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一兩銀子相當於多少人民幣?

用戶3708573353


古代銀子的購買力,不存在“各個時期”的不同情況,因為銀子作為主流貨幣,流行於明朝萬曆年到清朝末年,說銀子的購買力,完全就是鴉片戰爭前和鴉片戰爭後兩種情況。

為了簡便說,我就說萬曆年間和慈禧年間的白銀購買力吧!

注意古代的一兩,相當於今天的31.25g,現在如果單純算白銀本身價格(每克4元多),一兩白銀=31克=120塊錢。

(這樣賣相的銀元寶,每克4.6元,一百多一兩,好便宜)

一枚山西“光緒十七年十一月平遙縣郭榮宗”伍拾兩銀元寶,拍賣價就曾經達到4.4萬元。

我的乖乖啊,一個50兩銀元寶,賣了4.4萬元,每兩就是近一萬塊!

(這種賣相的銀元寶,死貴死貴的!)

一兩銀子到底是一百多元還是近萬元?聽我給你慢慢聊!

萬曆時期的白銀購買力。

1,房價。

萬曆十五年,有人賣了安徽黃山某地的別墅,佔地5畝,建有樓房3間,平房28間,連房帶地,花去紋銀106兩。

說一下這套別墅,佔地5畝就是佔地面積3000多平米,31間房子,算下來就是400多平方米。這樣的別墅,現在別說在城市,就是放在比較偏遠的山區農村,也要至少500萬吧?還不說這是連房帶地的永久產權。

結論1:按照房價計算,1兩=50萬元!

2,食鹽。

食鹽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是必需品,在萬曆年間,食鹽價格是每斤三錢銀子。每兩白銀可以買到3.3斤鹽。

現在每斤食鹽(兩袋)5元錢,這樣算下來,一兩白銀就是不到20元錢。

明朝萬曆年,一斤是500到600克,和今天的一斤差不多。

結論2:按照鹽價計算,1兩銀子=20元。

難怪罵人鹹吃蘿蔔淡操心,原來鹹吃蘿蔔是多麼幸福的事情!

3,豬肉。

明朝萬曆年,上好豬肉價格是白銀1錢六分,就是0.16兩白銀。一兩銀子去賣豬肉,大概可以買到6.25斤。

現在最好的壹號土豬等高檔品牌豬肉,一斤也就賣到40元。這麼算下來,一兩白銀去買豬肉,相當於250元。

結論3:按照豬肉價格計算,一兩銀子=250元。

明朝的豬肉不便宜啊,難怪大清官海瑞買了2斤豬肉就上頭條了!

4,糧食。

明朝的大米,白銀1兩可以買到2石即377.6斤。

現在的國產優質大米可以賣到10元每斤,這樣來算,一兩白銀可以買到3700多塊錢的大米。

結論4:按照大米價格計算,一兩銀子=3700元。

5,工資。

明朝的縣官,一年薪水45兩白銀,現在的,我不知道!

明朝的馬伕,一年薪水40兩白銀,現在當一個普通的專職司機,一年賺10萬應該問題不大吧?

《同福客棧》裡面的餐廳服務員一個月2錢銀子,現在來說縣城或者鄉鎮服務員就是2000元工資,算下來一兩銀子相當於一萬塊。

結論5:按照工資水平計算,一兩銀子=2500元或者10000元。

親愛的朋友,你覺得那種計算方法比較科學一點,快來討論一下吧!

(吐槽一句,白展堂一老爺們,一個月工資買不了2斤豬肉,真是窮癌沒救了!)


歷史知事


用米價折算銀兩和人民幣兌率是錯誤的!

用米價折算銀兩和人民幣兌率是錯誤的!

用米價折算銀兩和人民幣兌率是錯誤的!

歷史上物價都在瘋狂變動,一圍城或鬧災,米價騰湧。直接光拿米價來對比現代,是不行的,不能很直白地反應古代的現實。要拿就得拿正常情況下,普通百姓一月的工錢,以及五口之家正常的年消費比。

無論明代還是清代,普通小工的月錢就是一兩到二兩之間,非常穩定。也就是說,要想知道古代的一兩銀子在當時大概值多少錢,你就記住——普通工人一月工資二兩銀子。《紅樓夢》裡最好使,老太太最喜歡的襲人,撥出去的月錢是二兩。普通百姓家賺的,不比這個多。如清代景德鎮的小工,月錢一兩四錢,而在城市中當夥計,就會賺到二兩。

而多數時候,他們發的是銅錢而不是碎銀子,也就約有一千個錢。

不穩定的是銅錢,清朝初年(順治年間)銀子貴,一兩銀子頂兩千個錢。二十兩銀子夠五口之家吃兩年的,後期就不行了,漸漸滑落,一兩銀子頂一千個錢。但這也與明代的基本情況相差不遠。我找到了某個有關古代的小說,其中一段話,很符合實際情況:

正掌櫃一名,月錢十兩;
副掌櫃兩名,月錢六兩;
前堂夥計六名,月錢二兩;
粗使夥計十名,月錢一兩;
灑掃僕婦四名,月錢一兩。

所以,從工資來看,一兩銀子大約就是現在的(以2016.12.31為準)一千五百塊,二兩銀子約是現在的三千塊。

那些從米價和其他固定商品對比出來的“一兩=200”or“一兩=500”什麼的,都無法客觀反映現實。


好吧,有人說古代的農副產品便宜,肉十幾文一斤。這就是算術學得不好,現在兩千塊錢的工資,約等於那時候的一兩多一點。

但難道現在的農副產品相較於兩三千塊錢的工資,不便宜嗎?要知道城市裡什麼都貴,還真就是去農貿市場買東西不貴。以下是現在的農副產品大概的價格,論斤的話要除以二:

我們再反轉對比,看情況屬實不屬實。查閱筆記資料,明清民間,肉價一般是一分多一丁點(從高到低,單位分別是兩、錢、分、釐),也就是十幾到二十文。

你換算成我跟你說的兌率,一兩一千五百元,一錢一百五十元,一分十五元,每一斤的豬肉價格大約就是十五元,與現代相差不多。這證明用工資水平來算,是比較靠譜的。


總之,若要想古代一兩銀子值現在多少錢,記住,普通工人一月工資二兩銀子,不要搞那麼複雜。




更多人生勵志小故事請直接關注我。


豆子人民藝術家


銀子“相當於”多少人民幣,這個命題比較難說。因為我們可以從購買力評估,可以從生活費評估,也可以從收入來評估。而購買力來說,買米、買肉、買衣服、買房子等等又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大致來說,宋朝的一兩銀子,約摺合人民幣五六百元——考慮到最近幾年物價漲了一波,或許近千元了吧。

下面是一些數據推論:

宋朝的錢,大致一個下層民眾一天的工作所得是100文左右,這也差不多是人口較少的下層家庭一日的用度。官府賑濟災民,一天15-20文是基本生存線。糧食價格不同時間、不同地點變化很大,大致來說,每斤糧食摺合幾文錢。貴則近10文,賤則一兩文。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宋朝一文錢大致相當於現在的人民幣幾毛錢到1元左右。

而一兩銀子,不同時期價格不同,一般摺合幾百文到兩千文之前。這麼一算,一兩銀子差不多就是幾百元到一千元人民幣了。


到了清朝之後,隨著美洲被開發,美洲的白銀大量通過貿易流入中國,於是銀價下降。那時候一兩銀子差不多摺合人民幣二三百元。


巴山夜雨涮鍋


關於“一兩銀子等於多少人民幣”,這實在是一個有趣但也很難回答的問題,因為每個朝代的經濟水平、物價、通貨膨脹率等都不一樣,古代和現代那也是差之千里,所以關於“確切”的等於多少實際上是無解的。


但我們也可以通過一些史料大致猜測一下:

據小君我的資料查閱大致可以推測出如下幾個朝代的數據:

清朝中晚期一兩銀子價值人民幣150-220元左右;

在明朝中期價值人民幣600-800元;

在北宋朝中期價值600元-1300元(或1000-1800元);

在盛唐時期價值2000-4000元。

一般朝代1000個錢為一貫,等於一兩銀子;

所以,各位可以此作為衡量標準去看看古代人的消費力,同時也可以根據此去檢驗檢驗如今的古裝劇是否“無腦”!

比如說小君看某清宮劇裡寫道:“某大俠吃一個饅頭花了一兩銀子”,看上去好像沒啥錯,但你只要根據上表一對照,媽呀!一兩銀子可不少錢呢,200元左右,吃一個饅頭花200,這可真是金饅頭。編劇太無腦!

說到這裡,小君想問問大家:“古代官員的工資一般多少銀子呢?”

每個朝代都不一樣,但就拿清朝來說,官員的工資包括白銀和大米,其中一品文官白銀180兩,九品白銀33兩。雍正以後,還設了個“養廉銀”,通常是普通工資的幾倍,乃至幾十倍。據史料記載,一個七品知縣,他們的年薪大概是——“白銀45兩+大米22.5石(約合白銀90兩)+養廉銀大概600—2000兩+各種灰色收入”,總計大致是3萬兩,如果按一兩等於200元人民幣算的話,那30000*200=?哇!高薪職業啊。

最後,再說說古人的娛樂消費吧,大家都知道現在明星出場費那都是高的離譜,少則幾十萬,多則上億,那麼,在古代,“明星們”的出場費是多少呢?

以明朝為例,萬曆年間,藝人演一場才“一兩零八分”,後“漸加至三四兩、五六兩”,最貴的名角還是大排場的也僅花“十二兩”,幾乎就是7000元就能請個明星到你家VIP了。


宮殿君


民國初期,一塊大洋(銀元)一般26克多,純度在90%左右。

清朝時期,一兩銀子相當於38克左右,純度在92%左右。

1918年,清華外教狄登邁調查了北京人的收入水平,當時一般底層北京人月收入在1.66銀元左右,好一些的可以拿到2個大洋,能賺3.4個銀元一個月的,就算中等收入了。

在清代中期,一般的僕人、雜工、服務人員、差役等等,月收入在八錢到一兩多,京城的要高一些,可以達到2兩,如果在大戶人家裡做事,比較得家主歡心的,也能拿到2兩甚至更多。

可以看到,從大清到民國初年,其實底層老百姓的收入沒怎麼增長。這基本上就是老百姓的最低收入水平了。

民國初期一個大洋的價值,到了1930年就得用8個大洋去實現了,這8個大洋又相當於1980年的15元人民幣,考慮到通脹水平,差不多相當於現在的1500元錢。

從收入水平來看,清代中後期的一兩銀子的價值可以約等於民國初年的一塊大洋。

進而可以換算出來,那時的一兩銀子的價值相當於現在的1500元錢的價值。

那時底層老百姓的月入也就平均一兩半多點銀子,差不多相當於現在3000不到的收入,比較貼近三四線城市、鄉鎮的一般老百姓收入水平。

當時的一兩銀子能買啥呢?

在康熙年間,一斤豬肉差不多相當於0.03兩白銀,換算成今天的錢差不多得40元左右,那時候的肉類生產沒我們現在這麼豐富,所以那時候的人一般也吃不起豬肉,哪怕到了民國也是。


雲中史記


一兩銀子到底值多少錢,很多人都討論過吧。據我研究現在很多人其實是毫無概念的。特別以當代古裝電視劇為極端,居然出現兩個饅頭一碗湯5兩銀子,一個少奶奶一次賭博輸掉一千萬兩銀子等等荒唐透頂的情節,顯示當前中國的創作人無知和不認真到了何等程度,要知道萬曆年間國庫年收入才達到200萬兩,而且還是經過張居正改革後國庫收入豐富才有的數字。甚至包括了金庸這樣的大師似乎也對銀兩的貨幣價值沒有進行深入研究。
  《紅樓夢》裡劉姥姥看到賈府上下一餐螃蟹24兩銀子,感嘆說小戶人家可以過一年了。要知道劉姥姥家當時也算中產階級的,有房有地還僱得起工人丫頭,第一次上賈府打秋風,得了20兩銀子,千恩萬謝的。《明史》裡也提到七品知縣一年的正當俸祿(基本工資吧)只是45兩白銀。
  因為各朝代銀兩的貨幣價值都有所不同,那麼現在一般推算古幣值都採用一般等價物交換的方式來計算,對中國人來說千年不變的民生商品就是大米。以下采用太平年間的大米物價記錄為標準,進行一個粗略的推算,大致可以得出銀兩的貨幣價值答案。


  史載明朝萬曆年間一兩銀子可以購買一般質量的大米二石,當時的一石約為94.4公斤,一兩銀子就可以買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現在我國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間,以中間價1.75元計算,可以算出明朝一兩銀子=人民幣660.8元。由於《紅樓夢》故事雖以清朝為原型,生活狀況卻以明朝為藍本,姑且以明朝的銀兩價值計算,劉姥姥拿到了一萬三千多元的過年費,當然很高興了。
  這一兩銀子要是拿到唐朝,就購買力而言更是高得嚇人了。唐太宗貞觀年間物質文明極大豐富,一斗米只賣5文錢,通常一兩銀子折1000文銅錢(又稱一貫),就可以買200鬥米,10鬥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約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價1.75元一斤計算,一兩銀子相當於人民幣4130元的購買力。唐玄宗開元年間通貨膨脹,米價漲到10文一斗,也是一兩銀子=2065元人民幣。   最大的問題出在宋朝,主要原因是宋朝的錢幣制度極其混亂,而其記載也矛盾重重。宋朝是以“錢”為流通貨幣的,因為宋朝的社會經濟高速發展,工商業也前所未有地發達,因此貨幣需求量也前所未有的龐大,而且白銀的產量和進口量都不高並且當時沒有類似央行這樣的政府宏觀調控管理機構,造成了極為混亂的情況。我們知道一般朝代1000個錢為一貫,等於一兩銀子,但是宋朝卻不是這樣的。《宋史食貨志》及《續資治通鑑》均提到自真宗朝開始因白銀存量偏少不足以趕上經濟的發展,銀價不斷上漲,基本上是2000個以上的銅錢當銀一兩。而且宋朝“錢法”很亂,有銅錢、鐵錢還有鉛錫錢同時流通,各州都有權自行鑄錢,還存在私人鑄錢的情況,錢的大小不一、成分不宜、價值多變,“隨時立制”,非常混亂。川陝地區通行鐵錢,十個換一個銅錢,江南和江北流通的錢還不一樣。一貫實際有多少個錢也是不確定的,有800或850個為一貫的,也有480個為一貫,還要下詔以770個為一貫,並且各州“私用則各隨其俗”,完全是筆糊塗賬。

  根據《宋史 食貨志》提到“熙、豐以前,米石不過六七百”和《宋史 職官志》“每鬥(米)折錢三十文”的記載,姑且以2000個銅錢折銀一兩計算,太平時期米價是1石600—300錢(靖康之亂前後到南宋初期有一兩銀子一石米的,不在正常計算範圍)。1兩基本上可以買到4—8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計算,1兩銀子相當於人民幣近

924—1848

元;(一說宋石為96斤,就相當於1兩銀子

672—1344

元)。
    綜上所述,關於“一兩銀子值多少人民幣”的問題,基本上能夠得出的結論是:清朝中晚期一兩銀子價值人民幣150—220元左右;明朝中期價值人民幣600—800元;北宋朝中期600元—1300元(或

1000—1800

元);盛唐時期

2000—4000

元。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宋朝以前白銀總量太少,價值過高,還沒有成為流通貨幣(想想看,拿一張面額2000元以上的紙幣去市場買東西……),只存在於朝廷賞賜與會計結算當中,比如稅收、國家支付(如向金、西夏送交的歲幣“銀帛”多少之類),實際上明朝以前,市場流通均使用銅錢(北宋局部地區出現了紙幣)。銀兩成為流通貨幣只是明清兩代對外貿易活躍,外國白銀大量湧入以後的事。但為何在很多人心目中一向以為銀兩是歷來的流通貨幣呢,筆者認為主要是因為明清小說的盛行,均按照當時的生活情況為常識對前朝進行描寫,如《水滸》、《金瓶梅》、《三言二拍》等等,而這些作品中的銀兩價值均以明朝的銀價為標準,與原有的文、貫、緡、銖等貨幣單位攪合在一起,並且對後世影響很大,因此今人所寫較多以中國古代為背景的歷史小說、武俠小說作品如《射鵰》等書中也跟著把古代流通貨幣統統說成“銀兩”。


一切都是為了你


目前,白銀價格是3.39元/克,按照歷史最高的價格4元/克,計算出一兩銀子也就能賣200塊錢。古代的一兩銀子,首先它純度不高,其次一兩未必是五十克,那到底一兩銀子能值多少人民幣呢?



要知道值多少,我們就要知道這麼兩個道理,一是古代古人白銀的開採技術有限,所開採出的白銀量就不多,那麼白銀價值高,另外白銀的兌率會隨外界條件變化產生波動,最典型的是白銀兌銅錢;二是錢在變,錢用來買東西,可生產力在進步,錢也在變。最典型的是手機和電腦,十幾年前多少,現在又是多少?

所以我們不能夠用白銀兌率,白銀折算成大米豬肉等,以此來說“一兩銀子到底值多少人民幣”,要想丈量,我認為得找可靠的尺寸,那就是社會底層人的工資。

在《紅樓夢》中,貼身丫鬟一月是二兩,一般的丫頭每月一兩。一個酒樓當中的店小二月薪差不多二兩,一兩有多少?我認為,就值一個工人工資的一半。

在盛唐差不多一個工人工資就6000左右,北宋中期2000左右,明朝中期1400左右,清朝晚期400左右。現在嘛,也差不多一千七八,要知道上面是多少?

(清朝官員年薪)

(明星收入排行榜)

(2017鬥魚主播收入排行榜)


非常茴香豆


這個問題要放在不同的朝代或者說時期才能比較客觀全面的認識。在不同朝代,依次是在清朝的中晚期相當於150元到220元左右,盛唐時期,相當於2000元到4000元 ,北宋中期600元到1000元左右,明朝中期則相當於600元到800元左右。

其實我們現代人對古代的貨幣的價值的大小的認知大多來自於影視文化或者藝術作品,但由於創作者的良莠不齊,這些東西傳遞出來的價值信號也會有很大的偏差和錯誤,比如,會出現一些比較看起來很荒謬的畫面,要知道,明朝在經過張居正改革後的國庫銀兩也才有500萬兩,所以,創作者更應該多一些學習和研究,切不可妄下定論,引導錯誤的價值。其實,古代的貨幣有可能不是我們所想象的那樣的,比如,唐玄宗時期,由於開元年間的通貨膨脹,米價極速上漲,最後導致了十文錢一斗,換算過來,也就是一兩銀子相當於二千六百五十塊人民幣,是的,就是這麼的有價值。

當然,貨幣的價在不同的歷史背景和當時的環境的影響下,貨幣價值也會不同的。清朝的相比較明朝而言,要更加的低一些,但是到了清朝的中期和晚期,國外的銀兩,由於一些政治原因,到了我國,鴉片戰爭前,世界銀兩的絕大部分都被用於購買了中國的瓷器、絲綢等多種物品了 此時的銀兩的價值就自然下降了,也就是一兩銀子相當於兩百塊人民幣左右了,而且當時的市場上除了我們國家自己的傳統的貨幣以外 還存在著大量的來自西方國家的貨幣。

同時,還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在宋朝以前白銀總量一直是比較少的,價值很高,還沒有成為流通貨幣,這個就會導致其流通率比較低,只會出現在少數的場合中,比如說可能會賞賜,或者說是稅收或者說是國家之間的支付關係,在明朝以前,市場上流通的都是銅錢,這當然是與經濟發展狀況有著密切的關係的,宋朝經濟發展比較迅速,尤其是在南宋時期,完成了我國的經濟重心的遷移。那為什麼我們對銅錢的認識相對比較模糊呢,這個其實是與文學的原因,由於明清小說的影響導致的。


以上。


木劍溫不勝



我們在看電視劇的時候,常常會看到某位英雄在店裡一頓海喝,完了瀟灑的來一句,“小二,結賬。”

“好咧,客官,2兩銀子”。

那你知道,一兩銀子到底值多少錢嗎?

其實現在很多人對銀子是毫無概念的。


我國曆史上,各個朝代銀兩的貨幣價值都不相同,我們在計算的時候可以採取一個簡單的方法,等價物交換。

對我們中國人來說,從古至今,一直不變的民生商品就是大米,所以我們可以用歷史上大米物價來估算銀子的價值。

據記載,在明朝萬曆年間,一兩銀子可以買二石大米,當時的一石約為94.4公斤,也就是說,一兩銀子就可以買188.8公斤大米,也就是377.6斤。

唐太宗貞觀年間

物質文明極大豐富,一石米(唐朝一石約為118斤)只賣50文錢,1兩白銀=1000文銅錢,算下來一兩銀子相當於人民幣5900元的購買力。

(以下比對全部用大米作為計價標準,按現在大米價格為2.5元/斤來計算,大致可以得出銀兩的貨幣價值。)

唐玄宗開元年間

通貨膨脹,米價漲到100文一石,也就是一兩銀子=2950元人民幣。

宋 朝

一兩銀子基本上可以買到4到8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計算,1兩銀子相當於人民幣近1320—2640元。

因為白銀總量太少,價值過高,宋朝以前銀兩還沒有成為流通貨幣(想想看,拿一張面額2000元以上的紙幣去市場買東西……)

明朝萬曆年間

一兩銀子大米二石(378斤),

大概算下來一兩銀子=人民幣945元。

清 初

銀兩購買價值稍低於明朝,但至清朝中晚期由於大量外國銀兩湧入中國,下降到一兩銀子大概值300元人民幣。


沒想到一兩銀子在古代都能買部iPhone6了,而現在一兩銀子才175塊人民幣,這差距……

真想批發十幾斤銀子穿越回唐朝,安靜地做一個白富美,想想也是極好的。哎,可惜白日夢做得再好,終究要醒的,古代去不了,還是想想怎麼在現代賺錢吧。


全明星VIDEO


古人買東西用啥?


我們從古代小說以及戲曲、影視中得來的印象是銅錢與銀子。


銅錢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流通,有布錢、刀幣、圜錢等不同形制。圜錢是外圓內方的銅板,比如“秦半兩”和“漢五銖”,後來歷朝所鑄造的銅錢幾乎都是這款式。

明代承前朝之制也是使用銅錢。


銅錢單位有“文”和“貫”:一個銅錢為一文,一千文為一貫,用繩子穿起來的一貫銅錢,“青蛇也似一貫銅錢”。


銅錢價低卻很重,你上街背一袋銅錢試試,跟背塊磚頭沒區別。

所以了明代中葉以後,商貿活動時用白銀比較多。黃金很少直接在市面上流通,一般都換成銀子,影視劇裡動不動甩出一錠金元寶幾乎是不太可能的事。


中國是世界上使用白銀最多的國家,“吸引全世界白銀的唧筒(抽水機)”(《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Lucien Febvre)。“在公元1800年以前的兩個半世紀裡,中國從世界各地獲得六萬噸白銀,約佔世界白銀總量的一半(《白銀資本——重視經濟全球化中的東方》Frank,G)。這使得中國明清兩代以白銀為通行貨幣,一直到1935年國民政府發行“法幣”,白銀才退出金融圈。

明代人除了使用白銀和銅錢,還有紙幣。


《金瓶梅》第五回,鄆哥因與王婆鬧架吃了虧,跑去向武大揭發金蓮姦情,並自告奮勇要幫武大捉姦。武大感激:“既是如此,卻是虧了兄弟。我有數十貫錢,我把與你去。你可明日早早來紫石街巷口等我。”給了鄆哥“幾貫錢並幾個炊餅”。

按明初制定的銅錢、白銀換算比率,一兩白銀等同於一貫銅錢,“數十貫錢”相當於數十兩白銀,賣炊餅的武大肯定沒有這麼多錢了。西門大官人這樣的壕出門時也只帶“三五兩銀子”。何況一貫銅錢重六七斤,數十貫銅錢,就算十貫吧也六七十斤,武大的炊餅擔也沒這麼重吧?所以呢,武大揣的是紙幣,而且是貶值的紙幣。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紙幣的國家。


在西周時就有類似紙幣的貨幣,稱為“里布”。東周時民間曾使用“牛皮幣”和“傅別”,後者跟期票很相似。漢武帝時發行過用鹿皮做的“白鹿皮幣”,唐朝叫“飛錢”,宋代有“交子”“會子”。元代的紙鈔稱“寶鈔”,是用特殊的紙張印刷,有“貫”有“文”,面值分為十文、二十文、三十文、一貫、兩貫等。後來又發行“銀鈔”,單位分為“兩”“錢”“分”“毫”“釐”等面值(《中國曆代貨幣》郭彥崗),元代文獻裡說多少貫、多少文和幾錠、幾兩、幾錢,幾乎都是說紙鈔。

 

 


明朝開國時考慮到元代後期紙鈔貶值,導致經濟崩潰、政權垮臺,想恢復使用銅錢。但是老百姓(特別是商人)不接受。所以明朝洪武初期就制定鈔法印製紙鈔,名為“大明寶鈔”,北京有條寶鈔衚衕,就是最早印製、兌換紙鈔的地方。

  

明代政府還規定民間不準使用銅錢和金銀,只能用紙鈔。影視劇裡甩出一錠銀子付賬的大俠們跟現在公共場合吸毒差不多的跩。不過“州官能放火”,政府在收稅時收金、銀和銅錢;給官員發薪,和百姓做交易卻只給紙鈔。結果紙鈔信譽極差,大幅貶值。

由於紙鈔大幅貶值,百姓私下用白銀作為商品交換等價物。


官府開始是禁止,後來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明代中後期紙鈔基本退出金融圈,銅錢只用於小額交易。可是在紙幣早已銷聲匿跡的《金瓶梅》時期,武大為啥還有紙鈔?這跟《水滸傳》有關。


《金瓶梅》是在《水滸傳》第二十三、二十四回武松打虎及潘金蓮跟西門慶偷情的情節上擴展編創而成。比如《水滸傳》中武松打虎所獲賞金為“一千貫(紙鈔)”,根據明朝宣德年間(公元1426年-1435年)的銀鈔比價,大致可以摺合成白銀二十兩,到《金瓶梅》中改為“賞銀三十兩”。還有武大報答鄆哥,《水滸傳》是:“我有數貫錢,與你把去糴米。”《金瓶梅》改為“我有數十貫錢”。我猜是因為作者覺得“數貫錢”太少,增為“數十貫錢”,在寫《金瓶梅》的年代紙鈔真的不值錢。

白銀的形制有多種,其中有的鑄為固定重量的銀錠,有五十兩一錠的,此外也有二十五兩、十兩一錠的,更小的稱銀錁子。元代曾鑄過五十兩一錠的大銀子,稱為“元寶”,後來這個名稱沿用下來。比如第十二回裡西門慶包養妓女李桂姐,取了一錠五十兩的大銀子到院中使用;李瓶兒為了嫁給西門慶轉移家財,是將“六十錠大元寶,共計三千兩”,搬到西門慶家除了銀錠外,一般小額的支付是用散碎銀子,因為銀子比較軟,所以用之前還要拿剪子剪鑿,再用等子(戥子)來稱量。


比如第24回裡,宋惠蓮從西門慶那裡要了銀子,讓玳安給她買首飾,玳安把銀子鑿下七錢五分,交與賣花翠的,把剩的銀子拿在手裡,不與他去了。婦人道:“賊囚根子!你敢拿了去,我算你好漢!”玳安道:“我不拿你的。你把剩下的,與我些兒買果子吃。”那婦人道:“賊猴兒,你遞過來,我與你。”哄和玳安遞到他手裡,只掠了四五分一塊與他。

那麼明朝的一兩白銀到底相當於今天的多少錢?


最科學的有兩種算法:一是根據當前國際市場白銀價格來算,二是用白銀的實際購買力來計算。

▲某財經網站2016年的白銀價格。


▲大米價格,圖自中國報告大廳網站發佈《2016-2021年中國精製大米產業市場運行暨產業發展趨勢研究報告》


根據明代萬曆年間順天府宛平縣知縣沈榜在1593年成書的《宛署雜記》的記載:一兩銀子可以購買一般質量的大米二石。


按照《中國曆代糧食畝產研究》(吳慧 (中國農史研究叢書) 農業出版社, 1985.2)記載:明朝的一石米約重153.5斤.這個一斤不是現在500克,是明代594.6克的一斤.


另外,明代的一石米,有精米糙米兩種,各地不同的大米品種也有差異,所以一石米大約在92-94KG左右。這裡取中間值按照一石米93KG算,一兩銀子可以買186KG大米。按照米價平均5塊錢1KG,那麼明朝的一兩銀子相當於2016年的930元人民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