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呀!莒溪大峽谷里竟藏著這麼多「寶貝」

這裡有《溫州植物誌》中沒有記載的大柱黴草、多枝黴草,有珍稀瀕危野生動物豹貓、有瀕危植物福建柏……這些在全國都難得一見的動植物都出現在蒼南莒溪。莒溪自然保護區野生動植物資源考察隊經過一年多時間走遍了保護區2萬多畝地,發現了1468種植物、24種兩棲類等動植物,拍攝了視頻、照片等資料達兩萬多份。昨日,記者採訪了考察隊負責人張芬耀,他表示,莒溪保護區物種之所以如此豐富主要是因為自然環境保護較好,地形地貌複雜,人跡罕至。

看呀!莒溪大峡谷里竟藏着这么多“宝贝”

不起眼的砍柴刀,是最不能缺的裝備

蒼南莒溪自然保護區(擬建)為建設省級自然保護區,調查了保護區內野生動植物資源。2017年7月,由浙江省森林資源監測中心動植物團隊牽頭,蒼南縣林業局、中國計量大學、浙江中醫藥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等單位組成了考察團進行調查。

考察隊負責人張芬耀告訴記者,來莒溪調查過的隊員30多名,都是經過挑選的,基本都有野外生存能力,而且要求平衡力一定要好。張芬耀說,隊伍基本由他帶,除了考察人員之外,有具備二三十年野外求生經歷的師傅,還有莒溪保護區的工作人員為嚮導,每次外出都是十幾人的團隊。

除了人員配備,裝備也因環境不同有所變化,必備的有飲用水、食物、相機、皮尺、記錄儀等。另外,夏季時,考察團人員都會身著速乾衣,由於夏季常遇雷陣雨,調查過程中經常淋溼,躲了雨再繼續調查,常常身上是幹了溼,溼了再幹。此外,調查不同門類所用的裝備都不一樣,比如說觀察鳥類用望遠鏡,記錄青蛙基本在夜晚則需要頭燈照明。

而最不能缺的裝備則是日常裡不起眼的砍柴刀。“我們走的很多地方都是無人區,野草都有半米高,道路基本都是自己砍出來的。”張芬耀說,一年時間,他們走遍了整個保護區,常常登上海拔1200米的九峰山觀察環境,有時候要跳過一個個岩石穿過急流走向對岸。每天短途要走好幾公里,長途要走上二三十公里。

五步蛇擺出攻勢,考察隊員淡定地過去

由於動植物門類不同,調查時間也有不同。蛙類最好的調查時間是春末夏初、冬候鳥得冬天來看、夏初可觀察鳥類繁衍。為了更好捕捉到動物身影,半年前,考察團在野外佈置了100臺紅外觸發相機,來觀察、記錄動物。

“只要有動物接觸了紅外線,就會觸發相機,可拍攝到1~3張照片,10秒的視頻。”張芬耀提到,6月份在回收相機時,其中兩臺相機記錄下豹貓的身影。豹貓是晝伏夜行的動物,莒溪民間流傳著豹貓的說法,這次被紅外相機拍下,可以證明莒溪的確存在這一物種,而且在考察中也發現了一些豹貓的糞便,可以確定保護區有一定數量分佈。

除了依靠紅外觸發相機之外,考察團還要依靠兩條腿去記錄。張芬耀提到,在調查蛙類的時候,他們經常要夜間深入峽谷腹地,晚上8點多出發,第二天早上回來。而這一晚上,除了青蛙之外,見到最多的就是蛇。“一個晚上能碰到好幾條。”張芬耀說,碰到蛇是見怪不怪了,大家會先觀察下是什麼品種,叫出它的名字,如果它造型擺得好,就會給它拍幾張照片;造型不好的,就直接忽略掉。

“只要你沒有踩到它,蛇基本不會攻擊人的。”張芬耀回憶,他們在山上有次碰到一條五步蛇(學名尖吻蝮),民間說法是被咬後走上五步就會中毒而亡。這條蛇就候在路邊,已經擺出攻擊姿態,當時離它最近的隊員與它相隔半米遠距離,但大家都很淡定,一個個慢慢走過去,在抵達安全距離之後,還給它拍了照。

蛙類共經過3次的調查與考察,在莒溪發現21種青蛙。其中有神奇的超聲波青蛙——凹耳蛙;蟲鳴聲的青蛙——福建掌突蟾;在樹上產卵的青蛙——大樹蛙等等。

在懸崖峭壁上 發現國寶植物福建柏

7月11日,考察團開展蕨類調查。在出發時,張芬耀就跟同伴說,莒溪直坑村這邊的生態環境、水質環境與景寧縣很像,可能會發現黴草科植物。不出他所料,在莒溪直坑村的竹林中,果然發現《溫州植物誌》中沒有記載的大柱黴草。

張芬耀說,他曾於2014年在景寧縣發現過該種植物,當時也是浙江省第一次發現黴草科植物。據初步調查,蒼南分佈點種群數量不到200株,資源十分稀少,亟待保護。

“雖然說當時有預感,但還是費了一番功夫的。”張芬耀提到,大柱黴草果實像迷你版的“楊梅”,直徑不到4毫米,很小很小,基本貼到地面上才能發現,否則一不小心就會踩上去。

張芬耀表示,莒溪保護區物種之所以如此豐富主要是因為自然環境保護較好,生態群落複雜多樣,原始次生林保存相對完好。而且莒溪地形地貌複雜,人跡罕至。莒溪地處浙江最南部,水熱條件相對較好,很多華南區系(或熱帶植物區系)的植物可以適應該地的自然環境,比如桫欏、粗齒桫欏、金毛狗等,莒溪是這些物種分佈的邊緣,再往北就不適宜一些熱帶物種生存了。

7月25日,考察隊員在蒼南縣林場莒溪林區主任陳檳的帶領下,對黃土嶺至直坑等區域進行補充考察。考察中,陳檳發現了一種矮小的淡紅色植物,與之前發現的大柱黴草很像,考察團進行觀察並拍攝,發現了多枝黴草。

除了依靠觀察生態環境來找植物之外,考察隊還常常會聽山裡老人講故事。蒼南縣林場退休職工老劉就曾向科考隊員描述了一種生長於高山崖壁上的神秘植物,因它的葉背面銀白色,當地人叫“銀杉”。為了尋找該神秘植物,考察隊員多次前往莒溪通天洞附近的崖壁上尋找,終於在通天洞對面的崖壁上找到了6株“銀杉”。“銀杉”其實是國寶植物福建柏,為我國特有的瀕危植物,1999年被列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

雖然現在鳥類、魚類、兩棲類的調查已經基本結束,但是植物類的調查還將繼續,考察隊預計8月中旬再來莒溪進行進一步調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