:天子食牛;诸侯食羊,每月初一食牛;大夫食猪、犬,每月初一食羊。祭祀或天子宴会时,大夫食牛。明确提出来:“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

也就是说,能吃到肉的都有权有势的人,这些人也被称为“肉食者”。普通百姓粗粮淡饭,除了重要节日之外,连“珍”这样稍好点儿的东西也不准吃。孟子曾描绘过这样的“王道乐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人到70岁能吃上肉就很幸福了!

中国人上千年来的理想就是——特么能吃上肉就行,所以你看“家”这个字是怎么造出来的,屋里养着猪就是家,猪是干啥用的?吃!



春秋后期,牛成为耕种主要劳力,随意宰杀耕牛、偷牛盗牛是死罪,“牛,稼穑之资,禁人屠宰”,甚至皇帝也不能随心所欲吃牛肉。为什么《水浒》中常用“小二,给我切二斤牛肉”的场景来描写梁山好汉,那其为传递和暗喻一种造反精神:我也要和皇帝一样,能随便吃牛肉……

春汉时期,中国人的肉食以羊肉为主、猪肉为辅。“羊”大为“美”,“羊在六畜主给膳”,羊在“六畜”中主要价值就是用来吃的,而“东南少羊而多鱼,故字以‘鱼’、‘羊’为‘鲜’。”因为东南地区羊少,人们多吃鱼,鱼和羊在同煮才能叫“鲜”。同时,“羊吉万岁,子孙自贵”,羊也代表吉祥,能吃上羊肉才算有福之人。


为此中国人曾在上千年里主要吃羊肉,这源自魏晋两朝。当时“文人雅士”喝了酒、露着大肚子清谈猪肉“腥臊之气”。《周礼》曾说猪肉“腥、臊不能食”。 这里的“腥”指猪肉中星星点点的“米粒”(现在常说的“痘猪肉”),古人无法理解吃“米粒”后得囊虫病的原因,所以认为不能吃;“臊”特指“豕膏臭也”,就是猪油有臭味、肉质加工不当有尿臊味。

羊和羊肉,则在压倒性占据着食肉的主流。尤其是赵宋一朝,“御厨止用羊肉”是皇室御宴的规定,做饭做菜只用羊肉!记住哈,用别的肉挨揍!

中国食用羊肉的鼎胜时期是元朝。蒙古族是出身于草原大漠的游牧民族,长年争战下饲养家畜更是无稽之谈,他们入关后,强化了中国人食羊肉的传统习惯!

只是到了明清两代,尤其是满清入关后,猪肉才咸鱼大翻身,一举成为中国人的主要肉食。

原来有二:

1、中国农耕文明长期自给自足,而牛羊养殖成本高,周期长,要占大量耕地植草种树,这对长期吃不上肉的百姓来说实在太过痛苦。加之明清两代,特别是清朝“康乾盛世”之后人口超过3亿,中国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占世界总人口的2/5,比明朝时增长2倍,百姓食肉需求几何式增长,更高效、低成本的养殖业也呼之欲出。

2、于是,猪被选中了!人吃剩下的残汤剩饭就能养活它,养殖周期短,出肉率又快又高,成本低极了。猪的全身都是宝,没有不能吃的地方,连粪便也能用来沤肥种地。而且,猪的繁育能力逆天,随随便便就下仔十几头。

对于满足人口大国的食肉需求来说,猪肉无疑是最佳选择,没有之一,是唯一!因此,中国人食猪肉的习俗从清朝时被固化,一直延续至今


指动济南


与很多人认知的相反,羊肉在很长时间里都占据着我国肉类最尊贵的位置,那时的王公贵族多以羊肉为主要肉食,几乎不吃猪肉。猪肉,直到清朝,才成为上至贵族下至平民的主要肉食。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肉食状况是禁止随便吃牛肉,羊肉为尊,鸡鸭鱼猪次之。

一、禁止随意杀牛,吃牛肉往往代表造反

首先,中国古代一般是禁吃牛肉的,比如汉朝、唐朝和宋朝,都曾明令禁止食用牛肉,商鞅时规定,凡是擅自杀牛吃牛肉的,都要判重刑,不仅吃牛肉是罪过,将牛养瘦也要入狱。在汉初,更是规定,凡擅自杀牛吃牛肉者,处以极刑。

至于为什么,因为我国长期都是农业社会,耕牛是最主要的生产工具,因此,杀牛就代表对生产工具的浪费,代表对粮食的不珍惜,因此,谁要敢没事杀牛吃牛肉,那都是要抓住判刑的。

古人吃牛肉,只有两种情况,一是牛死了,将其吃掉。二是造反的时候宰牛吃牛,以表示自己的谋反之心。比如说唐朝初年刘黑闼等人就公然杀牛吃牛肉,随后便揭竿而起,开始反抗唐朝。在小说《水浒传》中,梁山好汉们也是动不动牛肉十斤,大快朵颐,而在宋朝,是禁吃牛肉的,梁山好汉吃牛肉的行为就是向宋朝造反。

(水浒传里梁山好汉吃牛肉的行为在宋朝形同谋逆)

直到元朝以后,吃牛肉才被放开,牛肉才日渐进入了民间和上层。

二、羊肉为尊,肉食中的贵族

与我们认知的相反,在宋朝,羊肉并不是游牧民族的主要肉食,而反而是中原贵族的主要肉食。在我们一般的印象中,游牧民族似乎能经常吃到羊肉,但事实并非如此。羊肉,在游牧民族中也是只有贵族才能享用的美味。

对于游牧民族来说,大群的羊对草场的消耗量极为惊人,草场能够供养的羊并不足以让所有牧民填饱肚子,而当大灾之年来临,草场严重匮乏时,游牧民族更会先把草场留给马匹,而不是羊。

(烤羊腿对大部分牧民来说,是遥不可及的)

依照当时的记载,蒙古人在迁徙时会不断捕捉周围的小动物,欧洲传教士记载蒙古人甚至会把老鼠甚至人肉作为肉食来源。而成吉思汗小时候也经常用捕鱼的方式来给家人提供肉食,吃羊,对于普通的牧民来说,完全是遥不可及的事。对于普通牧民来讲,他们的主要食物时各种奶制品和各种小动物的肉,而非尊贵的羊。

相比蒙古人,宋朝的状况反而好很多,宋朝上层的主要肉食,非羊肉莫属,史料记载,宋真宗是御厨每天宰羊350只,仁宗时要280只。神宗时虽然开始吃猪肉,但非常之少,当时记载御厨一年消耗羊肉43万4463斤4两,而猪肉只用掉4131斤,还不及羊肉的零头。

由于上层爱吃羊肉,宋朝民间也上行下效,无论婚丧嫁娶,中秀才举人,凡是重大事件,都要做羊肉来庆祝。

此外,羊肉还象征着一种地位。比如罪官就是不能吃羊肉的,当年被罢黜的苏轼,就只能吃别人剩下的羊骨头解馋。

三、猪肉,后期之秀,清朝起开始成为主流

在宋朝时,上层习惯吃羊肉,民间也上行下效,因此猪肉的地位十分尴尬,往往是穷人不得以的选择。但是到了金朝,由于女真人以渔猎为生,一直以猪肉为主,所以猪肉第一次开始登上大雅之堂。

(白煮肉是清代祭祀的最高等级食物)

到了明朝,猪肉开始初步流行,并开始进入皇家食谱。《明宫史》记到皇家食谱中开始出现猪灌肠、烧猪肉、猪肉包子等食物。但是在明朝,牛羊肉依然是主流,养猪的人还是不多,比如万历二十年,一斤猪肉的价格高达0.02两,一斤羊肉则只要0.015两。虽然养羊的成本比猪高,但由于大家还是不认可猪肉,所以依然养的人很少,固猪肉还是很贵。

(猪肉成为主流相当之晚)

猪肉真正崛起是清代,由于满族的祖先女真人是渔猎民族,满族同样喜欢吃猪肉,以猪肉为上。清朝祭祀典礼最隆重的仪式就是吃白煮猪肉。猪肉逐渐成为中国上下共同的肉食主流。比如当时的美食家袁牧就说:“猪用最多,可称广大教主”,在他的《随园食单》中,有关猪肉的菜多达43道,位列榜首。

我们如今以猪肉为主要肉食的习惯,恰恰不是我国长期的传统,而反而是清代以来,至多只有400年的习惯。在古代,我国的民众还是以羊肉为第一肉食的。


沉思的托克维尔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容易的告诉你,古代的中国人:几乎不吃肉。

中国古代的肉,主要是牛肉、猪肉、羊肉、家禽、鱼肉。

其中,牛肉就别做梦了,在绝大部分朝廷,杀牛都是重罪。

猪肉,在宋代之前很少有人吃,有钱人更是不碰。一是古代阉割技术不行,猪肉有异味,另外就是根据中医理论吃猪肉对身体不好,是所谓低级食物。

羊肉,古代养羊需要牧场,这样羊肉才好吃。但中国北方牧场多控制在少数民族手中,所以普通老百姓吃羊肉很难,羊肉属于高档食品。

水浒中,酒保说了一句我们只有羊肉,就被李逵差点打了。为什么呢?因为羊肉是高级肉,李逵觉得酒保询问是瞧不起他,认为他吃不起这种肉。而宋江用羊肉招待李逵,也是一种厚待的意思。

鱼肉很好,可惜除了鱼米之乡以外,鲜鱼不能长时间保存,做成鱼干又需要宝贵的食盐,所以吃的仍然不多。

那么说来说去,也就是吃家禽相对多一些。但养鸡养鸭都需要饲料。即便所谓的走地鸡,也不可能单纯在外面吃小虫,不然很难迅速长肉。而养鸡需要的饲料,也不算少,一只大鸡一天需要为1两。养鸡都是养一群,这样养到大也会用不少饲料!所以,养鸡养鸭只能在丰收的年份才能养殖。

但中国古代荒年很多,所以更多时候老百姓不会养这些东西,宁可先吃饱肚子。

所以,中国古人以素食为主,吃肉是很少的。

对于水浒好汉来说,最爽的生活就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了,因为老百姓吃肉不容易。


萨沙


六畜:马、牛、羊、猪、狗、鸡的肉是古人最常食用的肉。这其中,牛肉、猪肉、狗肉则吃得比较少。

因为牛能耕田的缘故,不少朝代都禁止宰杀耕牛,私自宰杀耕牛要被问罪,老病的牛经过查验才能放宽屠宰。苏东坡很喜欢吃猪肉,但是在宋代,人们更爱好羊肉,以至于猪肉“富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联想一下古代的养猪环境,也不难理解。狗肉虽能大补,但是也被认为容易致病,故而不怎么出现在饭桌上。郑板桥有一则趣闻轶事,不知真假,里面提到其好吃狗肉。富商大贾向其求画,即使奉上千金也没戏。向他求画的贩夫走卒往往烹制狗肉奉上则可获得小幅。因此有富商伪装成雅士,事先烹制好狗肉,以琴音诱其进入院子,声称同为狗肉爱好者,以此骗取画作。

《随息居饮食谱》中提到的肉类则更加丰富,但是其中有一些很可能是纸上谈兵。比如,野猪肉、豪猪肉、虎肉、豹肉、熊肉等猛兽的肉类尚有办法获得,牙口好的人可以挑战一下,现代也有引入野猪驯化改良的品种,味道据说不错。羚羊肉、山羊肉、鹿肉、麂肉、獐肉、狸肉 、獾肉、狼肉、兔肉、水獭肉、猬肉非要吃也能捕获,但是象肉一项未免太过匪夷所思。大象即使能够乖乖任人宰杀,皮也很难割开,更不要说吃肉。不过,书中还写到了不少动物内脏的烹调方法,看起来倒是有可行性,成品应该味道不差。

除了这些之外,蛇肉、猫肉、鼠肉、孔雀肉等比较古怪的肉类在古代也有人食用,但不知记载真假。蛇肉味道比较像鸡肉,不太难入口。猫肉则味道不佳,但是据说因其性寒,可泄积热,故而铁匠很喜欢吃。孔雀肉则被古人认为有解药的功能。(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太常吸猫


古人吃肉,有一种特别的习惯,【三国史】载,待贵客,非杀妻不为敬。可见当时大盛此风,【三国正史】载,刘备大业未成,常奔走于乱世风雨中,一日,猎户刘安,夜幕之间,偶遇刘备,备有美名,安知备为贵人也,时家境贫寒,无有招待之物,安唤妻,礼之于备,二人遂归内堂。刘安无力待客,夫妻为难,安曰:欲杀之待客,愿否?妻双目含泪,引颈受死。刘备食之,肉鲜汤美,曰:它日不忘小鲜肉。备天明登程,不见刘安妻,问之,安曰:昨夜杀之待君。刘备闻之,羞愧难当。后刘备说于曹操,操赏刘安千金。其实小鲜肉是刘备的版权,以前是专指杀之待客之人肉。当时以人肉待客就如今天的大餐,处处可见,不足为奇,【三国志 ,待客列传】有详细记载。三餐不缺人肉。

【本草纲目】亦有详载,人肉去疾延寿。食人肉之风,唐朝犹盛,【唐史录】载,李世民为秦王时,喜食人肉,为帝后,副宰相姜同争厌僧弘道,曾上奏李世民,食佛僧可延年益寿,至此,唐朝大开杀戒,开始杀僧,吃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就是根据唐朝当时的风俗谣传的,【唐宫秘史】载,唐僧献己肉七斤六两,李世民食之,赞其忠心,遂封御帝。唐僧为不让此风继续,骗李世民,去西天取不老经。唐僧告诉李世民不杀僧,才能取来真经,李世民信之。

古人食肉,讲究颇多,土豪贵族,以食人肉而增其身价,孔子说:不知肉味,就是去学生颜回家作客,颜回家贫,杀鸡待之,孔子不吃,颜回无妻,自己骨瘦如柴,无肉可取,心有余力不足,孔子败兴而归,再不到颜家作客。馒头蘸人血吃,可以治病,近代作品也有记载。封建社会是人吃人的社会,专家学者也都认可的,可见古人以吃人肉为寻常事。


白这个颜色


关于古人吃什么肉的问题,非常有意思。《国语·楚语下》中说:“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这段话里等级分明,规定什么层次的人吃什么东西,普通老百姓连吃肉的资格都没有,只能吃菜,所以古人称当官的为“肉食者”。

不过牛在古代属于重要的生产资料,一般不能宰杀,只有自然死亡或者病死的牛才能食用。以汉代为例,汉律对杀牛的惩罚十分严厉,犯禁者格杀勿论,要给耕牛偿命。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人不会以身试法,古代小说里那些江湖好汉动辄就让店小二切二斤牛肉的豪迈之举应该都是虚构的。

牛肉被禁,所以羊肉便成为皇家宫廷和达官贵人的主要食物,宋真宗时期御厨每天宰羊350只,仁宗时宰羊280只,后来猪肉逐渐普及,吃羊肉的习惯才慢慢更改,宋英宗时期每天杀羊减至40只。

古人一般不吃猪肉,吃猪肉的习惯源于北宋文人苏东坡,苏东坡发明了著名的东坡肉,并戏作《食猪肉诗》,这样才让猪肉的名声逐渐好转。苏轼的诗是这样的:“黄州好猪肉,价贱入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早来吃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明清时期,猪肉已成为宫廷常用肉,《明宫记》中就有明代宫廷烧猪肉、猪灌肠、猪肉包子的食谱记载;到了清代,满人入关,将吃猪肉的习惯带入中原,猪肉被宫廷和民间广为应用,成为汉族、满族的主要肉食之一,清代美食家和文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称其为“广大教主”。虽然如此,猪肉的地位仍不及牛羊肉,1840年,钦差大臣琦善招待英国人,主要食谱有牛20头、羊200只、鸡鸭若干、鸡蛋1000余只,没有猪肉当的记载。

在古代,鹿肉是极为名贵的饮食,清道光年间,道光帝赐食林则徐,其中就有鹿肉。林则徐对此非常感激,专门在日记里记下此事,并在家中设香案敬颂皇帝恩德。由此可见鹿肉的珍贵,也可看出自奉甚俭的道光帝对林则徐的重视。


民国年间那些事


古代这个范围有点大,从三皇五帝开始,涵盖了几千年,而在这些年中,由于社会发展不同和政权更替,古人在肉类的摄取上还是有很大变化的。

所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宋朝人的肉类吧!

提起宋朝,给人的印象就是有钱,由于工商业和农业技术的发展。宋朝与以往任何一个朝代相比都显得有活力。而饮食方面也更充足,具体到吃上更是琳琅满目。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翻《东京梦华录》上面对小吃的介绍,保准让你禁不住流口水!

宋朝时期对肉类的需求量极大,当时主要以猪、羊肉为主,同时不同地区也有自己的特色肉食。

在东京,猪有进城的专用通道

宋朝的时候,人们对猪肉的消耗极大,仅东京汴梁每天就要消费1万多头猪。为了保证猪肉的供应,当时在汴梁城,有专门为生猪入城开的城门,叫做南薰门。这个城门只允许生猪和赶猪人通过,而其他人和车辆不能从此门进出!

作为奢侈品的羊肉

除了猪肉之外,羊肉当时也很受欢迎,但大多数是有钱人和贵族消费。因为宋朝境内羊的产量很低,所以供不应求,价格极贵。

据说在宋高宗时期,一斤羊肉的价格高达900钱,而当时普通老百姓的收入也不过每天100钱,一斤羊肉等于普通人9天的工资,确实算的上奢侈品。所以,老百姓只有在重要节日的时候才会买点解解馋。

地方特色肉食

各地由于环境不同,在肉类的摄取上也不尽相同。比如武昌人爱吃鱼干,杭州人爱吃青蛙,广西人爱吃蟒蛇!

总之,到了宋朝时期,由于社会发展,老百姓在肉类的摄取上还是比较多的。除了一些偏远地区,大多数人都能经常吃到肉,所以有人说那时候东京汴梁一个看城门的小兵,都比同时期的欧洲封建主生活水平高。


历史风暴


有网络热文竟然宣称中国古人不吃肉,真敢说,就不知有没有真敢信的?

一个不吃肉只吃草的民族,能在几千年的历史风云中,驱赶走一波又一波只吃肉不吃草的游牧民族?能打败一个又一个以肉食为主的强悍的少数民族?稍微动动脑筋,也不会有这种结论吧?

原始社会,逮着啥吃啥,人肉都吃,啥肉不吃?

只要有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从原始社会开始,原始部落的人每天主要工作不就是打猎吗?不就是逮着啥吃啥吗?那不就是以吃肉为主吗?而且原始社会初期,部落之间的战争,原始人把战争看的和打猎是一样的,主要的就是的目的就是抢人,抢人干嘛 和逮动物一样,为了吃肉,吃不完的,养着当奴隶,这就是奴隶的来源。后来,有些逮着的动物一时吃不了,聪明的人养着养着不就有了畜牧业?畜牧业时的古人养的那些猪呀、狗呀、羊呀、牛呀、马呀、鸡呀……不是为了吃肉,难道是为了当宠物?在中国历史传说的三皇五帝中,燧人氏钻木取火,“钻燧取火,以化腥臊”,火的发现,让人食肉更放心了。


奴隶社会,啥肉都吃,牛肉为贵

到了奴隶制社会,肉还是每餐必备。当然,等级社会,奴隶有没有食肉的资格,还真不好说。贵族不用说,平民是肯定要吃肉的。

史书记载,每到重大礼仪活动,比如祭祀社稷这样的活动,天子用太牢,就是在鼎里放上牛羊猪。

诸侯用少牢,就是在鼎里放上羊猪。可见,牛羊猪是常吃的肉,而牛肉更高贵一些。

史书记载商末周初人姜子牙出世时,家道中落,不得已干起了宰牛卖肉的行当。历史文献中这样记载“太公望年七十,屠牛朝歌,卖食棘津”。七十岁的姜子牙宰牛卖肉,应该不是卖给奴隶主贵族,而是是卖给平民的。有需求就有市场,可见那时人们吃肉也是个常态,牛肉也不是贵族的专利。

再后一点,《庖丁解牛》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吧?那个叫丁的大厨为什么把杀牛的技艺练的那么出神入化,除了爱思考,就是杀的牛多。

孟子也说“君子远庖厨”,因为庖厨充满了杀戮和血腥。由此可见,奴隶主贵族是经常吃肉的。正因为如此,人们也把贵族叫“肉食者”。

中央集权社会,啥肉都吃。

秦汉时期,有几个出身低微的名人,出名前的职业很有意思。秦末汉初的大将军樊哙,是个杀狗卖肉的,可见那时社会底层的老百姓,吃狗肉是个常态。鸿门宴中,樊哙闯帐,项羽赏赐他一个生猪前腿。东汉末年的大将军何进,成为国舅之前是个杀羊卖肉的。和他同时期的大家都很熟悉张飞,是个杀猪卖肉的。这说明,狗肉,猪肉,羊肉,是那个时期老百姓们常吃的肉。

除此之外,山珍野味,逮着啥,照样吃啥。《三国演义》中,曹操不是吃到鹿肉,赶快给关羽送一块吗?说明鹿肉和现在一样,也是一个稀罕物。

唐宋元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得到极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吃肉还是以牛羊肉,猪肉为主。小动物肉鸡鸭鱼肉,狗肉有啥吃啥。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乡下的老朋友杀了只鸡,就可以请客吃饭了,可见乡里人的朴实。

《水浒传》里的好汉们下馆子最常要的就是二斤牛肉。有时也吃羊肉。鲁智深在五台山时,下山偷吃了狗肉,喝多了酒,回去撒酒疯,把庙门的柱子打断了。

有人说农耕文化禁止宰牛,因为牛是劳动力,这个说法是不错的,但是不准宰牛并不禁止吃牛肉呀。不准宰牛和不许吃牛肉那是两码事。如果耕牛很多,勤劳的牛死后,对人的最后贡献就是它的肉了。但这也造成了牛的身价的提高,牛肉的地位尊贵。

北宋的苏东坡,是个美食家,也就是个吃货。东坡肘子,东坡肉,东坡鸡……苏东坡说,人们轻视猪肉是因为不会做,做得不好吃。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我觉得还是因为猪肉太普遍了。物以稀为贵,养一头猪,即使在古代,杀出五六十斤,甚至七八十斤净肉不成问题,一头羊,即使在现代,最多也不过四五十斤而已。牛因为不许宰杀,牛肉就更稀罕。

有一种肉,我要特别提一下,那就是狗肉。狗是原始人最早驯养的动物之一,也是古人常吃的肉之一。只是到了宋徽宗时期,有一个谄媚的家伙,因宋徽宗属狗,建议禁吃狗肉,昏庸的宋徽宗竟然同意了,因此有一段时间狗肉是禁食的。但民间爱吃狗肉的人,恐怕还是照吃不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才有了“挂羊头卖狗肉”的说法。



狗肉也算是古人常吃的肉之一,历史悠久。

总之,原始时期,人们早早驯化的动物,从古到今都是人们常吃的肉食。

有人臆想中国古代农耕社会,老百姓只知种地,吃粮食,不吃肉。其实完全不是这样的。曹操刺杀董卓失败,逃跑时碰到住在乡间老朋友吕伯奢,吕伯奢让儿子们杀猪宰羊招待曹操。可见那时普通百姓,家家几乎都养猪养羊的。这种情况,即使到了几十年前的中国乡村,都是一样的。谁家的小院里没有喂几只鸡,养一两头猪?好一点的,养几头羊,喂养一头牛,才有农家气息。农耕社会,吃肉也是自给自足的。



烟花三月09


众人拾柴火焰高,我是东北总叨叨。

古人一般都吃一下几种肉:

1、狗肉。《刺客列传》说聂政,“家贫,客游以为狗屠”。





2、羊肉。《元和郡县图志》说“在县西北三十里许原下,其水咸苦,羊饮之,肥而美。”








3、猪肉。《春渚纪闻》“秀州东城居民韦十二者,于其庄居豢豕数百”。

苏轼《猪肉颂》“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4、鹿肉。




5、马肉,驴肉,牛肉。






6、鸡,鸭,鹅类肉。












7、鱼虾肉。







8、其他不常见的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水里游的,是肉就行,不挑。






由于古代没有啥动物保护法,所以能捉到啥吃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