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迴族牙行是怎麼回事?

舊時赤峰有一種行當叫牙紀人(俗稱跑馬橋)。牙紀人中多數為回族人,牙行的交易場所是馬市。赤峰最早的馬市設在二中街永安堂藥店附近,即現在的二中街與東橫街之間、支棟樓前面這一帶。以後相繼設於二西街、模範林(現在的赤峰製藥廠后街)南榆樹林、蠟楊(糧市南)、六道街白家駝店(舊赤峰影院附近,已無存)。

馬市的街道兩旁,埋設著許多堅固耐用的大大小小的石柱或木樁,供賣主拴牲畜用。前來賣牲畜的,有附近的農民也有專業的馬販子,有本地人,也有外地人。每天上市的牲畜,多則數百,少則數十,各種大小牲畜都有。馬市上,人頭攢動,熙來攘往,摩肩接踵,人呼馬叫,非常熱鬧。俗話說:牙紀人早晨沒飯吃,晚上有馬騎。不難看出牙紀人的行情和內幕。賣主把牲畜牽進市場,任憑買主“評頭品足”隨便挑選。但在買主當中,啥時候都少不了有眼不識好賴貨的“門外漢”。

於是,充當買賣雙方中間媒介、協助搭橋議價的“牙紀行業”便應運而生,而且大有用武之地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赤峰街的回族僅100多戶,人口不足兩千,但以“牙紀”為主業的就有108人。這些牙紀,多半是子繼父業,世代相傳。赤峰馬橋的頭面人物有石振文、還有白永亮,他們都善騎馬。每天清晨在五道街口等鄰近的清真茶館裡集群,一邊喝著早茶,一邊互通信息,研判行情,商定行動計劃,好互相關照,互相呼應,互相成全。赤峰迴族牙行是怎麼回事?

然後提上一根馬鞭子,分頭進入馬市。幹“牙紀”這一行,不需要投資。資本就是自己的手眼嘴和長期摸索積累的實踐經驗。一根馬鞭子、兩個長長的袖筒、一頂回族的禮拜帽(多為黑緞面的,也有白細布的),就是“寶號”的明顯的“徽記”。牙紀們講究“外面兒”,穿戴比較乾淨整潔。他們專門研究看“牲畜”,看羊要看肥瘦。看綿羊,先朝尾巴根子抓一把,再抓抓腰身,就知道肥瘦如何。他們講究“春買骨頭秋買膘”買瘦放肥。

“寧買一寸膘,不買一尺高”。有些經驗豐富、超群出眾的牙行佼佼者,他們用眼睛“看”定出肉斤數竟達到和屠宰後實際出肉斤數上差下差差不了幾斤的程度!(有這種本事的牙紀,解放後大都被國家各級食品公司錄用,專任收購牛羊的“高參”。赤峰市食品公司的屈殿生、屈鳳瑞父子幹了數十年這個工作)。赤峰迴族牙行是怎麼回事?

經棚馬市有個回回牙紀人叫李清富(祖籍山東德平人氏),瘦瘦的大高個子,騎手好馬,在克什克騰旗貢格爾草原上有騎馬攆死狼的美譽,精通蒙古語,一生保留山東家鄉口音。他在經棚馬市經常與錫盟東、西鳥珠穆沁、東西阿巴嘎旗、克旗的牧民們進行交易,當時騾馬市場上從事牙紀人行當的均採用“袖裡吞金”的手勢算法討價還價,從中撮合,憑藉著超人的眼力,非同尋常的手感,熟練的蒙古話,贏得不少牧區的蒙古人和外地的老客(馬販)的信譽。

因此北京、天津、張家口、赤峰買牲畜的老客經常雲集於此,提起回回牙紀李清富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都說他精通獸醫,摸索牲畜一把準(即在牛羊腰身上抓一把,估算的出肉率八九不離十)。解放後,被克旗食品公司錄用,一直擔任食品公司技術員工作。在當時昭烏達盟食品公司行業內是屈指可數的技術骨於,一九八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離休,享受老幹部待遇。一九九零年農曆四月初五歸真,享年八十四歲。(赤峰文化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