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根油條教我的事

那根油條教我的事

一則算是舊聞引發的感慨:滬上一些知名的早點夜市,被相關部門查出指標超標甚至含有有害物質。

這個新聞背後,被虛線隱匿掉的一個變遷過程,若將之還原出來,這個事件就不是一個單一的商家問題,是一個營銷問題,甚至是一個心理學命題。

這個事件的波折進化或是這樣的:

那根油條教我的事

1、 傳統早餐,在街頭巷尾(可以書面化為違章建築),有人就有需求和生意

2、 忽然一天,不知道誰科普了油條成分說不安全,於是“明礬過街人人喊打”

3、 接著,有商家率先提出“無礬油條”,和之前做了切割,自然價格翻一番

4、 隨著越來越多的無礬油條,早點成了夜宵的時尚選擇之一,油條改變生活

5、 來自臺灣的文創風,又在油條的健康之上加了情懷,於是油條貴過了辣條。

6、

直到某一天,有關部門一查處,油條還是最初的油條,一切都是謊言。

那根油條教我的事

請注意兩個要點:

A、 今天被受眾看到的是第6點,但你一定要補充普及第1-5點的前世今生

B、 有了第1-5點的鋪墊後,第6點油條的價格和第1條天差地別

這大概就是商業模型的進化,也可以說是一個“從危到機”的勵志故事。

但,今天單一站在衛道士的角度去鞭撻那些知名品牌並不客觀,我們可以從供需雙方來解剖這個一拍即合,所不同的是——我們從需求開始,反哺供給的篇章。

那根油條教我的事

上篇:一件二手毛衣的故事

N多年前,確切說是上海個體戶到廣州去批發服裝,在華亭路售賣的年代,發生過一個真實案例,放到今天的確具有參照性:

在朋友店裡花60塊買了一件當年時髦的T恤,回家一穿可能各種不合適,遂糾結:本來是朋友給的骨折價,退當然不好意思,但不能穿造成60元擱置浪費,在90年代也算是一個咬不下牙的數字。

當中的反覆和糾纏按下不表,當終於溝通完畢重新擺上貨架之後,一週兩週三週過去了,的確沒有售出(當然退款也要售出退款,所以也是盼星星盼月亮著急)。

看不下去,等不下去,朋友悠悠扔出一句:“要麼掛600元試試”!

當中的反對和反對無效也按下不表,直接說結果:結果就是一週之後,我拿到了此生最大一筆投資收益,不是麼?60買進600估出,月利1000%

過了很多年,等我加入了房地產確切說開始真正接觸營銷這件事之後,重新審視和溝通,當年的當事人用多年的營業員經驗一言蔽之,話糙理不糙:“有些人就是賤,不貴不買!”

這話,在那一年風靡的電影【大腕】臺詞中找到呼應:“不求最好,只求最貴!”

回到本次的油條風波中,第一個應該被顛覆的所謂老話就是:“一分價鈿一分貨”,長久以來我們對這句話的使用和解讀決不止是俗話之一,甚至橫跨了多個領域:

那根油條教我的事

1、 買便宜貨上當後的自我安慰:一分價鈿一分貨,言下之意“好在損失不大”

2、 買了貴重物後,產生“因貴重故看重”的心理,價鈿決定貨的價值法

3、

對他人便宜消費的妒忌和猜疑:一分價鈿一分貨,是懷疑是巴不得看戲

4、 對他人貴重消費的酸溜溜羨慕:一分價鈿一分貨,看是捧其實是妒忌

如果今天查處的還是不足兩元單價的油條,且問各方:

——媒體會這麼咋舌麼?

——輿論會這麼憤慨麼?

——處罰會這麼凜然麼?

那根油條教我的事

按照一分價鈿一分貨的邏輯思維,如果只是兩元消費,官方不僅沒有興趣而且可以站在事不關己的中立,譏笑消費者的寒酸,用詞不用猜,那句“一分價鈿一分貨!”

那麼,是誰給所謂的奸商鑽了空子,讓他們從“臆造無礬油條的概念→堂而皇之賣高價→早餐吃油條還不夠,活生生改變了生活習慣→同胞也來湊熱鬧,油條終於登峰造極”。

答案三個字:消費者。

那根油條教我的事

下篇:不可忽視“消費者奴性”

儘管站在輿論或者所謂道德的立場上,消費者是弱勢群體,所以消費者是應該在情感上被維護的,我們儘管事實上百般欺凌矇騙消費者,但至少在稱謂上還他一個尊重,但不得不承認,商業冰涼,一切畸形的市場和供給,源頭都是消費本身,或者說消費者群體本身。

那句“一分價鈿一分貨”看起來只是滬上最多長三角的方言俗語,但其精髓可能是更大範圍內消費者所共同認同的寶典和處事法則。

因為60元不是一個讓人尊敬的數字,所以這款式舊了、這顏色LOW了、這質量殘了、這做工陋了,不幸的60元不僅僅有60個不幸

那根油條教我的事

但上升到600元就不同,首先這是當年青工兩個月的工資總額,按照今天那些吃半年泡麵買一個LV擠地鐵的姑娘思維:省吃儉用的總是心血之作,這款式這顏色這做工這質量,一切都因為價格而變得順眼起來。

終於講到房地產,這些年的至理名言叫做買漲不買跌,今天那些個捶胸頓足地廢話:“當年古北才賣7000元(單價)”,有意義麼?沒意義,但當年為什麼就看不上古北呢?

湯臣一品當年喊出10萬/㎡,你用今天的眼光去回顧這一場價格策略,到底是對是錯?

看起來是錯,因為冒犯了輿論的心理天花板,在社會主義的日不落面前,這價格是不把衙門放在眼裡,不上升到政治高度至少也扣個不嚴肅的帽子。

事實兩分析:

1、 在不超過3萬的上海樓市,提出10萬單價,一步到位把唧唧歪歪的預期放大,對樓市的信心也是對上海未來發展的信心,其實是很好的官方軟文

2、 因為有了10萬單價的掩護,那些價格低於其、朝向弱於其、戶型偏於其的都因為“(我買在)10萬單價那個湯臣”而雞鴨昇天,消費者的奴性是建立在虛榮之上的

那根油條教我的事

今天在上海外環都8-10萬的歷史背景下,湯臣還真的可以記上一功。拋開時代不同的所謂關公戰秦瓊,如果還能回到10萬買湯臣的時代,多少人今天可以一步到位進內環啊!

(世上當然沒有如果,只有結果和後果)所以是消費者倒逼營銷者——

兩元的油條是紅海→油條和油條要競爭健康屬性,但油條本來不健康,萬般無奈之下,有人杜撰了一個無礬(TMD無礬的油條還叫油條)→無礬和無礬又迅速扭打成一團分不出勝負,於是要坐下來吃,環境還要傲嬌優雅→油條成了時尚之後,要像企業上市一樣先鋪規模和門店,於是早上吃不夠,活生生包裝一個夜宵油條,於是談戀愛也可以吃油條了,反以為榮。

如果油條還是油條,吃油條的要求不變、價格不變、口味不變、環境屬性不變、生活方式不變,那就沒有查處這回事了,當然油條也只是停留在小商小販的街頭巷尾,LOW得“奸商”和官老爺,都看不上。

今天回顧,你怪誰?

事發當天,我發了一張涉及企業和品牌的朋友圈圖片,配文一行字深惡痛絕:“謝謝無礬油條,扇了溢價愚忠者一記耳光!”

目標直指那句:一分價鈿一分貨。

前兩天,微信上有篇公眾號被廣為轉載【你大爺的消費升級】,因為一些不從事營銷的朋友也在轉發,遂好奇點開看了大半,也是一個“到底怪誰”的命題與問責。

人不是被教育出來的,人是被教訓出來的。

問題是,被教訓出來之後,現在還裝作飽受委屈的模樣。

兩個字——活該!

首提消費者奴性,希望這個詞可以流行,病毒式的

那根油條教我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