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樹、古渡、古渠……陝甘寧交界處發現風水寶地

涇河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是古代“絲綢之路”的發祥地,也是陝、甘、寧三省區所屬涇河流域各族人民賴以生息的生命之源。這脈神水發源於寧夏涇源縣六盤山東麓老龍潭,自古被譽為“龍潭聖水”,聞名遐邇。涇水一路奔騰於高山峽谷之中,由涇陽仲山谷口入八百里秦川涇陽縣境。自秦代鄭國引水到今日涇惠渠兩千多年潤澤這山南水北之地,造福蒼生,關中有民瑤曰“自古涇河富涇陽”涇陽也由此得名。

古樹、古渡、古渠……陝甘寧交界處發現風水寶地

涇陽城區

天下涇河第一渡——船頭村古渡口

有河必有渡口。據涇陽縣誌記載;涇河上共有十二處古渡口,其中有名的古渡當數人稱“天下涇河第一渡”的“船頭村古渡口”。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前,它是溝通兩岸百姓友好往來的唯一渡口,更是涇陽縣西北幾個鄉鎮群眾南下咸陽、西安,西到禮泉、乾縣的咽喉要道。

古樹、古渡、古渠……陝甘寧交界處發現風水寶地

涇河夕陽

古樹、古渡、古渠……陝甘寧交界處發現風水寶地

涇河在這裡由西北流向東南,河兩岸的群眾習慣涇陽王橋稱河東,禮泉北屯則稱河西。船頭古渡位於古鎮王橋西南涇河岸邊的船頭村,對岸是禮泉縣北屯鄉車家村,船頭村西北的上然村(船頭村舊稱)邊就是秦代鄭國渠首進水口遺址。當地政府立有好幾塊重點文物保護石碑。

古樹、古渡、古渠……陝甘寧交界處發現風水寶地

隔河渡水不算近,禮泉涇陽聽口音

在船頭渡口上下船的過往行人只要一開口,船家便知坐船者家住那裡。河東涇陽人說:“吃啦、喝啦”,河西禮泉人說:“吃咧、喝咧”。“啦”和“咧”真是:一字之差分地域,開口便知那裡人。雖然歷史上對船頭古渡沒有記載,但我們可以引經據典來探索它的歷史,用現有的歷史遺蹟來佐證船頭古渡那段曾經的輝煌,站在涇河北岸的鄭國古渠首遺址崖畔上放眼西望,近在咫尺的筆架山就是唐代開國皇帝李世民的昭陵。腳下滔滔涇水拍岸古渡,潮起潮落留下了多少動人的傳說。就連王橋古鎮地名由來也和船頭古渡有千絲萬縷的瓜葛。

古樹、古渡、古渠……陝甘寧交界處發現風水寶地

王橋的來歷

時光倒流到戰國時期的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秦王贏政欲成霸業夢想,舉國之力開鑿鄭國渠,如此浩大的工程,需要動用多少人力物力,那千軍萬馬的糧草輜重從何徵集而來?在那交通不便的古代,簡陋的運輸工具,人們決不會捨近求遠,從國都咸陽到鄭國渠首的最佳路徑就是北上走馬莊、到禮泉北屯,過涇河船頭渡口到達渠首所在地涇陽王橋。

古樹、古渡、古渠……陝甘寧交界處發現風水寶地

昔日,船頭渡口兩岸人歡馬叫,車來人往,滿載著各種物資的渡船穿梭在涇河兩岸,“嗨喲!嗨喲!”鏗鏘有力的船工號子聲響徹河谷,這應該是船頭渡口有史以來最繁忙的黃金時代,傳說當年有十幾萬軍民在此修渠。到渠成放水之日,秦王贏政率領百官犒勞修渠軍民並親自主持聲勢浩大開閘放水大典儀式。清清的涇水沿著新修的大渠奔流滋潤萬頃良田,從此當地成沃野。正如漢代民謠傳唱“田於何處,池陽穀口。舉臿為雲,決渠為雨。且溉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此後,秦王在鄭國渠王橋一帶沿岸視察民情,當他看到寬闊的大渠給當地百姓耕種出行造成不便,於是便令主持修渠的鄭國讓工匠們在大渠上修起了一座木橋,為兩岸百姓解決了出行難題。為了紀念秦王體恤百姓的恩德,當地百姓稱此橋為“秦王橋” 。到了西漢時期鄭國渠易名為“白渠”久日久之人們慢慢將大秦王朝淡忘,但大渠上的橋依然稱“王橋”。幾千年過去了,大渠兩岸的地名也被人們習慣叫成“王橋鎮”。

古樹、古渡、古渠……陝甘寧交界處發現風水寶地

千年蒼桑,改朝換代。每逢河渠重修,都會有大批的民夫渡河到渠首做工,更有大量的物資要運過河去,裝船卸貨、卸貨裝船。繁忙的渡口要僱用很多人手幹活,這無疑給渡口兩岸百姓帶來好處,用現代的話講就是創造了就業機會,對發展當地的經濟也有所推動,可以說船頭古渡的興衰是和古渠連在一起的。

古樹、古渡、古渠……陝甘寧交界處發現風水寶地

到了清末民初,關中商人南下四川經商尉然成風,就像陝北人走西口一樣,也就是現代人到南方打工。當時涇陽西北一帶的白王、橋底、王橋幾乎各村都有去四川經商做生意的人,聽當地還健在的老人說:“人常說蜀道難,到四川要翻越秦嶺、巴山,步行28天才能到達,俗稱二十八馬站。去四川經商的人沒有三年五載是回不來的。所以,這些離開故鄉上路的人們,家裡的親人一般都會送到船頭渡口。每當渡船駛離岸,人們總會回眸故鄉,看著岸上親人期盼的目光,忍不住掩面而泣,心中的苦楚可想而知。真是,“踏上擺渡船,眼淚擦不幹。回頭望故鄉,親人相見難”。

古樹、古渡、古渠……陝甘寧交界處發現風水寶地

古渡——革命黨人的出發地

辛亥革命時期,船頭渡口又成為禮泉、涇陽一帶革命黨人活動聯繫的必經之地。據涇陽縣誌記載,晚清陝西同盟會民主革命志士高又明先生家住涇河北岸高家堡村,他的貼身護衛就是河西車家村的車振琪。在紀念辛亥革命100週年時,高又明先生的兒子高啟宏寫了一篇回憶父親的文章,其中有一段這樣的描述:“涇陽與禮泉之間的王橋鎮下邊、約一里路處的高家堡是父親的故鄉(出生地)。時而劃歸禮泉、時而又劃歸涇陽管轄。擺渡的地方俗稱船頭,禮泉涇陽以河為界。涇河從此流過,水流混雜著泥土呈黃色,水急灘險。正是:“自古涇水無龍王”。旱塬禮泉和涇陽之間的交通靠船來回擺渡,以此為生者俗稱“船戶”。即就是深更半夜,在那地勢峻險的河灘,也能聽到“有人嗎?有事過河!”的呼叫聲。船戶就在船上休息,隨即回應“來來來,上船”,隨到隨渡。到了民國時期,船頭村以東沿河岸的幾個村莊行政管理歸屬禮泉,這就是當地人說的“高王二堡,仁義三村”。船頭渡口經常有公差人員往來,兩岸百姓男婚女嫁走親訪友都要坐船過河,若遇上北屯、或王橋逢集的日子,渡口上更是熙熙攘攘非常熱鬧。

古樹、古渡、古渠……陝甘寧交界處發現風水寶地

抗戰時期,地處國統區的船頭渡口因地域偏僻,國民黨地方當局疏於盤查,它又成為進步青年、愛國人士奔赴陝甘寧邊區淳化的秘密通道。這裡筆者講個小故事,前十多年到北京出差,工作之餘去看望一位在國家機關工作的好友,閒聊中說起在京的陝西鄉黨,他無意中提起曾令陝西人驕傲的著名外交家符浩先生。符老是禮泉縣西張堡人,老家在涇河支流的泔河南岸。在京的陝西鄉黨常在一起聚會,符老曾向他說起過參加革命的經過,18歲那年考入西安師範,在這裡接受到革命思想,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參加了西安學聯組織的工作團,赴鄉村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後來組織上安排他到西北青年訓練班學習(涇陽安吳堡),一個月後考上了延安抗日軍政大學。

古樹、古渡、古渠……陝甘寧交界處發現風水寶地

符老說他先從西安回老家看望父母,夜間從老家出發沿泔河岸小路走涇河邊的北屯,河對岸船頭村船家連夜擺渡過河,天明走到涇陽的嵯峨山下的一個山口(涇陽縣口鎮),由當地交通站派人走山路到淳化轉走旬邑馬欄,再轉程到延安抗大學習,從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聽船頭村的老年人講,解放前好幾年國民黨禮泉當局重視了對涇河渡口的佈防,目底就是防範陝甘寧邊區淳化一帶的共產黨人。國民黨禮泉縣政府在岸渡口半坡上修築了一個高約丈餘的炮樓,居高臨下監視渡口,炮樓的四周有射擊的槍眼,二層駐有北屯鄉保警隊的保丁日夜值守,有時還揹著槍到渡口巡邏,盤查過往行人。守炮樓的小頭目名叫高寶順,是北屯車家村人。這個炮樓到解放後土改時才拆除。

古樹、古渡、古渠……陝甘寧交界處發現風水寶地

魏徵斬龍王 血染涇河

古往今來,母親河孕育的地域文明留下了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神奇傳說及神話故事極多豐富,涇河龍王第一次出現在文學作品中是在《西遊記》的第九回“袁守誠妙算無私曲,老龍王拙計犯天條”中。話說唐貞觀十三年,長安城裡有位課卦的先生,名叫袁守誠,專為人算命,據稱能知陰陽,斷生死。有一群在長安城外靠涇河吃飯的漁人,每日孝敬袁守誠一尾金色大鯉,袁守誠便會指引他們在何時何處下網捕魚,必然網網不落空,捉去許多涇河的水族。不知道怎麼的,這事傳到了涇河龍王的耳中,它一怒之下,化身為一個白衣秀士,潛入長安,尋那袁守誠的麻煩。讓他算下雨的時間點數。

結果袁守城算對了。涇河龍王就想了一個非常愚蠢的主意,他私改了下雨的時辰點數,結果被玉帝知道。觸犯了天條,被宰相魏徵在夢裡斬了,如果你對這個神話故事有興趣的話,閒暇時請看電視劇西遊記續集《情斷黑水河》視頻,劇情故事演繹的很精彩。船頭村西河灘現存有一塊一間房子大的黑石頭,傳說當年魏徵斬龍王時血染涇河,河灘上的河石都呈碣紅色,天長日久這塊大河石由紅變黑,這大黑石頭在當地是塊神石,是涇河龍王的化身。從那以後沒有龍王的河水暴漲暴落,常給兩岸百姓帶來水患。船頭村裡有座龍王廟,廟內有龍王塑像,每逢天旱就有當地百姓來廟內燒香拜祭,乞求河神佑助風調雨順。

古樹、古渡、古渠……陝甘寧交界處發現風水寶地

魏徵斬龍王遺址

千年古槐——見證文明史詩

在龍王廟北面不遠處有棵聞名十里八鄉的神樹,這棵“千年古槐”,遠遠望去,猶如綠色巨傘,映襯在藍天白雲下,顯得蒼勁挺拔,充滿盎然生機;遠遠望去主杆上的兩股東西杈開的樹杆像蒼龍騰空,樹冠內斑斕的樹皮、扭曲的樹身蜿蜒交錯,一根根橫長著的樹幹上頑強而執著的向上生長出繁密的樹枝,鬱鬱蔥蔥,蔥翠欲滴。老槐樹高30米左右,樹蔭佔地2畝左右,胸圍4米左右,要四五個成人勉強能夠合抱。它,蒼翠的容貌,令人悠然回想它生命萌芽的悠久年代,漫長歲月的生長曆程和傳奇經歷,不僅心馳神往,令人悠然自得,肅然起敬。 “這棵樹我們也不知道有多少年了。”

凡是生活在船頭村的一代又一代長輩都這樣說,這棵樹自從他們記事起,就是這麼高、這麼粗的了。去年來了省上幾位專家,他們拿著仗儀器通過採集樹葉枝幹、測量胸圍等方式,根據僅有的資料分析判斷,距今可能已是1000年以上,最後還給這棵古槐建了檔案,列入重點古樹保護。專家們前後左右圍著古槐照了好多照片。 常言道:“樹長千年,人修萬年”。隨春、夏、秋、冬四季更替,古槐樹身分杈處又長出了新的枝杆,呈現出鬱郁蔥翠的勃勃生機,這棵象徵著平安長壽、風調雨順、和諧富貴的大樹,堅挺地伴隨著村民世世代代繁衍生長,虔誠地崇拜著古老的靈性,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著人類的文明。如今,這棵千年神樹早已被船頭村人自發保護起來了。

古樹、古渡、古渠……陝甘寧交界處發現風水寶地

船頭村古渡的大黑石,傳說涇河龍王的化身

解放初期,船頭古渡一直是涇陽禮泉兩岸人民互相往來的交通要道,渡口由河西的史家車家兩村和河東的船頭村共同經營管理。這三個村的群眾來往過河是不收錢,但到每年新麥上場時船戶要到各家各戶收一兩升麥子收為酬金。六十年代初糧食困難時期,乾縣、禮泉一帶群眾成群結隊過河,他們揹著自已家裡織紡的土布從這裡擺渡過河到涇陽和淳化換糧食,每到冬季經常有群眾用架子車拉著柿子過河到河東沿村叫賣。每逢夕陽西下傍晚時分,從遠路匯來急著過河回家的路人客商雲集在對岸,急切的呼喊停在河東渡口的船工快點搖船擺渡。

此刻,在村北東西綿延幾里的古渠岸上,一陣陣牧羊人的吆喝夾雜著清脆的鞭聲在河谷迴響,陸續回村的牧羊人趕著的羊群,順著村北的小路漫步遛噠回村,奔跑的羊群在土道上揚起一縷塵霧,被夕陽照得金光燦爛,這些光芒飄進一座座牛羊圈棚,化成咩咩哞哞的音韻,金色、綠色,棕紅斑斕而成的天地間, 古渡、古樹、古渠、河灘大黑神石頭、羊群伴著升起縷縷炊煙的古船頭村,眼前呈現出一派如詩如畫的田園風光。好不愜意,1972年修備戰路,船頭涇河大橋建成通車。從此船頭村古渡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成為當地人飯後茶餘閒聊中的“古經”。 南臨滔滔涇水,北依千年鄭國古渠, 船頭村雖只是一個普通的北方小村,但經過長期的文化積澱,古村歷史底蘊已經非常豐厚。

古樹、古渡、古渠……陝甘寧交界處發現風水寶地

2016年11月8日,從泰國傳來喜訊,中國“三大古代水利工程”之一的鄭國渠申遺成功!從此,“天下第一渠”的鄭國渠成為陝西省首個“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鉅作名揚五洲四海,陝西水利喜添一世界級“金名片”。此時此刻,近水樓臺先得月的船頭村沸騰了,村民們奔走相告自發聚集敲鑼熱烈慶祝,為生在鄭國渠邊而自豪驕傲,為古渠新生祈福。同時,涇陽縣政府已經把“涇河船工號子”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目前該村正在籌劃打造村南涇河古渡旅遊景觀,依託村北鄭國渠遺址申遺成功開展鄉村旅遊。如今,兩岸古渡遺址尚存,如果你去張家山鄭國渠風景區旅遊,別忘了到古渡船頭村看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