詮釋沂蒙精神的臨沂人

詮釋沂蒙精神的臨沂人

王換於 ,(1888~1989) 山東省 沂南縣人。19歲與沂南縣馬牧池鄉東辛莊於泮結婚。1938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被選為村婦救會長和艾山鄉副鄉長。她的丈夫、兩個兒子和大兒媳在她的影響下,也先後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因抗戰時期創辦戰時託兒所,照料撫養了八路軍第一縱隊機關工作人員和革命烈士的近百名革命後代被譽為“沂蒙母親”。由於戰亂磨難,王換於看到那些革命烈士的孩子吃不飽,穿不暖,瘦的都不成樣子,很是心疼。在當地黨組織的支持下,王換於成立了戰時託兒所,她帶著兒媳和家人,挑起了撫養和照顧這些孩子的重擔。因為戰爭時期物資匱乏,王換於讓正在哺乳期的兒媳婦張淑貞親自餵養。中央軍委原副主席遲浩田上將曾為其題詞:“緬懷沂蒙母親,教育後世子孫 ”

1939年夏,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和八路軍第一縱隊機關、《大眾日報》社等先後駐東辛莊。她見羅榮桓、等領導幹部及工作人員的子女和一些革命烈士子女無人照顧,便主動幫助把40多個無人照顧的孩子安排到附近可靠農戶撫養,免除他們後顧之憂。

1941年冬,日軍糾集5萬人對沂蒙山區進行大“掃蕩”。山東省參議會副參議長馬保三把一本《山東省聯合大會會刊》交給王換於保存,並囑咐:“全省所有抗日領導機構和幹部名單都在這本書上面,要千方百計保藏好。”她牢牢記住這句話,將這本書保存了38個年頭,1978年上交,存入山東省檔案館。

詮釋沂蒙精神的臨沂人

新中國建立後,年逾花甲的王換於繼續為黨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因其在戰爭年代事蹟突出,被譽為“沂蒙母親”。1989年王換於老人去世,享年101歲。

詮釋沂蒙精神的臨沂人

明德英(1911-1995) ,抗日英雄模範,女,漢族,山東省沂南縣人。明德英出生於貧苦農民家庭,兩歲時因病致啞。全國抗戰爆發後,她在家鄉目睹了共產黨八路軍堅持抗戰、一切為了民眾的實際行動,從而對共產黨八路軍懷有深厚感情。1941年冬,大批日偽軍包圍了駐沂南馬牧池村的八路軍山東縱隊司令部。11月4日,八路軍一名小戰士在反“掃蕩”突圍中身負重傷,被明德英機智救下,為他包紮傷口。當搜捕的日軍走後,傷員因失血過多,缺水休克,在周圍沒有水源的情況下,正在哺乳期的明德英毅然用乳汁救活了傷員。隨後,她又和丈夫李開田傾其所有,收養傷員半個多月,使其康復歸隊。1943年,她又從日軍的槍林彈雨中搶救出八路軍山東縱隊軍醫處香爐石分所13歲的看護員莊新民。明德英救護八路軍戰士的情節,後被寫入小說《紅嫂》,編入京劇《紅雲崗》、舞劇《沂蒙頌》。明德英也被公認為沂蒙紅嫂的生活原型,贏得了人們的敬重和愛戴。解放後,她仍不忘愛黨愛軍,先後把兒子、女兒、孫子等送入子弟兵行列,體現了愛黨愛軍的沂蒙精神。國防部原部長遲浩田上將在探望她時,題詞“蒙山高,沂水長,好紅嫂,永難忘”。

新中國建立後,她先後把兒子、女兒、孫子等送入子弟兵行列,體現了愛黨愛軍的沂蒙精神。明德英老人於1995年與世長辭,享年84歲。

詮釋沂蒙精神的臨沂人

李桂芳1925年11月生,14歲被選為村婦救會會長,後當過識字班隊長,幹過軍工廠工人、野戰醫院護理員、藥材所配藥員等工作,帶領村裡的婦女縫軍衣、做軍鞋、運軍糧、送彈藥。沂蒙老區婦救會會長,孟良崮戰役的支前擁軍模範。

李桂芳:組織沂蒙婦女架起火線橋的婦救會會長,她曾經是孟良崮戰役的支前擁軍模範,組織紅嫂以瘦弱之軀扛起門板架起火線橋。她曾經是孟良崮戰役的支前擁軍模範,組織紅嫂以瘦弱之軀扛起門板架起火線橋,近兩年來的三大紅色文藝精品:大型水上實景演出《蒙山沂水》、電影《沂蒙六姐妹》以及在央視播出的電視連續劇《沂蒙》都是以她為原型進行創作的。

他們完美地詮釋了“吃苦耐勞、自強不息、無私奉獻”的沂蒙精神,作為新一代的我們,應該繼續發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