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重點放在創新驅動上

在經濟運行平穩的同時,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工業轉型升級在加快推進。中經工業景氣指數報告顯示,2018年二季度,中經工業景氣指數為129.8,比上季度下降2.6點,比去年同期上升0.9點;與近5年均值相比,高8.8點。工業企業景氣雖高位回落,但仍處於近年來相對較高水平。

“當前經濟存在一些亮點,這些亮點為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為真正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條件。”在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看來,亮點首先表現在經濟韌性在增強,GDP連續12個季度保持在6.7%至6.9%的增長區間;亮點也表現在物價上,CPI連續6年到7年漲幅在2%左右,既沒有通脹壓力,也沒有通縮危險,PPI從曾經的連續54個月下跌到最近持續將近兩年時間同比上漲,而且是保持溫和的幅度,沒有大的波動……這個環境是難能可貴的,為改革、創新、轉型及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為應對不確定性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礎。

同時,要看到韌性背後消費結構升級也在持續。潘建成認為,二季度消費支出的增長比一季度加快,消費支出不光包括實物消費還包括服務消費,這意味著消費的動力其實是在增強,也說明消費結構、投資結構以及產業結構都在優化。

值得注意的是,中經工業景氣指數報告認為,從未來預期看,工業企業訂貨景氣處於近年來相對較高水平,顯示工業品市場需求保持穩定;消費結構升級和產業結構升級對工業的推動作用依然在延續,民間投資保持較快增長,意味著下半年工業經濟依然具有平穩增長的韌性。

“訂貨平穩、產能利用率提高、成本下降、價格上升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形成了一個正反饋機制,促進了企業效益的改善和提升,穩定了企業家的信心。”潘建成說,這個循環也是一個積極的信號,構成了今天我們看待經濟增長韌性增強的重要依據,為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創造了很好的條件,在這樣的形勢下,走高質量發展的路就有了一些寬鬆的環境和條件。

“經濟增長有所放緩,但仍有諸多亮點,民間投資和製造業投資加快,工業企業生產平穩,企業利潤改善,用電量增長平穩。”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應用經濟系副教授、北京大學經濟政策研究所副所長顏色表示,實際經濟問題更多是結構性問題。雖然中美經貿摩擦升級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可能會擴大,但我國目前對外依存度已經從2007年超過60%下降到三分之一左右,內需日益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

“我們的儲蓄率一直比較高,之前主要鎖定在房地產市場,未來消費市場還是有很大發展空間的,可以主要從農村消費和城市消費這兩塊發力。”有業內人士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業內人士認為,對於農村消費,一方面通過鄉村振興、產業升級、打贏脫貧攻堅戰等主要方式來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從而實現“有錢可花”;另一方面通過增加教育、醫療、公共基礎設施等方面的投入,來提高農民的社會保障水平,實現“有錢能花”。在城市消費方面,通過生產更多符合中高端消費需求的高品質商品以替代進口,也就是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商品品質、降低價格,來拉動城市消費。

“不光要提升實物消費的質量和水平,還要提升服務消費的供給和水平。同時,將過剩領域的資源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減稅降費等舉措,轉移到真正需求的領域。”業內人士說,服務業的絕大部分企業都是民營企業,要給予他們更加公平的環境和待遇,讓他們更具創新活力。

“甘蔗沒有兩頭甜。我們既要打三大攻堅戰,又想保持較快的經濟增長是不太可能、不現實的。”潘建成表示,要非常清醒地認識到當前的經濟環境,一方面外部環境出現巨大變化,另一方面經濟發展又快又好的日子結束了;所以高質量發展不僅重要,而且更緊迫,可以說迫在眉睫。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3日召開會議強調,完成全年目標任務需要付出艱苦努力,關鍵是要主動同高質量發展要求對錶,對得上的加緊推,對不上的及時改。怎麼對錶?一方面要充分認識、挖掘、培育人才市場的威力,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和創新環境;另一方面,把關注的重點放在如何打造大國重器上,放在如何促進創新驅動上,使未來走得更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