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培管理创新的的依据、条件与局限

驾培管理创新的的依据、条件与局限

驾培

提倡科技创新,是一项国策。这在任何国家,任何历史时期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始初动力和源泉。当然,科技创新也应具备一定的依据、条件和环境,方可奏出时代发展的最强音。否则,不仅不会促进驾培行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将引发来社会的反感和行业退步。

一、驾培管理创新的依据

就驾培行业管理来讲,创新的政策清晰可见。如: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关于推进机动车驾驶人培训考试制度改革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5〕88号)提出的“驾培方式创新”、“驾培市场改革”。与驾培相关的驾考,如“驾考供给侧改革”、“驾考行政改革”等。这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制度性、系统性、整体性的管理创新。创新的主要目标和标志就是整个驾培行业(市场)的安全、有序与健康发展。

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管理规定(交通部2016年51号令)第三十八条指出,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构应当保持教学设施、设备的完好,充分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提高培训质量。

驾培管理创新的的依据、条件与局限

规章和政策

从上述法律依据或政策看,不论从管理主体,还是市场主体,任何人看不出存在任何瑕疵和问题。这也为推行所谓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堂而皇之的法律依据。

二、驾培管理创新的条件

有了依据并不能成为开展科技创新的充分必要理由。作为具有科技创新的始作俑者及其所创新的事件本身,其前提必须尊重科学。即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必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也是任何科学工作者的基本工作原则。否则,将成为伪科学。

驾培管理创新的的依据、条件与局限

伪科学

这在驾培科技还尚未发达的今天,成了某些人投机钻营的机会。即某些稍微多一点科技知识(技能)的人打着科技的旗号从事伪科学甚至欺骗的可能性。比如前几年出现的“机器是教练员的老师”的狭义论、今年出现的市场失范说成是“行业规范”等。

我国最早用于驾培的是计时卡。学习驾驶人员到驾校报名登记时,计时卡即录入了学员的指纹。教练车上也装有一个设备,且与该学员计时卡配套。当学习驾驶人员到教练车进行训练的时候,将学员计时卡插入或拔出教练车的配套装置上,该装置将记录驾培训练的时间。将带有时间记录的教练计时卡,到驾校、驾培管理部门配备的终端机上刷卡,即结束了所有学员驾培训练学时数的采集。驾培管理部门依此为依据,核发《培训记录》,并作为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进行约考的根据。

驾培管理创新的的依据、条件与局限

计时

目前管理部门力推的、某些驾校殷切盼望的驾培学时对接也是管理部门提出的创新手段之一。根据国办发〔2015〕88号描述,推广使用全国统一标准的计算机计时培训管理系统,建立省级驾驶培训机构监管平台,强化对培训过程动态监管,督促落实培训内容和学时,确保培训信息真实有效。推进驾驶培训机构监管平台与考试系统联网对接,实现驾驶培训与考试信息共享,确保培训与考试有效衔接。

不论是计时卡,还是学时对接,从想象的角度看,无疑是美好的愿景。但使用这些科技手段所具备的条件或环境,不能不让人望而却步。

1.法治环境

一个地区的绝大多数人都在抛弃教学大纲去迎合应试教育的环境如何才能利用计时卡培训?例如网约车平台都是利用无证车辆和人,如何谈确保乘客安全?如何称规范经营?法律是技术的优先选择级。法律在前,技术在后。没有法律在前做基础,再好的技术也是零。

驾培管理创新的的依据、条件与局限

法治环境

2.科技环境

记得在上一个世纪八十年代呼声最大的就是要在二十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不说别的,单就农业现代化实现了吗?农业现代化实现的前提是什么?像老和尚百衲衣一样的田地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

驾培管理创新的的依据、条件与局限

科技环境

其实驾培也是一样,北上广这些一线城市,人口密集、收入水平高、网络化程度高,搞个计时卡或学时对接(或自主约考)等还说得过去。但在一些偏远山区,学员的密度本身就不高,微机都没有,几十公里路程的学员如何能做到计时刷卡或学时对接?

三、驾培管理创新的局限性

科技创新的动机是好的,但科技创新的态度和基础必须具备一定的前提和条件。不具备法治、科技等条件的创新其实就不是创新或伪创新。

以先学后付计时收费模式为例,所衍生的问题就是教学碎片化和简单问题复杂化。比如购买西瓜。一个西瓜是一个整体。在购买一个整体的西瓜后,在多人的视野内进行多人分享,是比较合理的过程。但如果你想购买几分之一的西瓜时,你会考虑西瓜的卫生问题。因为几个几分之一的西瓜之间是有联系的。因此有些人,宁愿购买一个整体西瓜也不会购买几分之一的西瓜。学习驾驶技能也是一样,一个人的驾驶技能的形成,是有连续性的。而且因人的个性不一样,驾驶技能的形成规律也存在很大差异。在教学中,称为因材施教。因此,一个人学习驾驶,不宜频繁更换教练员。否则,将加大学员学习过程。简单问题复杂化,作者曾在2015年2月7 日以《论驾考的简单问题复杂化》指出,驾考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驾驶水平并未提高的考试难度叠加史。其实实行先学后付计时收费模式,可能不仅没有便利,亦有增加麻烦的可能。

驾培管理创新的的依据、条件与局限

先学后付模式

使用计时卡培训,在有些人看来,是利益集团作为。这种看法的背后,说明创新(手段)实行的法治、科技条件是客观存在的。至少说明管理科技手段实行的条件不够充分。从目前一些地区的学时造假甚至诉讼法律,也说明管理科技手段条件不成熟的现实。

学时对接,实际上是“画饼充饥”。同样与其它管理科技创新(手段)一样,面临同样的磨难。学时对接,是互联互通、互为牵制、互为共享的新生事物。但它链接的是实实在在的“节点”、这些“节点”不是悬空的单一的技术问题,同样会遇到实实在在的法治、科技条件等社会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