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歷史到大文學——讀《時間地圖:130億年前至今》之樂與幸

《時間地圖:大歷史,130億年前至今》是一本讓人看一眼就會沉迷其中、不能自拔的書。作者大衛克里斯蒂安(David Christion),用130億年的"宇宙極限"視野,來觀察、思考、總結、呈現有關歷史的諸多"全局性"問題,確實有著"從飛機窗口向外俯視,平時所熟悉的地貌風景都似乎消失不見"、而"重要的新目標和新課題會躍入眼簾"的感覺。

從大歷史到大文學——讀《時間地圖:130億年前至今》之樂與幸

威廉麥克尼爾對《時間地圖》的推薦序中,毫不吝惜底給予了它"類似於17世紀艾薩克牛頓運用勻速運動規律將地球與天體聯繫在一起的那種方式,甚至更接近於19世紀達爾文所取得的、用進化論的過程來展現人類與其他生命形式之間聯繫那樣成就"的至高評價。

從大歷史到大文學——讀《時間地圖:130億年前至今》之樂與幸

威廉麥克尼爾所驚訝的、大衛克里斯蒂安的成就在於,他發現每一層面的變化模式都是相似的,這也是我自己翻看這本書後,就手不釋卷的驚奇之處。

關於恆星與城市,大衛克里斯蒂安這樣寫道:

"在早期宇宙中,引力抓住原子雲,將它們所造成恆星和銀河系……通過某種社會引力,分散的農業共同體形成城市和國家……這與恆星的形成過程驚人地相似。與恆星一樣,城市和國家重新組合,並且為其引力場內部的小型物體提供能量。

把原子雲等同於分散的農業共同體,將恆星和銀河系的形成、城市和國家的形成,放在一個視野裡,進行對比研究,並總結出"萬事萬物皆引力所為"的論斷,以這種角度和氣魄,來呈現歷史,讓自己十分的耳目一新,更時時驚呼過癮。

從大歷史到大文學——讀《時間地圖:130億年前至今》之樂與幸

《時間地圖》一書導論中,大衛克里斯蒂安既肯定地回答了、這本書可以稱為"一部現代創世神話"的疑慮,同時也很鮮明地闡釋出:"大歷史,就是以各種時間尺度考察過去"的觀點,而其支撐點則是:"在每一層面上、每個範圍內,我們感興趣的哪些有序的實體,都有它們自己的規律,但變化背後的某些原則確實普遍的"。於此,大衛克里斯蒂安還引用了弗雷德施皮兒《大歷史的結構》書中的觀點作為補充:大歷史的核心主題就是在不同的範圍內探尋變化規律有何不同。

從大歷史到大文學——讀《時間地圖:130億年前至今》之樂與幸

這些觀念、觀點,真的讓自己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正如大衛克里斯蒂安在書中所言:過往自己對歷史的閱讀和思考,只"關注國家、宗教與文化之間的分野",那是多麼的狹隘、錯誤、甚至是危險。而將"人類看作一個整體"來評價其歷史在整個生物圈進化中所具有的意義,是多麼的迫切。

從大歷史到大文學——讀《時間地圖:130億年前至今》之樂與幸

隨著對《時間地圖》這本書的持續閱讀,在"大歷史觀"日益清晰、深刻的某一個瞬間,"大文學觀"的概念,也跳躍出自己的思維之中。簡單地查看自己上半年的閱讀書目:《讀庫》2018年新出的三本分冊都讀完了;業務方面,《品牌洗腦》、《科特勒營銷思維》兩本書也讀過了;易中天中華史新近出版的《風流南宋》和《鐵血蒙古》兩卷,也都看完;哎西莫夫《銀河帝國》全套15冊,加上《神們自己》、《永恆的終結》和《機器人短篇全集》共計18本,也一氣呵成地讀完了,這期間,一本閒情的《似水姻緣:沈從文與張兆和》也泛讀了一遍。

從大歷史到大文學——讀《時間地圖:130億年前至今》之樂與幸

瞧瞧這些"文學作品",從現實到科幻、從古代到當代、從中國到外國,從大家鉅著到小儒信筆,可真實琳琅滿目、品類齊全。閱讀這些書籍,或者說在這些文學作品裡徜徉,也有過諸多疑慮,其中最集中的就是:這種"大而不當、廣而不深"的文學閱讀觀念,會不會讓自己的頭腦和心境,變成"事事通、事事松"的草莽之地呢?

從大歷史到大文學——讀《時間地圖:130億年前至今》之樂與幸

現在看來,自己的疑慮倒是多餘的。無形之中,自己選擇的這種閱讀模式,其實已經是"大歷史觀"在文學世界的翻版,即"大文學觀"。

《時間地圖》書中,大衛克里斯蒂安說:如果想了解自己的國家,就必須在你有生之年至少出境旅遊一次。歷史也是如此。要想了解人類歷史的特點,就必須瞭解一些生物史和地質史的特點。

從大歷史到大文學——讀《時間地圖:130億年前至今》之樂與幸

這樣的邏輯,對於文學範疇同樣適用:想發現一類文學作品的美妙之處,就必須瞭解其他不同類型文學作品的精彩紛呈——因為閱讀的核心主題應該是"快樂和有益"這一普遍原則之下,探尋不同文學作品變化的規則有何不同。

此即讀書之樂,讀書之幸。

從大歷史到大文學——讀《時間地圖:130億年前至今》之樂與幸


分享到:


相關文章: