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影視圈還是華語樂壇,提起他的名字誰不肅然起敬?

無論是影視圈還是華語樂壇,提起他的名字誰不肅然起敬?

今天和大家介紹這個歌手,只有四個字來形容他“榮華絕代”,他就是張國榮。1956年,張國榮出生於香港,家裡兄弟姐妹共有十人,張國榮是最小的一個,但也沒什麼特殊待遇,又和上面的哥哥們年紀差得太多,大家不喜歡帶他玩,所以他有一個很寂寞的童年。他和父母的關係也很疏離,唯獨家中的傭人六姐對他及其寵愛,他從小被傭人六姐帶大,六姐是自梳女,終生不嫁的,把一生都奉獻給了他。母親潘玉瑤很早就結了婚,生下了十個孩子,一生始終遵從丈夫的意志,即使他花心、再娶,對她不好,她都甘之若飴。他父母的糟糕的婚姻使得張國榮一生都對婚姻始終抱著一種不信任的態度。

13歲那年張國榮獨自赴英國留學;中學畢業後,愛好時裝設計的他考入英國里茲大學就讀紡織專業。大學一年級時,父親突然中風,張國榮只好返回香港,學業就此中斷。從英國唸書回來的張國榮機緣之下參加了亞視前身“麗的電視”舉辦的“亞洲歌唱比賽”拿了第二,次日便有電視臺的人找他籤合約,他的演藝事業就此開始。

無論是影視圈還是華語樂壇,提起他的名字誰不肅然起敬?

2003年愚人節,張國榮向所有人開了一個最真實的玩笑。4月1日晚上18點41分,張國榮縱身從香港中環東方酒店24樓跳下,結束了他的生命。那年,他只有46歲,誰也沒想到正處於事業巔峰的他會選擇這種極端的方式來結束自己綻放的生命。根據力學的分析,一個人如果從24樓跳下,在落地的那一瞬間,骨骼和肌肉都會被撞碎。而我們知道,張國榮身前是一個非常注重個人形象的人。如此追求完美的人,為什麼會選擇這樣的方式來結束生命呢?

事發後,現場有一張寥寥幾十字的遺書。上面寫著:“Depression!多謝各位朋友,多謝麥列菲菲教授。這一年來很辛苦,不能再忍受,多謝唐唐,多謝家人,多謝肥姐。我一生沒做壞事,為何會這樣?”這張字條只有幾行字,意思含糊不清,沒有交代他為什麼要選擇死亡這種極端的方式,這也給人們留下了重重疑團。張國榮去世以後,媒體一直在猜測,像情變,撞邪,入戲太深等種種說法。但是對於這一切,張國榮的家人卻始終保持著沉默,直到葬禮的那一天,張國榮的侄女麥嘉軒說:“去年4月有一條他打電話給我,他讓我陪他去拜婆婆,就是他媽媽,那時我就知道他開始有病了。他患的是抑鬱症。”這是張國榮家人對他自殺的最終解釋。

無論是影視圈還是華語樂壇,提起他的名字誰不肅然起敬?

有人認為,張國榮是因為同性戀的社會輿論壓力過大才患上了憂鬱症。但這方面的可能性太小,2000年他已經公開其同性戀取向有新聞說,並且答應免費為同性戀組織舉辦的 “十大傑出同性戀報導獎”擔任評判,既然3年前就為相關機構效力,那麼現在才為性取向而自盡,此說顯然難以自圓其說。

那麼張國榮為什麼會得抑鬱症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太完美主義。因為他完美主義,才能創造出如此完美的音樂,電影,舞臺表演。因為他完美主義,對自己要求太高,要求自己各方面都做得好,所以無論是作為一個好藝人,一個好兒子,一個好伴侶,他都要求做到盡善盡美。一個人揹負了太多的完美,不一定是好事。張國榮生前,有一件事讓他一直耿耿於懷、鬱鬱寡歡,那就是沒有將電影《偷心》完成。這部影片凝結了張國榮無數心血,也是他準備由演員嚮導演轉型的第一部作品。在劇本、演員等一切因素都籌備妥當之後,這部電影最終因為資金沒有到位而沒能開機,讓他為此一直鬱鬱寡歡。

《偷心》的編劇何冀平說這部電影對張國榮的重大影響,她說張國榮為這件事投入了很多精力。從2002年春天開始,他們曾一起為《偷心》做準備,跑了上海、北京好多地方,連服裝、道具、演員和執行導演都選好了,後來因為資金沒有到位,使得電影沒有開機。而張國榮又怕找別的人投資丟面子,於是電影的拍攝就被無限期擱置了,這對張國榮的完美性格無疑是個巨大的打擊。冀平說:“我剛一聽到他自殺的消息,心裡特別難過。我一直覺得,如果電影拍成了,他也許就不會這樣了。”

張國榮天賦異稟,但命運迫使他成為一個極度追求完美的人,過度追求完美只會給自己帶來痛苦,完美主義幾乎大多是大多抑鬱病的人格病因。世間有三苦:“愛別離、求不得、憎怨會”,而完美主義永遠沉浸於“求不得”的人間煉獄,這既可以解釋張國榮為何能獲得如此成就,也可以解釋他內心的煎熬。希望他下輩子可以對自己好點。

無論是影視圈還是華語樂壇,提起他的名字誰不肅然起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