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大禹因治水的故事,却不知他爹因治水而被流放

大禹治水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能耳熟能详了,大禹也因为治水有功而继承了舜的帝位,并且建立了后来的夏朝,而尧、舜、禹也是中国史书上帝王的楷模,并且尧和舜都没有将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择贤者而立,也一直被称道,但是细读历史发现这其中并不只是择贤而立那么简单。

大家都知道大禹因治水的故事,却不知他爹因治水而被流放

尧、舜、禹都是皇帝的直系后代,当年皇帝击败炎帝和蚩尤之后,取代了神农氏的地位,成了诸侯国的领袖,并称帝,统治华夏神州。在皇帝死后将帝位传给了自己的孙子颛顼,颛顼正是大禹的爷爷。但是颛顼死后却没有将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自己叔叔的儿子高辛。

大家都知道大禹因治水的故事,却不知他爹因治水而被流放

在高辛死后将帝位传给了儿子挚,这个时候史书上记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叛乱,高辛的另外一个儿子放勋发动袭击,拘禁了挚,并且自立为帝,而放勋就是帝尧。帝尧的帝位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都是名不正言不顺,所以他对帝位有威胁的人都很不放心。

这首当其冲的就包括大禹的父亲鲧,因为当时黄河流域常年发大水,所以治理水患一直是当时的大事。当时帝尧问可以治理水患的人选时,很多人推荐了大禹的父亲鲧,尧是不希望鲧来治理水患的,但是由于很多人推荐,所以就启用了鲧。治水患不是一天两天能完成的事情,尧给了他九年的时间,九年的时间对于当时的生产力来讲也是太少了,要知道后来大禹在他爹的基础上还用了十三年的时间才治理好水患。九年没有成效后尧就以治水不利为名,将鲧流放到羽山,以变东夷。

大家都知道大禹因治水的故事,却不知他爹因治水而被流放

尧流放的除了鲧之外还有其他三大诸侯,“流共工於幽陵,以变北狄;放驩兜於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於三危,以变西戎”。而这些的始作俑者就是帝瞬,尧企图利用提拔新人的方法打击老的势力,但是没想到的是瞬却取得了各方诸侯的信任,最后成了替代自己的人。

大家都知道大禹因治水的故事,却不知他爹因治水而被流放

在瞬称帝期间,用大禹来治理水患,大禹在治理水患的十三年中聚拢人心,为自己后来的称帝做了铺垫。自大禹的爷爷死后,帝位几经辗转又回到了自家,可能尧和舜不敢将帝位传给自己儿子也可能是因为名不顺的原因吧,从那以后进入了父传子的夏王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