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大禹因治水的故事,卻不知他爹因治水而被流放

大禹治水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能耳熟能詳了,大禹也因為治水有功而繼承了舜的帝位,並且建立了後來的夏朝,而堯、舜、禹也是中國史書上帝王的楷模,並且堯和舜都沒有將帝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擇賢者而立,也一直被稱道,但是細讀歷史發現這其中並不只是擇賢而立那麼簡單。

大家都知道大禹因治水的故事,卻不知他爹因治水而被流放

堯、舜、禹都是皇帝的直系後代,當年皇帝擊敗炎帝和蚩尤之後,取代了神農氏的地位,成了諸侯國的領袖,並稱帝,統治華夏神州。在皇帝死後將帝位傳給了自己的孫子顓頊,顓頊正是大禹的爺爺。但是顓頊死後卻沒有將帝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自己叔叔的兒子高辛。

大家都知道大禹因治水的故事,卻不知他爹因治水而被流放

在高辛死後將帝位傳給了兒子摯,這個時候史書上記述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叛亂,高辛的另外一個兒子放勳發動襲擊,拘禁了摯,並且自立為帝,而放勳就是帝堯。帝堯的帝位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講都是名不正言不順,所以他對帝位有威脅的人都很不放心。

這首當其衝的就包括大禹的父親鯀,因為當時黃河流域常年發大水,所以治理水患一直是當時的大事。當時帝堯問可以治理水患的人選時,很多人推薦了大禹的父親鯀,堯是不希望鯀來治理水患的,但是由於很多人推薦,所以就啟用了鯀。治水患不是一天兩天能完成的事情,堯給了他九年的時間,九年的時間對於當時的生產力來講也是太少了,要知道後來大禹在他爹的基礎上還用了十三年的時間才治理好水患。九年沒有成效後堯就以治水不利為名,將鯀流放到羽山,以變東夷。

大家都知道大禹因治水的故事,卻不知他爹因治水而被流放

堯流放的除了鯀之外還有其他三大諸侯,“流共工於幽陵,以變北狄;放驩兜於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於三危,以變西戎”。而這些的始作俑者就是帝瞬,堯企圖利用提拔新人的方法打擊老的勢力,但是沒想到的是瞬卻取得了各方諸侯的信任,最後成了替代自己的人。

大家都知道大禹因治水的故事,卻不知他爹因治水而被流放

在瞬稱帝期間,用大禹來治理水患,大禹在治理水患的十三年中聚攏人心,為自己後來的稱帝做了鋪墊。自大禹的爺爺死後,帝位幾經輾轉又回到了自家,可能堯和舜不敢將帝位傳給自己兒子也可能是因為名不順的原因吧,從那以後進入了父傳子的夏王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